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

鱼类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Pisces)§1 鱼纲的主要特征一、鱼类的主要特征:鱼是脊椎动物中最适于水环境中生活的一个大类群。

鱼类对水环境的适应,构成了鱼类得以区别其它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1. 体多呈纺锤形,并常覆有保护性的鳞片。

2. 终生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

3. 以鳍运动,不仅有像圆口类那样的奇鳍,还具有圆口类所缺少的偶鳍(指成对的胸鳍和腹鳍)。

二、鱼类的结构:1. 外形:1.1 鱼类的体形,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1.1.1 纺锤形:淡水中最常见的鲤鱼、青鱼以及海洋中的鲨鱼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1.1.2平扁形:例如鳐等。

1.1.3 侧扁形:例如鳊鱼、胭脂鱼、鲳鱼、蝴蝶鱼等。

它们的游泳能力,比不上纺锤形的鱼类。

1.1.4 棍棒形:例如黄鳝和鳗鲡。

这种类型的鱼适应于穴居,常穿入泥土或水底的砂石中,游泳能力较弱。

有的种类,其左右轴比背腹轴还要短,使全身呈带形,例如带鱼。

1.2分界线头鳃盖后缘的鳃孔(或最后一对鳃裂)躯干肛门或泄殖孔尾1.3鳍奇鳍:背鳍(D)、臀鳍(A)、尾鳍(C)背鳍、臀鳍如船的龙骨,能保持鱼体在水中的平衡,防止游泳或静止时左右倾斜和摇摆,也能帮助游泳。

偶鳍:胸鳍(P)、腹鳍(V)棘、软鳍条——分类学上的鉴别特征。

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如:鲤鱼的鳍式为:D.Ⅱ,18-19;P.Ⅰ,16-18;V.Ⅱ,8-9;A.Ⅲ,5-6;C.20-22。

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的数目。

P.:协助平衡鱼体和控制运动的方向。

V.:稳定身体和辅助升降。

腹位腹鳍胸位喉位A.:维持鱼体垂直时的平衡。

C.:起着舵和推进作用。

1.4上、下颌从鱼开始出现的结构。

1.5鳃盖鳃腔(鳃室)鳃盖膜在头部腹面是否与峡部相连——淡水鱼分类依据。

2. 皮肤:2.1 构造:腺层:单细胞腺——适应水生表皮生发层外膜层真皮疏松层色素细胞、毒腺、发光器分布在真皮层。

致密层2.2 鳞:鱼类的鳞片:鱼类特有的衍生物叫真皮鳞,是一种保护性结构。

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三种:盾鳞、硬鳞和骨鳞,骨鳞分圆鳞和栉鳞。

2.2.1 盾鳞(placoid scale):盾鳞是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构造比较原始,分布全身,斜向排列,使身体表面显得很粗糙。

盾鳞是由真皮和表皮联合组成。

真皮演化为基板和板上的齿质部分,齿质部分的尖峰指向后方。

齿质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来的珐琅质被覆盖着。

齿质部分的中央为髓腔,有血管和神经通入腔内。

盾鳞不但全身分布,还延伸至口中的上下颌,执行着牙齿的功能。

从脊椎动物牙齿的发生和构造来看,盾鳞和牙齿应该是同源器官。

2.2.2 硬鳞(ganoid scale):硬鳞是硬骨鱼中最原始的鳞片,由真皮演化而成,典型鳞片呈斜方形,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

硬鳞彼此紧接和交搭成行,形成一层整齐的甲胄被覆在鱼体上。

如:北美的雀鳝、我国的鲟鱼(鲟鱼的硬鳞并不发达,真的硬鳞只在尾鳍上缘有一些)。

2.2.3 骨鳞(bony scale):骨鳞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的鳞片,也由真皮演化而成,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彼此作覆瓦状排列,有利于增加身体的灵活性。

游离的一端光滑的,称为圆鳞,多见于鲤科鱼类;游离的一端呈锯齿状,称为栉鳞,在鲈科鱼类中常可见到。

圆鳞(cycloid scale):骨鳞一端游离。

如游离一端为光滑,称之为圆鳞。

多见于鲤科鱼类。

栉鳞(ctenoid scale):骨鳞一端游离。

如游离一端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之为栉鳞。

多见于鲈科鱼类。

3. 骨骼:从组织学的角度分:软骨:软骨鱼类的软骨中由于有石灰质的沉淀物,叫钙化软骨。

软骨化骨:在软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

硬骨膜骨:由真皮和结缔组织直接骨化而成,如:额骨、顶骨、鳃盖骨等。

3.1 中轴骨骼:3.1.1 头骨:脑颅:四个区:嗅区(筛骨区)、眼区(蝶骨区)、耳区(耳骨区)、枕区(枕骨区)咽颅:颌弓(1对)、舌弓(1对)、鳃弓(5对)一些原始的古代硬骨鱼类,头骨骨片可达180块,现存硬骨鱼一般为130块左右。

3.1.2 脊柱:躯干椎(体椎)——附有肋骨椎体、椎弓(髓弓)、髓棘(棘突)、椎体横突尾椎:特具有血管弧椎体、髓弓、髓棘、脉弓、脉棘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两面都向内凹入,椎体间的空隙以及贯通椎体中央的小管,还有残存的脊索。

躯干椎由于腹腔的存在,没有脉弓和脉棘,而有向两侧伸出的横突。

3.1.3 肋骨3.2 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

3.2.1 奇鳍骨骼:支鳍骨(辐鳍骨):支持鳍条,在硬骨鱼常被称为鳍担骨。

3.2.2 偶鳍骨骼:带骨鳍骨肩带:靠近心脏,为胸鳍的带骨。

但:软骨鱼类的肩带不与头骨或脊柱关联,只包括肩胛部和乌喙部。

腰带:连接腹鳍。

坐耻杆(一字型)鳍骨或:无名骨(一对)鳍脚:雄软骨鱼类的交配器,由腹鳍内侧的一块奇鳍软骨特化而成。

4. 肌肉:比较简单,分化程度不高。

骨骼肌肉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头部,第二是躯部,第三是肢部。

骨骼肌可以用普通解剖方法,分析其构造及其与骨骼神经的关系,由此推及它们的功用。

4.1 躯干肌和尾部肌肉由肌节组成,肌节之间有肌隔。

轴上肌轴肌水平侧隔轴下肌4.2 头部肌肉6条动眼肌:由胚胎时期最前的三个肌节分化而成头部腹面的肌肉鳃肌:咽区在由软骨或硬骨支持的鳃裂间有鳃肌由咽壁分生出来,受脑神经的支配,与内脏肌同源,但又不同于内脏壁内的肌肉,它是随意肌,而且纤维上有横纹,主司鳃弓的运动。

4.3 发电器官电鳐、电鳗:由肌肉转变而来电鲇:由真皮腺转化而来5. 消化:鱼类的消化器官对水环境和食性的适应有以下特点:鱼类没有唾液腺,这显然与水生的习性有关。

由上下颌合成的口是鱼类捕捉食物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口的位臵与食性的关系极为密切。

5.1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肠、肛门5.1.1 上、下颌形成的口是鱼类捕捉食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上位:吃浮游生物;口的位臵下位和半下位:以底栖生物或岩石上的藻类为食;端位:吃中上层的食物5.1.2 牙齿的形状多样5.1.3 鳃耙:在鳃弓的内缘,既有保护鱼鳃免受外物侵损的作用,又有滤食的作用。

鳃弓的内侧凹缘所生的一系列栉齿状的骨质小突起,外被皮膜包着。

存在于多数鱼类,有挡住食物不致流失、滤过沙砾和保护鳃瓣等作用。

其发达程度、形态大小、数目、排列方式与各种鱼类的食性有关。

5.1.4 消化道本身因食性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适应变化。

长、短5.1.5 幽门盲囊:有些硬骨鱼在胃的幽门部与肠的交界处有指状、瓣状和盲管状的突起,其开口接近胆管和胰管的开口。

与分泌和吸收有关。

5.1.6 螺旋瓣:软骨鱼类和较原始的硬骨鱼类在肠管中有由肠壁向内突出而呈螺旋状的薄片,有延缓食物通过和增加消化和吸收面积的作用。

5.2 消化腺5.2.1 无唾液腺5.2.2 胃腺、肠腺、肝脏(鱼类最大的消化腺)、胰腺软骨鱼有定形的胰脏;硬骨鱼的胰脏多为弥散腺体,一部分甚至全部埋入肝中,构成肝胰腺。

6. 呼吸:鱼类和圆口类都是终生用鳃呼吸的水生脊椎动物,现在的硬骨鱼和绝大多数的软骨鱼都在咽部各有五个鳃裂。

6.1 鳃:鳃丝起源于外胚层半鳃、全鳃鳃弓:起支持作用结构鳃隔:鳃弓外侧缘的中央延伸的隔壁鳃瓣:软骨鱼类:咽部每侧具四个全鳃,一个半鳃;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在两个半鳃之间)发达;硬骨鱼类:咽部每侧具四个全鳃,鳃裂外侧有鳃盖,鳃隔(在两个半鳃之间)退化。

6.2 呼吸方式:鳃呼吸:主要皮肤呼吸:鳗鲡、鲇鱼、弹涂鱼(尾鳍)肠呼吸:泥鳅吞气入肠口咽腔表皮呼吸:黄鳝褶鳃(鳃上器)呼吸:乌鳢、攀鲈、胡子鲇等鳃室上部特化鳔呼吸:肺鱼、雀鳝6.3 鳔: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一般为二室,也有一室或三室的。

6.3.1 结构闭鳔类:鲈形目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喉鳔类):鲤形目、鲱形目管鳔类(通鳔类)6.3.2 作用①调节比重:气腺(红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闭鳔类)或鳔管(管鳔类)排放气体;②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③韦伯氏器:鲤科鱼类,使鱼能感受高频率的声波,鳔有辅助听觉的作用。

组成:闩骨、舟骨、间插骨、三角骨,与内耳相连;④鱼类的发声器官:如:鲤科鱼类当鳔管放气时能发出声音;大、小黄鱼鳔的外面附有与鳔相连的肌肉,当收缩时鳔能发声。

7. 循环:鱼类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与所有毛细血管(微血管)。

此外还有淋巴管和血腺(blood glands,拟淋巴lymphoid glands)。

这些器官构成连环接续的系统。

7.1 心脏7.1.1 位于最后一对鳃弓的后面腹侧的围心腔内,位臵较其它脊椎动物的心脏更向前移;7.1.2 心脏很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构成;动脉球:硬骨鱼类心室前端的一个圆凸状构造,由腹大动脉基部膨大而成,它不是心脏的部分,无搏动能力,内贮血液,有缓冲能力。

由心室压入的血液,经动脉前行至腹大动脉,再分支徐徐送入鳃中,使鳃内毛细血管不致损伤。

动脉圆锥:软骨鱼类心室前方的一个稍为膨大的构造,是心脏的一部分,能有节律地搏动。

7.2 血液循环单循环: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的循环方式,血液完成一次循环只经过心脏一次。

7.3 组织液和淋巴液淋巴系统不发达淋巴液:协助静脉系统带走多余的细胞间液、清除代谢废物和促进受伤组织的再生。

8. 神经和感觉器官:鲤鱼的脑神经包括视神经、嗅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各神经核的构造不如高等动物的完密,其分化的程度也很差。

鱼类较特殊的感觉器官是鲤科的韦伯器和侧线系统。

韦伯氏器:由椎骨前端两侧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所组成,因三脚骨末端与鳔相连,故也称具韦伯氏器的鱼为骨鳔类。

侧线系统: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具有控制趋流性的定向作用,判断水波的动态,协助视觉测定远处物体的位臵。

罗伦氏壶腹:软骨鱼类听觉器官内耳(迷路):主要起平衡身体的作用。

上部:椭圆囊、半规管(3个)、壶腹——平衡下部:球囊、瓶状囊——听觉耳石:3-5块视觉器官眼:多数鱼类没有眼睑镰状突:硬骨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

9. 排泄:9.1 肾脏及泌尿机能:中肾肾球囊肾小体肾小球:淡水鱼类肾脏内的肾小球数量明显多于海洋鱼类。

肾小球是滤肾单位尿的生理单位肾小管9.2 渗透压的调节9.2.1 淡水鱼类渗透压的调节体液的盐分浓度>外界环境吸盐细胞由渗透得水,不饮水,肾小球发达,排低渗尿,尿量多9.2.2 海产硬骨鱼类渗透压的调节体液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泌盐细胞由渗透失水,饮海水,由鳃排除盐分,渗小球少或缺失,等渗尿,尿量少9.2.3 软骨鱼类渗透压的调节尿素2%体内保存尿素,海水随食物摄入,由渗透失水,有排盐腺,肾小球正常,等渗尿,尿量正常。

10. 生殖和发育:10.1 生殖器官:生殖腺、输尿管10.2 雌雄异体,形态上的差异一般不显著性逆转:黄鳝10.3 受精和发育:大多数鱼类是体外受精,所以是卵生,鱼类受精和发育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如:绝大多数鱼类)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如:非洲鲫鱼)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虎鲨)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如:柳条鱼、星鲨)10.4 鱼卵:表面为一薄层卵膜,外部包有角质或胶质构成的壳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