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地电磁测深法作业指导书

大地电磁测深法作业指导书

大地电磁测深法作业指导书
大地电磁测深法是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

1.目的
为了规范和提高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勘查工作及其质量,提出该项目的设计、勘查、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等方面的要求。

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主要针对地热勘查工作中的适用于大地电磁测深法,其他地质勘查中的大地电磁测深法应遵照相应的规范要求执行。

3.总则
地热勘查工作中的大地电磁测深法工作,必需按本作业指导书和相应的规范要求执行。

设计编写
1.实施步骤
1.1 设计书编写的准备工作(综合研究)
1.1.1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有关部门下达的《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系统收集,分析与任务有关的资料。

充分收集测区内所有前人工作成果
资料(包括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图像资料及各种科研成果),详细研究各种资料的可信度和存在问题,了解测区地质构造轮廓及地层、火成岩分布等性质。

同时,应注意收集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管道设施及输变电网布局等资料。

作到充分利用以往资料,不作重复工作,分析在以往工作成果基础上获得新成果的可能性和新成果的价值,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先进适用的方法技术,获得最大的地质找矿效果。

1.1.2必要时,应在设计前进行现场踏勘和方法有效性试验,其主要内容为:
a.实地考察测区地形、地貌、交通及生活条件
b.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化探及测绘资料
c.测定电性参数,并分析它们于勘
查对象的相关性
d.在某些典型地段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
1.1.3落实编写部门和任务。

编写部门用两天时间起草编写的具体方案,报有关专业地质调查部门审核,经批准后着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2技术设计
1.2.1 CSAMT装置
AB接地长导线为发射源,在r>3δ(趋肤深度)的扇形范围内布置测网,通过在接收点同时测量电场和磁场两个互相垂直的水平分量的振幅和相位,计算阻抗视电阻率P E/H和相位差φE-H。

装置图如下:
A
1.2.2 CSAMT装置的技术要求
1.2.2.1利用场强单分量视电阻率时,装置必须满足偶极子条件,而利用单一的比值视电阻率时可放宽。

1.2.2.2确定r距(发射源到测量点的距离)的原则是确保勘
探深度和分辨率能力的条件下宜小不宜大。

r距大小可通过正演模拟和实地试验来选择,一般要求如下:
1rr≥3H(H为目标物埋深) AB≤
2
1r
MN<
10
1.2.2.3 r方向应尽量和地层,构造走向一致,在未知区施测时,可待构造位置大致确定后再进行二次布置。

1.2.2.4测区基本收发距应统一,并应有3%的坐标点作r距观测,布置在主测线,已知地段和典型的地电断面上。

1.2.2.5需要同时勘查测区内不同深度的标志层时,对浅部标志层应另布置相应的小r距进行对比。

1.2.2.6记录点应选在接收中心。

1.2.2.7当用发射点固定的扇形装置观测比值视电阻率时,扇形角应控制在60°的范围内,观测单分量视电阻率时应为30°。

移动发射点位置时,至少有两个接受点衔接。

若衔接差异大,则要增加衔接点。

1.2.2.8发射点相对接收点位置,全区要统一。

1.2.3工作精度
1.2.3.1 CSAMT工作精度用全区质量评级标准衡量,全区质量评级标准包括系统质量和原始记录质量两部分。

全区质量评级标准如下:
1.2.3.2系统检查工作的评价
a.系统检查观测在全区不能少于总工作量的5%。

其中,不同日期重新布极检查观测不能少于1/3。

b.系统检查点应随机抽取,重点放在地质异常,质量疑义,曲线无规律的区段,并大体均匀分布全区。

c.系统检查评级标准
d.均方相对误差用下列公式计算
m=±21
)(21/∑=-n i A A A i i i n 式中:n 频点数(i=1.2……n)
A i :第i 个频点的电阻率或相位
A i ′:检查观测第i 个频点的电阻率或相位
注:单频点系列仪器(即频率按2倍递增)高频第一个频点和双频点系列仪器(加密)高频第一、第二频点检查可不参与评级。

1.2.3.3物理点原始记录评级标准
a.甲级、乙级评级标准
注:(1) 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频点系指不符合规范质量要求所观测的频点或记录不全,经涂改的频点。

(2) 畸变点指超过曲线圆滑值±5% 。

b.达不到乙级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评为废品:
(1)采用的装置达不到目的者。

(2)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频点连续出现三个。

(3)检查观测超限三个频点。

(4)观测所用仪器未按规定检验或校验未达到要求。

(5)未按设计施工,所观测的测点既无助于解决设计的地质任务,无助于方法,仪器的改进。

(6)定点、定线精度未达到规定要求。

1.2.4测网布置原则
1.2.4.1测线要尽可能垂直于勘查对象的总体走向,并尽可能与已知点相接。

1.2.4.2勘探网度要与地质任务、勘探程度,最终成果平面图比例尺相适应。

要求对勘探区的最小勘查对象至少有两条测线,每条测线不少于两个相邻测点予以控制。

在构造复杂地区,测网可适当加密。

1.2.4.3测线及测点编号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顺序编录。

1.2.4.4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测线距宜选择和发收距r一致。

1.2.5测地工作
1.2.5.1测点的平面位置其电位误差工作比例尺的成果图上应不大于2毫米;高程误差应满足:当勘查对象的最小埋深超过50米时,不得超过最小埋深的2% ;当勘查对象的最小埋深不足50米时,其高程误差应小于1米。

1.2.5.2测网基线或重要剖面端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
并与测区附近的三角点或物探测网控制点联测。

1.2.6生产试验工作
1.2.6.1开工初期应在测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电断面和观测条件尤其是有钻孔的已知地段进行多参数、变r距的生产试验工作。

1.2.6.2生产试验工作的目的
a.了解勘查对象的异常响应特征。

b.查明外来电磁干扰特征。

c.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性能。

d.检验工作精度,测网密度,工作装置等是否合理。

4.2.7设计书编写
4.2.7.1设计编写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设计编写要求,编制详细的设计提纲,报项目实施单位审批。

项目负责人按批准的提纲,及时组织设计编写人员,参照有关标准,按时完成设计文稿编写工作。

1.2.7.2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工作地区,范围,比例尺,任务及目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工作方法与技术,提交的成果,技术经济指标与生产管理,设计附图,附表等。

2.考评标准
2.1设计指导思想先进,充分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

2.2设计目的任务明确,对工作区主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清楚。

2.3对前人的资料收集齐全,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整理研究和利用。

2.4设计编写前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踏勘,设计编写实际,依据充分。

2.5工作程序合理,阶段划分明确,总体安排具体。

2.6工作方法选择得当,体现了三新,事物工作量满足实际要求。

2.7预期提交的地质成果达到《总则》有关技术要求及任务书要求。

2.8设计书内容齐全,文字简练,重点突出,设计图图面内容齐全,各种符号,要素表示合理,文图吻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