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角色转变要求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角色转变要求

浅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摘要】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调整好自身角色的定位,做好课堂的组织者、领路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学的过程,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

【关键词】新课改新理念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并且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课改成果,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纵观整个课改过程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教学活动的一个人设计转变为多个学生来组织”唱戏”,由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转变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等等。

这种只注重在形式上的转变的做法并没有使得教师的自身角色得以转变,相反稍有不慎则会使教师变得”轻松而懒惰”,使学生变得”活泼而无所得”,偏离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

如何使自身的角色真正有所转变,达到既能”教好书”,又能”育好人”,是一个值得探究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构建有组织有效果的课堂教学
在教师角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迈进的今天,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认真做好教学课堂的组织者,自觉地适应课改需要,使自己的教学课堂更有效果。

首先,要走出课改的误区,不能简单的把课改理解成教材的重组,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上的改变。

它要求学生在
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要体现教师深入与学生一起探究、合作、体念的双边活动。

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其次,要增强教师的自身的组织意识,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进程、节奏和教学目标。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开放、民主、科学、遥控的组织意识。

开放本身就是能改变自身的”权威”,改变”老子说了算”的独裁形象,改变”牵鼻子放牛”的唯我中心形象,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奇谈怪论”的民主教学氛围。

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适时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

要有能放能收的组织意识。

如果把握不好知识传授的重点让学生在一些肤浅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表象是学生的积极讨论发言,然而对于讨论这些肤浅的问题学生不但领悟不了主旨反而浪费时间,背离合作探究的宗旨。

再次,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让课堂讨论既围绕知识目标进行,又体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就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依据离不开教学目标,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

选择一个问题角度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师生合作探索中去质疑、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问题的解决也就是目标的完成。

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动物游戏之谜》一课,作者在解说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时分别列举了多个生物学家的观点,归纳出了”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

作者周立明在文章的结尾也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没有一定的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琢磨不透”。

教师就要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动物的游戏行为,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最后,绝大多数学生得出一致的看法:动物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是演习,又是在学习;既是自娱,有得到了锻炼。

文章的四种假设都有可能同时存在某一游戏中。

2.做好学生自主探索的领路人
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有意识地把准知识技能的切入口外,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隐藏和映射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好学生自主探究的领路人。

营造好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平台后,教师就要把好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向。

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去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几年的课改使我认识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提出的问题深浅难易都有,不少问题让人始料不及,却又是与教材重点相关的。

教师就是抓住这类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讨论,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注入活力和富于挑战性。

这样,就会避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的纠缠,贻误教学。

后来,我总结一个观点:”从提问看水平”。

即是看哪个组提的问题既能围绕教材的重点,又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就会沿着这个方向去预习,去自主合作探索,暗自去比问题的”水平”,还要”看看老师能否解答”。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普遍能把握课
文的重点,大大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结合现实生活,走出教材
结合现实生活,走出教材,是要求教师对教材全面熟悉,深入分析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通过问题的拓展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体悟,让学生有一个”从教材到现实,用现实观教材”的学习过程,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教学《寡人之于国也》这课,文中的几句”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含义,就完全可以结合我国政府当前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去理解,若再将这个道理与古人”不竭泽而鱼,不毁林而猎”,”天下狩猎,网开一面”融会贯通,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今天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古人早就懂得了。

这样的教学既走出了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还能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延伸深化和迁移。

总之,新课改新理念的潮流不可逆转,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当深入学习,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并善于转变自身角色,自觉地、主动地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做出应有的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