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环保部门职务犯罪特点与原因及对策

浅谈环保部门职务犯罪特点与原因及对策

浅谈环保部门职务犯罪特点与原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环保地位提升、权力加大、资金增多,环保领域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领域之一。

为有效预防环保系统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宾川县人民检察院预防科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与有关单位座谈等形式,了解和分析了环保系统易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环节,浅谈如何治理和预防环保系统职务犯罪行为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环保部门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一)当前环保部门职务犯罪案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过30多年地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全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震惊世界的眼光,我县也像全国一样飞速发展。

但由于前面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引起的矛盾越来越复杂。

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不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只顾向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集体利益少,加上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全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境保护和经济飞速发展不配合,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金山银山更要绿水清山,环境保护已经摆在各地方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上来。

在维稳工作方面,由于环境保护问题引起群体事件排在所有群体事件的第三位。

这就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工作极端的重要性。

环保工作之重要相对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在环保系统内部甚至出现了职务犯罪蔓延的苗头。

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9年12月,全国环保系统有563人被立案查处,且案件数和涉案人数逐年上升。

如2007年,环保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比2006年增长88%,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比2006年增长216%。

这充分显示:环保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数量在增加,大案在增多,犯罪手法不断翻新,手段更加“智能化”,隐蔽性越来越强。

环保系统已成为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高发领域之一。

(二)环保系统发生案件的特点第一、权力的滥用是发生职务犯罪的最大祸源。

从近几年环保系统发生职务犯罪案件本质看,受贿、贪污、挪用案件居多,这些违法违纪者以部门负责人、业务主办和财务人员居多。

因此,权力滥用,权力金钱化,以权谋私是此类案件的基本特征。

如:湖州市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安健案(2005年5月,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王安健非法受贿16.5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苏月来受贿10.3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0年;童国权受贿6万元,判处有期徒刑3年。

与此同时,另有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12名党员领导干部中有6人被开除党籍,3人被开除公职。

),温州市原环保局局长叶钢炼案等。

相关案例:王安健案:“收买”从7年前开始这些以排污、治污为己任的管理人员,怎么会遭受深度“污染”呢?这要从湖州市环保局与环科所之间的关系说起。

环科所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三废治理工程设计等业务。

许多业务都必须由环保局审查或验收,而实权就掌握在王安健等人手里。

从1998年春节,乔建新来到苏月来家,以“拜年”为名送上3000元。

1998年6月,王安健从建设局副局长升任环保局局长,半年后又收受乔的两万元“拜年费”。

之后两年,每逢春节,乔都送钱“贺岁”。

改制“成全”权钱交易2001年开始,该所开始转制。

由沈顺雨等6人出资组成股份制企业,但仍沿用原来的名称和资质,仍与环保局合址办公,行政管理的表象非常浓重,给人造成仍是环保局下属单位的错觉。

转制后,环科所暗地里每年还是向环保局交一些钱,用于干部福利,目的是希望环保局帮助拓展甚至垄断业务。

这种不彻底的改制成了此后权钱交易大行其道的深刻根源。

“企业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在一起,还以为你也是环保局,他巴不得你做业务,到时候拿来批批也快。

”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此后,拥有同济大学硕士文凭的沈顺雨成了法定代表人,他全面继承前任负责人的经验与做法,继续“拜年”。

据查实,沈顺雨给王安健、苏月的钱大大超过前任。

“前面的送了11.7万元,他送了37万元,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对方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办事就一定要送钱。

”何国富说。

收来的钱都已经发霉湖州市纪委纪检监察二室主任姜斌说,从案子查处过程来看,受贿者一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这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二是随大流思想,认为“某某人也有”,就收下了。

王安健等人就认为行贿人都是本单位干部,乔还是局党组成员,都是“自己人”,比较安全。

王安健的钱一直放在上海儿子家,分文未动。

王安健认为,如果到退休都没事的话,再来“处理这个事”。

所以,当检察机关找到这只密码箱时,里面的人民币有些已经开始发霉了。

鉴于王安健能主动交代问题,司法机关在量刑时给予了从宽处理。

侥幸是他们共同的心态而苏月来,在该案刚暴露时候,组织上曾给过他一次机会,让他争取从宽处理,但侥幸心理让他失去了最后的机会,他是这一窝案中被判刑期最长的一个。

时至今日,苏月来对自己的行为依然执迷不悟,把自作自受归结为“天意”。

也许,在该案中,最难过的该属童国权。

他原为湖州市环保局建设项目管理处处长、市管后备干部。

因为对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有自首情节,被减轻处罚。

想到案发第二天本可以参加副处级干部选拔考试,他更是万分痛心:“主要怪自己,没好好把握,怨不得别人。

我要这个钱干吗?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叶钢炼案:检方指控,叶钢炼自2005年至2008年任温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期间,其手下的一处室副职刘自荣为岗位调动和升迁,先后送上现金共计人民币10万元、港币8000元、美元1000元,叶钢炼予以收受。

在叶钢炼的支持、关照下,市环保局聘任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刘自荣为开发监督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2008年3月,刘自荣竞聘中层正职,同年5月被温州市纪委“双规”后,叶钢炼主持温州市环保局党组会议通报竞争上岗情况,仍决定拟任刘自荣为温州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

温州化工总厂原负责人张建国为感谢叶钢炼在职务提拔、环保项目审批、验收等工作中对其的支持、关照,在1999年至2008年间先后14次送给叶钢炼现金共计人民币17.6万元,叶钢炼均予以收受。

2008年5月底,担心出事的叶钢炼退还给张建国人民币3万元。

第二、无视法纪,违章办事。

当前一些企业主为了逃避或减轻环保监督和处罚,大肆行贿,拉拢腐蚀环保干部。

使一些干部违反规定审批、出假监测报告、随意减免排污费或协商收费等。

导致个别干部无视法纪,贪图钱财,接受企业受贿。

如:贵州省清镇市原环保局局长杨贵斌案,遵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原站长黄源案等。

第三、发案集中,窝案频发,是当前发生职务犯罪的案件又一特征之一。

而环保系统职务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环评、固废、财务、人事、污控重点岗位,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的“高危地带”。

且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窝案、串案明显增多,部门集体参与违法犯罪。

如:湖南浏阳环保腐败案中,环评单位将环评项目收费金额的35%以“协作费”名义返还给浏阳市环保局,这些费用也被贪腐者部分侵吞,此案共立案查处12名党员领导干部。

二、易发生职务犯罪的环节及危害只要是权力机关,都有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可能。

经调查分析,环保系统在行政审批、排污许可证管理、环保执法、行政处罚、排污费征收、环境监测等环节则是职务犯罪的易发地。

(一)滋生职务犯罪的主要环节1、项目管理。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日益加大,建设项目审批前臵,实施“一票否决”,项目审批、验收往往是同一科室负责,在机制上就存在漏洞,也就易滋生腐败。

导致个别人用这种“特权”借机吃、拿、卡、要,甚至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2、排污许可证管理。

目前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工作,主要污染物控制形势严峻,在日常的排污许可证发放和管理中,业主为取得排污权,贿赂环保干部,导致环保干部违反规定,随意发证或违规发证等。

3、环保行政执法。

由于企业环境管理很不规范,存在偷排漏排、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等违法排污行为。

企业为了逃避处罚,行贿执法人员,个别现场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发现后大事划小(提出较低额度的处罚金额)或隐瞒违法行为(不提出处罚意见),接受企业受贿,导致执法人员履职不到位、到位不履的现象时有发生。

4、行政处罚。

在行政处罚中,业主为了减轻处罚或不受处罚,向环保工作人员行贿。

致使环保人员对提出的违法处罚案件的处理上不按程序处理,或在处理中有失公平,不按规定随意大幅度降低处罚种类或处罚金额额度。

5、排污费征收。

业主为了降低成本,少缴排污费,向环保工作人员行贿。

在征收过程中,征收员不如实核定排污量或不依据排污量协商收费以及随意减免排污费等。

6、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报告作为认定企事业单位是否达标排放的依据,企事业单位有可能为获得达标排放的依据而贿赂环境监测干部或技术人员,违反有关规定,为企业出具监测假报告。

(二)职务犯罪案件的危害环保系统职务犯罪问题造成的危害可谓损失惨重,危害极大。

首先,给国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阳宗海砷污染事件造成上亿方水体受污染,周边上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影响,当地旅游产业受到致命打击。

其次,影响环保形象。

宁波市环保系统腐败窝案,在当地产生恶劣的影响。

第三,导致执法难、难执法,造成“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三、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原因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同样,职务犯罪也有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原因,将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中。

我们认为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职务犯罪行为滋生和蔓延主要与社会风气、教育、制度、监督等因素有关。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社会环境决定人们的意识和行为。

当前社会上不良风气盛行,对国家干部的吃吃喝喝、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气不以为然,且攀比心态致使一些环保干部心理失衡,从而渴求通过手中权力换取金钱上的补偿。

2、法律法规不完善。

权力腐败之所以能产生并迅速发展,与政策、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

职务犯罪分子就是善于寻找政策漏洞,只要政策本身具有这样那样的漏洞,权力腐败就会很快地渗透进去,在其中开始滋生和发展,并很快形成规模。

特别是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

3、思想教育不到位。

一些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理想信念丧失,价值取向偏移,消极腐朽的东西滋长。

4、制度落实不到位。

各项制度执行不力,特别是党风廉政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纸上写的多,嘴上说的多,墙上挂的多,认真落实少。

有些同志对制度规定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5、监督不到位。

环保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局外人很难了解,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内部监督机制虽有,但不健全或监督不到位。

6、查处不力。

环保系统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少,或只有兼职人员,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大多没有专职纪检监察人员,致使在查处案件,了解、收集情况等人手不足,查处力度不大,使一些职务犯罪分子侥幸逃过打击,滋生新的犯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