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务贸易发展:上海的路径选择

服务贸易发展:上海的路径选择

服务贸易发展:上海的路径选择内容提要通过回顾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归纳出上海服务贸易的现状特征,并从各服务行业的进出口规模、结构形态和竞争力等各方面对上海服务业各行业的情况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途径与建议,对现实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服务贸易上海路径选择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之一。

进入2l世纪以来,上海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的转型,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将在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近年来,上海依托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运输、金融、保险、邮电、广告、展览、人力资源、信息、咨询、审计、法律等国际服务贸易业。

80年代,上海每年的国际服务贸易额为20亿美元左右。

进入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额明显增长。

1999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亿美元左右。

同时,上海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逐步进入银行、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咨询、设计装潢、广告等领域。

到1999年底,上海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1,85亿美元,占比达%。

到2005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已达到近亿美元。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从服务贸易规模看,贸易规模加速增长。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

出口额从2000年的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亿美元,进口额从2000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亿美元,如表1-1所示。

根据计算,2000-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出口年均增长%,进口年均增长%,均高于同期上海口岸贸易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000年的%上升到2005年的%。

其中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上升到2005年的%。

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仍较小,2002年新加坡、中国香港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69亿美元和452亿美元,是上海的倍和倍;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06亿美元和242亿美元,是上海的倍和倍。

(二)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状况从行业分类来看,在十四个子项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出现逆差,前三位分别是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和教育医疗保健,2004年其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顺差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2004年顺差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但后两者的顺差额明显偏低。

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且一直保持顺差的工程承包项2003年出现逆差,这主要是受“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所致。

扣除这一因素,可以看出上海在传统的旅游、工程承包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业的领域,上海企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预示着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新兴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将可能成为上海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整体能级和规模提升的助推器。

br>(三)服务贸易结构和形态从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近年来形态相对单一,但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近几年维持稳定,但服务贸易类型较少。

其中,运输、旅游、咨询所占比重最大,分另0约占出口总额的50%、20%和10%。

从进口结构看,运输基本保持在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以上;旅游这一项从2000年的19%下降到现在的9%,2003年因“非典”下降到4%;特许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现在稳定在10%左右。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

上海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工程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其贸易额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而计算机信息、专利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教育医疗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份额虽较少,但比重持续上升,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四)服务贸易竞争力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呈缩小趋势,但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表5中TC指数大多呈负数。

上海总体竞争力较弱,2005年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同2004年持平,均为-。

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是产生顺差最大的三个项目。

而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教育医疗保险一直是产生逆差最大的三个项目,国际竞争力不高,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三大途径(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关于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重点发展服务业还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对照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现在有两种观点;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是应该继续维持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还是要大力建设国际服务中心,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1、产业结构两种发展道路之争香港20世纪80年代后的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

主张上海走此道路的人认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在于:长期以来,即使在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自发演进的转折阶段,仍不断强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规律。

香港正是强调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才保持其较高的GDP水平,在2004年服务业更是占到GDP的%;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也同样显示了这个规律。

另一种思路是,上海应认识到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金融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鉴此,上海更应强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应削弱它以促成第三产业份额上升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香港近几年一直提出发展高增值服务业以及重振制造业。

香港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额提升的同时,也应加快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

2、的观点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可以互相推动、互补相长,亦即可以协同发展的。

先进制造业的本质含义是指高科技制造业、科技密集型的制造业。

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提高其科技、知识的含量,而不是提高资源消耗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定会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等。

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定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果上海过多地强调制造业主导地位、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丧失很多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

同样,如果一味单纯地依赖服务业,那么整体经济失却依托,产业空心化会削弱经济的增长动力。

而新加坡却于仍然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更快地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增长动力。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需对立,而是应该共同发展、协同发展。

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除破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加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人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国际运输、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对目前不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加大开放力度和深度,以开放促进发展,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

商务成本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城市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方向升级。

这已经在跨国公司加速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向上海转移上体现了出来。

对上海而言,人均GDP达5000美元显示出其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时候的香港一样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

借鉴后者二十多年来的直接经验,上海应在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同时,顺应制造业自身的演进,注重培养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环节上发挥比较优势并形成集聚,从而增强价值增值。

与此同时适当发展部分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总的来说,就是应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现代服务业,使之具有更准确地发展方向。

(二)加大对外开放度1、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必要性要加快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贸易倾斜发展,发达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以及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势在必行,它是加速发展服务贸易,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根据杜珍儿《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估模型》的研究结果,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

另外还指出,对于整个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是最重要的,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它的影响力却是不一样的。

WTO前副总干事、印度计划委员会委员安瓦鲁尔·豪达在2005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表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要高于低自度的行业,实现各种服务也对内对外的市场“自化”有助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做大作强。

张蕴如(2002)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问题。

她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开放度不够,包括服务业对外贸的开放度和外资的开放度都较薄弱。

香港服务业高度发达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高度自化的经济制度,实行低税率的自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

2、上海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现状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有所加大。

自浦东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的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

根据WTO公布的《服务贸易分类表》所列的12大类150多个项目,除金融保险部分项目以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上海已向全世界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项目。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服务业领域各行业的现状及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他类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中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和金额都相对较小,需要从数量和金额方面同时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投资总额却相对较大,根据这一特点,今后要重点与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力争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第三,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较大,但投资总额相对偏小,需要提高项目合作的水平和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