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无量纲化方法

6-无量纲化方法



1、对多指标综合评价而言,无量纲化的结 果即评价值本身就是对被评价事物发展水 平的一种相对描述,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刻 度。因而在不影响被评价对象间相对地位 的前提下,允许用近似的、简化的直线关 系来代替曲线关系。

2、曲线型公式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比直 线型公式精确,这种精确是有条件的,如 果曲线型公式中的参数选取不当,其结果 很难是客观的,然而参数确定又是较为困 难的。在参数确定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 如用直线型方法来代替。现代管理的一个 重要思想是,应该追求相对意义的满意解, 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优解,在无量纲化 方法的选取上,也是如此。
一、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

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是在将指标实际值 转化为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值时, 假定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指标数实际 值的变化引起指标评价值一个相应的比 例变化。常用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有 以下三种:
( 一)阈值法

阈值也称临界值,是衡量事物发展变化 的一些特殊指标值,比如极大值、极小 值、满意值、不允许值等。阈值法是用 指标实际值与阈值相比以得到指标评价 值的无量纲化方法,主要公式及特点等 如表所示,其中 n 为参评单位的个数。

阈值参数的确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阈值参数的确定要 以社会经济现象实际状况为依据,要根据 与被评价对象有关的空间范围资料和历史 资料为基础。比如,同行业某项经济效益 的历史最好水平,一定条件下损亏平衡点 的销售量,等等,就可以作为阈值或折点 的参考依据。
2、Biblioteka 值参数的确定还要注意到社会经济现象 的发展变化趋向,把变化估计数值作为制 定时的参考。比如,生活质量指数中,一 岁期望寿命最高值就是在世界最高水平的 基础上再加上两岁得到的;婴儿死亡率最 低值(7‰)是在世界最低水平基础上再减 去1‰ 所得到的。这种考虑发展余地的处理, 阈值参数相对稳定些,便于综合评价结果 的动态对比。
设定……
满足公式(5-6)适合于指标值有负值的情 况,一般情况下,指标评价值不满足(5-7) 式,而是满足 =



以上三种常用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其 最大特点是简单、直观。直线型无量纲化 方法实质是假定指标评价值与实际值呈线 性关系,评价值随实际值等比例变化,也 就是说指标值在不同区间内变化对被评价 事物的综合水平影响是一样的,即在事物 发展的前期和后期,指标值相同的变化量 引起评价值的变化量是相同的。 而这一点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往往 并不符合,这是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的最 大缺陷。
1、对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 量化。即:



B 上式中: ( X i )—第 Bi 指标实际数值的隶属度值 ~ X i —第B 指标评价年的实际数值 i X im —第 Bi 指标的上限值,即最大值 X in —第 Bi 指标的下限值,即最小值
此类指标,由于已规定 此类指标,由于已规定 上式可简化为 上式可简化为

无论指标实际值如何,指标的评价值总是 分布在零的两侧。指标实际值比平均值大 的,其评价值为正;反之为负。实际值距 平均值越远,则其评价值距零越远。
这种方法与阈值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 它利用了原始数据的所有信息;第二,它 要求样本数据较多;第三,它的评价值结 果超出[0,1]区间,有正有负。为了更符合 习惯,可以将其转化为百分数形式,比如 用公式(5-4)表示:
~
(四)计算标准量化值 量化值 B ( X i ) 在数值上界于0~1之间,它已 ~ 消除了的影响,具有了可比性,可以进行 指标间相互比较。但0~1之间的相对数总是 不便于比较,也不符合人们差异比较方面 传统的百分制习惯,为此,我们规定将各 个指标的 B( X i ) 乘以100,即为该项指标 ~ 的标准化向量,即:

对于适度指标,以目标标准值为 X i 0 ,即该数值是 “最佳点”;其次是围绕 X i 0上下分别确定其“上限 阈值”和“下限阈值”,即 X im 和 X in 。


(二)确定各个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类 型 在模糊数学中,常把某事物隶属于某一标 准的程度,用[0,1]区间内的一个实数来表 示, “0”表示完全不隶属,“1”表示完 全隶属,模糊隶属度函数就是描述从隶属 到不隶属这一渐变过程的。函数类型主要 有三种:
统计综合评价
无量纲化方法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评价指标,由于 其量纲、经济意义、表现形式以及对总 目标的作用趋向各不相同,不具有可比 性,必须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 指标量纲影响后才能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去掉指标量纲的过程,称为数据的无量 纲化(也称为数据的规格化),它是指 标综合的前提。
一、客观性 无量纲化所选用的转化公式要能够客观地反 映指标实际值与事物综合发展水平间的对 应关系。根据综合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来 确定所用公式,这需要对被评价对象的历 史数据和横向比较数据做深入的分析,才 能够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阈值点,才能够 确定评价公式和具体参数。
二、简易性 综合评价中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在客观性 的基础上,还应是简便易行、便于推广的。 基于这一原则,不少综合评价案例往往是 以直线型无量纲化公式来代替可能更为客 观的曲线型公式,这种替代的理由在于:


均值转化为60,超过均值的转化为60以上, 反之在60以下。这种“百分数”还不同于 一般的百分数,因为个别极端数值的转化 值可能超出[0,100]区间。另外,也有的将 均值转化为50。
(三)比重法 (三)比重法

比重法是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它在指标值 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主要公式有:

公式(5-5)适合指标值均为正数的情况, 且评价值之和 权重系数

为此,我们运用美国学者L.A.Zadeh提 出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设计出了一 种模糊无量纲化方法。模糊隶属度函数 法又分为直线型、折线型和曲线型,由 于直线型较容易操作,为此笔者就采用 直线型模糊无量纲化方法。此方法的操 作步骤是:
(一)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优”、“劣” 上下限 进行模糊量化首先需要确定各个评价指标 的“优”、“劣”上下限,即各个指标最 大值 X im 和最小值 X in 。在具体确定过程中, 我们规定,对正向指标以目标标准值为 ; X im 正向指标的最小值规定为0。 对逆向指标也以目标标准值为 X in ,其 X in 要根据该指标的性质以及评价对象的总体 目标要求确定其“阈值”,也就是说该指 标如果超过这个“阈值”,就等于偏离了 正常的发展方向。
(三)三折线型 常用的三折线型无量纲化公式如下图所示两 种形式。

(a)适合于某些事物要求指标值在某区 间内变化,若超出这个区间则指标值的变 化对事物的总体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b)适合于适度指标的无量纲化,即指 标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对事物产生不利影响。
适度指标:是指标值越接近某个值越好的指标,如流动 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六、模糊无量纲化方法

目前对比较复杂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 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往往较多, 有些指标是正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越 好),有些指标是逆指标(即指标数值 越小越好),还有些指标是适度指标 (即指标数值处于某一适度范围的数值 时最好,大了、小了均不好),指标彼 此之间的“好”与“差”没有明晰的数 量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模糊 性,笔者认为采用模糊量化的方法比较 适宜。


比如用阈值法可构造如下折线型公式(如 图 所示):

公式 为
中 为转折点指标值, 的评价值。
(二)凹折线型 与凸折线型不同,凹折线型无量纲化公式 对指标后期变化赋予较多评价值增加量, 指标后期变化对事物发展总体水平影响较 大,如图5-3所示。 在公式(5-8)中将取小一些即可得到凹折 线型无量纲化公式。


从理论上讲,折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比直 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实 际情况,但应用的前提是评价者必须对 被评价事物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合理地确定出指标值的转折点及其评价 值。
三、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

有些事物发展阶段性的分界点不很明显, 而前、中、后各期发展情况又截然不同, 也就是说指标值变化对事物总体水平的 影响是逐渐变化的,而非突变的。在这 种情况下,曲线型无量纲化公式更为合 适。常用的曲线型无量纲化公式如表所 示。

总之,阈值参数的确定可以是一个“错了 再试”的摸索、调整、逐步优化的过程。 先确定一个值进行试算,根据试算结果, 可再进行调整,再试算调整,直至比较合 乎实际为止。
(二)标准化方法

统计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多组不同量 纲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先将它们分别 标准化,转化成无量纲的标准化数据。 而综合评价就是要将多组不同的数据进 行综合,因而可以借助于标准化法来消 除数据量纲的影响。标准化公式为:
4、阈值参数的确定以满足多指标综合评价的 基本要求为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 衡的,都有例外情况。在一项多指标综合 评价中,假若阈值参数确定对多数被评价 对象都是适宜的,那么确定工作就可以被 认为是成功的。
5、阈值参数确定中要注意评价结果的反馈和 调整。一般来说,事物发展大多是呈正态 分布的,中等水平的居多,特别好的少, 差的也少,如果阈值参数确定后,评价结 果可以达到这种分布,往往说明了确定的 阈值参数比较准。反之,若是偏态分布, 就要考虑是实际情况如此,还是阈值参数 确定有问题,或者是其他问题。
3、阈值参数的确定应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管理 作用。可考虑把国家(地区、部门)社会 经济管理中的规划值、计划值等标准数据 作为阈值参数,这样有助于被评价对象按 国家、地区、部门的要求来努力。这样处 理也符合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根本要求,因 为我们在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不能仅 仅考虑被评价对象自身,还要从更大系统 的角度把它作为一个子系统来认定其综合 水平,这时就需要以大系统的标准化数据 作为参照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