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范围:各专业适用 学时:24学时 )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人际交往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二、教学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关系理论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探讨人际态度、自我知觉、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实践是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现实社会中的不良人际关系,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建立和发展个人良好的社会支持。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熟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矛盾进行一定的分析、处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原理,并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2)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价值及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3﹚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及友谊的建立与发展影响因素。
(4)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教学时间安排
序号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
培养
4
2
人际关系与心理学的概
念
2
3态度与转变3
4人际印象3
5自我知觉3
6人际吸引3
7人际沟通4
8人际沟通心理团训2
合计24
五、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有内容上的交叉,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所以本课程内容以人际关系理论部分为主线,实践部分初步接触,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
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
六、主要教学方法、要求及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相关心理训练为辅。
(2)考核方法和要求
1)课程是考查课。
2)考试形式:开卷
3)成绩的计算方法:
①提问,到课率:30%
②试卷成绩: 70%
③总成绩:100分
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试卷成绩
七、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际交往的概念,知道人际交往的方法和策略;知道如何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人际交往的技巧的了解;掌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三)教学主要内容
1、人际交往的互动体验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
3、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4、大学生人际关系常见的问题和调试
(四)思考讨论题
分组中,自己是如何加入一个陌生的团体中的。
(五)实践教学安排
在课堂中,按照当次课程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任务。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实践,学生讨论。
第二章 人际关系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认识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相关概念和区别;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主要代表观点;掌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心理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会简单调适心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体验;了解大学生心理常见的心理问题。
难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主要内容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界定
2、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3、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4、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思考讨论题
如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
(五)实践教学安排
课堂分组,让学生通过现实人际互动,初步体验人际关系的形成。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相关心理训练为辅。
第三章 态度与转变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了解态度的概念,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论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明白态度如何影响人际交往的。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理论枯燥,需列举案例,让学生明白态度是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的。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态度的概念
2. 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3.态度的转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相关心理训练为辅。
第四章 人际印象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理解人际印象的概念,了解印象形成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自证预言等各种心理效应,掌握印象管理的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难点: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印象形成概述
2. 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
3.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差
4. 印象管理
(四)思考与练习
举例说明自我实现预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第五章 自我知觉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概念,知道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掌握非言语沟通的各种技巧,懂得如何改善人际沟通。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人的归因理论。
难点:归因理论的应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2. 自我知觉中的偏差
3. 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
4. 自我归因和应用
(四)思考讨论题
自我归因中的偏差对人际关系有何影响?
(五)实践教学安排
课堂讨论:自我知觉中的偏差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第六章 人际吸引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种人际吸引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应用;了解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并能在调整自己人际关系和指导他人改善人际交往方面发挥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难点:人际吸引理论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人际吸引理论
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3.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四)思考讨论题
什么样的个人特质才有吸引力?
(五)实践教学安排
课堂讨论: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第七章 人际沟通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沟通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够避免错误的使用商务礼仪。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际沟通中的肢体语言的意义。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主要内容
1. 非言语沟通
(1)有声音的非言语
(2)无声音的非言语
2. 言语沟通的技巧
(四)实践教学安排
心理团训:通过心理游戏,体验对于身体语言的传达与接收的感受力。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案例分析、心理团训相关为辅。
第八章 人际沟通心理团训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通过团训的参与 ,让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自己的人际沟通模式,以及如何更好的展现自己的人际魅力。
了解和正确掌握,论文的写作格式以及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与度。
难点:感受度。
(三)教学主要内容
论文的写作格式与要求。
(四)实践教学安排
课堂讨论:我们运用了哪些相关理论,来支持我们参与到一个新的团体当中的。
试用相关理论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讲授为主为辅。
三、教学参考书目
1、郑全全、俞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彭贤主编:《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3、宋玉萍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刘勇:《团体游戏治疗》,高等教育出版社。
5.戴尔·卡耐基著:《人际关系学》,中国画报出版社。
编写人:
审核人:
时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