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课件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课件


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 rè ) 荷担( hè ) n n ) 孀妻( shuāng ) 始龀( chè 智叟( sǒu ) 穷匮( kuì ) 一厝( cuò ) 陇断( lǒng )箕畚( jī běn) 汝( rǔ ) 曾不若( zēng ) 诸( zhū )亡以应( wú)
朗究
什么是愚公精神?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谈 谈你自己的看法。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用顽 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 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哪里 会有我国近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 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之灯,照亮前行的路, 去追寻明天的太阳吧!
• (4)词类活用 • 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 (5)文言句式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判断句,“……者,……”表判断) • 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焉”作宾语,
• 3.愚公认为山是可移的,理由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态 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愚公之妻
智叟
“献疑 ”
讲真话、提问题
提醒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 是为了设法克服苦难
“笑而止之”
自作聪明,很严厉的责 备、十足的轻视、有意 挖苦、嘲笑愚公的无能。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字词全解
• 1. 高万仞(rèn): 形容极高。 • 2. 且: 将近。 • 3. 迂(yū): 曲折,绕远。 • 4. 毕: 尽,全。
•5. 丘:
土堆。
•6. 荷(hè): 肩负、扛。 •7. 易: 更替。 •8. 叟(sǒu): 老人。
前置,即“且土石置焉”)
• 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谓语前置,即“汝之不惠甚矣 • 告之于帝 • 帝感其诚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即“于帝告之”)
(被动句,“感”是“被……所感动”的意思)
思考以下问题(原文回答):
•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 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 点为: •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 富有表现力; •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 (3)故事具有虚构性; •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22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 了解有关列子的知识及《列子》一书,掌 握重点文言词语。 • 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 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 表达效果。 • 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树立不畏困难、坚 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背景信息
• 1.题目解说 • “愚公”是本文的主要人物,“移山”是本文的主要事 件。题目点明了寓言故事的人物和事件,也表现了人物的 信念和精神。如今,“愚公移山”已成为成语而被广泛应 用。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 9.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 10. 毛: 草木。 • 11. 长息: 长叹。 • 12. 彻: 通达。
•13. 弱子:
幼儿,小孩。
•14. 虽: 即使。 •15. 穷匮(kuì ): 穷尽。
•16. 亡(wáng): 没有。
• 1.字词句式 • (1)通假释义 • 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 (2)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 • 方七百里 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今义:四个角都是90o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 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 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什么: 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 2.作品简介 •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 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 《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 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 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3)一词多义 其妻献疑日 (代词,愚公的) (副词,表示诘问) 其如土石何 汝心之固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操蛇之神 (结构助词,的) 告之于帝
代词,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以君之力 (介词,凭借)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来)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呢) 有子存焉 (语气词,不译) 始一反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介词,到) 于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关切
忧虑
嘲笑 讥讽
合作探究
读课文,概括出文章中两个
人物 “愚公”“智叟”的
形象?
愚公“不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 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物形
象:有长远的眼光,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不智” ,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 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人
物形象: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