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李白 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 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为大家分享了赠 汪伦 赏析,欢迎欣赏!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 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 “忽闻”, 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 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 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 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 诗 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 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
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 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 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
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 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 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 给李白送行了。
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 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 又唱又跳的, 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 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 手, 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 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 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 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 这首李白赠汪伦的诗, 可以看出真挚的友谊温暖了李白的心。
汪伦或许是邀 请李白来做客, 宾主尽欢之后, 李白乘舟告别, 汪伦赶到江边, 边跑边唱送李白, 李白真是受感动,因此说道:汪伦送我的情远过於千尺深的桃花潭水。
然而后人有心之士,却在唐诗之旅后,考证了两个状况:一谓:桃花潭的水 并没千尺深,千尺固然是形容,但达千尺虽非可能,可是应该是不小,结果桃花 潭只是个小水池。
一谓:汪伦住的地方叫桃花村,桃花只有三,两棵,该潭潭名 叫千尺,是其名而非真大。
如此一来汪伦送李白情虽比桃花潭水大,但也高不到 哪里去了。
对这样的说法,只是博得读者的会心一笑,谁又会去计较这会是事实 呢 而且就算是事实,也不会影响大家对汪伦情深意浓的折扣。
这首诗提到的是两个人,有李白及汪伦。
庄周梦蝶,已到忘我的境界。
诗中 若只叙述他人,而无我的作品,并不见得是忘我。
在每一首诗中,几乎都有人物 的存在,完全无人的作品并不多,而且说无人,又似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