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历史

德国历史

共和国的衰退与希特勒的崛起[编辑]公信力受损在魏玛共和国的统治末期,德国政治比以前更加不稳定。

布吕宁、冯·帕彭、施莱谢尔与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到3月23日)共五位总理的政府实际上都是由总统选出来的独裁政权。

在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代表军方进行了几个月的政治游说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在1930年3月29日任命财经专家海因里希·布吕宁接替赫尔曼·米勒为总理。

因为新政府未能在议会取得多数代表支持,所以只能让国家总统掌握紧急状态令,以致共和政权趋向保守。

由于议会拒绝支持一个不受欢迎的财政改革的方案,兴登堡采纳了魏玛宪法第48条,作为紧急法令。

1930年7月18日,在社民党、德国共产党、纳粹党与德国国家人民党(Deutschnationale Volkspartei)支持下,议会再度以微弱优势否决了该法案。

9月14日,议会大选开始,形势大幅转变:纳粹党夺得18.3%选票,为1928年参选所得票数的五倍。

这次,温和派未能组成联合政府和在议会取得优势。

这祇是鼓励纳粹党的支持者变本加厉,以暴力与恐怖企图夺得权力。

1930年后的共和国每况愈下,似将陷入内战。

往后两年之内,布吕宁尝试没有在议会取得优势之下,借用总统的紧急法案图谋变革。

当时,欧美经济大萧条势头渐渐减弱。

布吕宁相信自由经济理论,所以大幅减少政府开支和加税,以刺激经济增长。

他预期经济危机会及早停止,经济会逐渐复苏。

于是政府完全停止从1927年开始推出的义务失业保障金提供任何公帑,令工人更勤力工作、失业者得到的援助金减少。

这样的政策明显是不太受欢迎的。

1932年下半年,经济衰落终于结束,经济指标略见上升。

不过,德国人普遍不再信任共和政府。

历史学家一般为如何评价布吕宁的政策而持不同意见,但是政策肯定令共和国渐渐衰退。

至于当时布吕宁有没有更好的方略,至今仍颇具争议。

最初,德国资本家与地主支持政府趋向保守。

他们并非十分喜好布吕宁,只是相信保守分子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

但当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都普遍反对布吕宁的时候,资本家与地主都转向支持布吕宁的政敌希特勒与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

1931年末,保守政策最后失败。

兴登堡与德国国防军决定放弃布吕宁,转而与希特勒和胡根贝尔格合作。

兴登堡本来是第二帝国的重臣。

这时候他虽然贵为总统,但实际上他不支持民主,而是反动派的支持者。

(来源:Arthur Rosenberg-A History of The German Republic,1936)1932年5月30日,布吕宁在丧失兴登堡的支持后自愿下台。

五个星期后,在布吕宁的支持下,兴登堡再度当选总统,压倒另一位候选人希特勒。

[编辑] 1932年7月议会大选5月31日,兴登堡任命弗朗茨·冯·帕彭为新任总理。

冯·帕彭马上取消了对冲锋队的禁令,用以取得希特勒的支持。

冯·帕彭与工业家和地主关系密切,并主张与兴登堡雷同的极端保守主义政策。

他组织的内阁中,包括国防军部长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及其他拥有跟胡根贝尔格政见相同的人。

这个新政府预期会与希特勒合作。

由于共和派与社会主义派仍没有行动,希特勒与胡根贝尔格胜算甚高。

由于大部分政党反对新政府,故此只有德国国家人民党支持的冯·帕彭解散了议会并在7月31日召开选举。

纳粹党在议会取得最多议席;德国社民党与德国共产党则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政党。

由于纳粹党未能取得大多数议席,故此议会再度被解散,直到有政党取得大多数议席为止。

纳粹党当时是议会最大的政党。

只有它可以令政府稳定地运作。

冯·帕彭尝试劝谕希特勒担任副总理并支持议会制政府。

然而,希特勒拒绝他的请求,并表示正在考虑与帕彭以前所属的德国中央党会谈。

如果成事,希特勒将会与该党联手对付帕彭的政府。

希特勒于是要求就任总理,但在8月13日兴登堡拒绝让这位“巴伐利亚二等兵”上台。

7月选举的结果反映了纳粹党对政府的影响愈来愈大。

在1930年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一百多票,是第二大党;这次它的议席比以前增加了超过两倍。

纳粹党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

这数百万激进的支持者最初要求纳粹党走向左派,希望能振兴德国与改造德国社会。

大萧条也是其议席大幅上升的原因之一。

[编辑] 1932年11月议会大选与施莱谢尔1932年11月6日,议会再度举行大选。

纳粹党取得近三成票数。

它的支持票数虽然比之前少了二百万,但仍然取得最多议席。

冯·帕彭下台,由国防军将军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在12月3日接任。

施莱谢尔多年来属于保守势力的阵营,但当时他的计划就是:联合其他政党内的左翼工会团体,包括以格里哥·斯特拉瑟Gregor Strasser为首的纳粹党左派,以赢得在议会的优势。

虽然计划作风大胆,但始终不成功。

在这两个月期间,施莱谢尔扮演了“社会主义将军”的角色,周旋在基督教工会、纳粹党左派,甚至社民党之间。

他的计划就是组成一个由他领导的“工党”政府。

不过,由于国防军将领完全未能准备支持计划,以及工人阶级不信任他这个未来盟友,此计划也是失败。

另一方面,施莱谢尔也因计划触怒了资本家与地主,因为社民党与共产党可能会在柏林发动交通罢工。

1933年1月4日,希特勒从冯·帕彭得知,这位将军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大多数议席却可以。

当时,施莱谢尔的内阁(根据紧急法案以前的诠释)没有一个正常的议会支持,只能投票决定解散它本身。

希特勒也知道,德国一些大企业会帮忙应付纳粹党所有以往的债项。

由于冯帕彭不甘被迫辞职,故此与希特勒商量如何推翻施莱谢尔的政府。

他们各怀鬼胎,同样想争取成为总理,所以会谈没有结果,但他们仍然继续商量。

1月22日,希特勒威胁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Oskar von Hindenburg),表示会为总统在东普鲁士的住所诺伊德克(Neudeck)之房产税违规行为而展开诉讼(虽然不久后该住所面积增加五千英亩土地),借此换取后者的支持。

施莱谢尔由于在内阁问题上不敌冯·帕彭与希特勒,而且又失去了兴登堡的信任,所以要求举行选举。

1月28日,冯·帕彭向兴登堡表示,希特勒不足为患,并建议他重组政府。

现在,社民党、共产党、中央党与纳粹党四党对立。

长此下去,一个类似布尔什维克的阵营便会形成并威胁共和国的统治。

同一天,施莱谢尔辞职。

经过多番与希特勒讨论后,冯·帕彭认为自己可以操控希特勒,于是支持希特勒成为新任总理。

然后,他力陈他的计划之优点,游说总统府总裁奥托·迈斯纳(Otto Meißner)与奥斯卡·冯·兴登堡支持希特勒。

三人在1月下旬不停向兴登堡请求让希特勒做总理。

最后,冯·帕彭、希特勒与胡根贝尔格达成协议,决定由德国国家人民党执政,希特勒为总理,冯·帕彭为副总理。

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新一任德国总理。

他也容许纳粹党取得内阁十一席中的三席,代表在议会的少数:纳粹党与胡根贝尔格的德国国家人民党(196 + 52席)。

中央党与巴伐利亚人民党(70 + 20席)希望希特勒作出宪法上的让步(用以保护宪法),但被希特勒拒绝。

希特勒更计划要解散议会。

虽然兴登堡怀疑纳粹党的用意,也对希特勒的个人诚信充满疑虑,但他与冯·帕彭都相信由于纳粹党所得支持正在减少,故此可以限制希特勒作为总理的权力。

总结而言,冯·帕彭不甘被迫辞职,于是在施莱谢尔筹组执政联盟失败后,借助与兴登堡的友谊,让施莱谢尔辞职后,与兴登堡共同操控希特勒。

但是,棋差一著,他们反而造就了希特勒掌权的开始。

根据纳粹党的宣传,1月30日被称为纳粹党夺权(Machtergreifung)的日子,一般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统治的开始。

[编辑]希特勒成为总理:共和国的消亡,第三帝国的兴起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早上宣誓成为总理。

有评论认为宣誓只是很简单、象征性的礼仪。

2月初,当希特勒的任期刚刚开始时,政府已经开始镇压异己。

左翼政党被禁止进行任何会议;就连温和派的人士也遭到恐吓与袭击。

2月中,表面上合法的措施推出,用以制裁共产党员和拘捕议会代表。

[编辑]国会纵火案2月27日晚上,国会纵火案发生。

希特勒的政府称凶手是共产党员,并要求兴登堡总统同意签署国会纵火法令(Reichstagsbrandverordnung),再度运用魏玛宪法的第48条,并取消了宪法中数项保障公民自由的条款,让纳粹党可以迅速并严厉地打击任何政治会议。

政府利用“奸细”策划的纵火案与其他反共计谋,诱导总统使用紧急法令。

有了这样的圈套,希特勒无人可阻,可以任意捉拿和制裁共产党员。

[编辑] 1933年3月议会大选纳粹党在3月5日的选举前逮捕了很多共产党员,又不断四处宣传他们的政纲,用以吸引选民。

但是,这次纳粹德国灭亡前德国的最后一次选举并没有令纳粹党大获全胜。

纳粹党获得一千七百万选票,但共产党、社民党与中央党的票数没有显著下跌。

希特勒向不同意见的利益集团力陈找出解决方案、确保共和国长治久安的必要。

现在,他指出德国的问题全由共产党引起,甚至在3月3日表示要杀光他们。

前总理海因里希·布吕宁宣布他的中央党会坚持反对修改宪法,并促请总统下令查出纵火案的真相。

希特勒的计划,就是要令失去共产党支持的议会容许他与政府运用法律力量推出更多法令。

在这个时候,总统独裁需要一个法律改革来维持。

[编辑]希特勒内阁的首次会议3月15日,纳粹党与国家人民党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

两党组成联盟,是议会中的少数(288 + 52席)。

根据纽伦堡审判,这次会议首先被提及的事宜是如何以宪法容许、需要议会三分之二多数支持的授权法案完成反革命。

法案会、也最后令希特勒与纳粹党得到不受限制的独裁力量。

在会议上,希特勒建议采用授权法案,让内阁不需要得到会议同意而通过法例。

这时候,只要天主教中央党也支持授权法案,就表示有足够议席支持通过法案。

希特勒对此非常有信心。

在纽伦堡审判上,国家人民党被证实曾经向希特勒建议拘捕社民党人,以稳操胜券,但为希特勒所拒绝。

希特勒认为可以在选举过后再拘捕其他人,而纳粹党事实上在事后扣押了26名社民党代表。

纳粹党连续几天与中央党领袖路德维希·卡斯主教和其他中央党工会领袖会面,并拒绝让他们积极参与政府事务,而且也成功就信奉天主教的公务员与教育问题达成协议。

希特勒原本承诺以书信通知卡斯,作为中央党支持授权法案的条件,但卡斯在此之前已经代表他的政党表示支持法案。

卡斯在1928年开始担任中央党主席,并与当时梵蒂冈国务院长,亦即后来的教宗庇护十二世有密切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