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摘自维基百科)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

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

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

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也称为“日耳曼王国”(拉丁文Regnum Teutonicum),开始了所谓“德国”的历史(所谓的“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王国”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两者只存在于历史学概念中)。

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

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目录[隐藏]• 1 日耳曼族o 1.1 莱茵-卫塞河族群o 1.2 北海族群• 2 早期历史o 2.1 史前时期o 2.2 德意志立国时期o 2.3 神圣罗马帝国• 3 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o 3.1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o 3.2 三十年战争o 3.3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o 3.4 普鲁士崛起o 3.5 1848年革命o 3.6 德国统一• 4 现代德国o 4.1 第一次世界大战o 4.2 魏玛共和国 (1919年—1933年)o 4.3 纳粹德国o 4.4 冷战时期o 4.5 德国再次统一日耳曼族主条目:日耳曼人德国地界,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

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

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

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

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

其后,“日耳曼族”这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的世界里。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及其临近地区的一些民族,他们的文化及宗教相当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

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

到西元前450年时,他们分布于莱茵河沿岸,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 Vistula)的地区之内。

到了西元前2世纪,这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动,而开始与罗马世界有较多的接触。

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及信仰为族群的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以相当大。

所以西元4世纪起的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不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

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

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

这些族群又可依据他们的居住地细分为:莱茵-卫塞河族群包括苏甘柏(Sugambrer)、登克特(Tenkterer)、乌必耳(Ubier)、布鲁克特(Brukterer)及巴达维(Bataver)等族。

3世纪时,这些部族被合称为法兰克人。

北海族群包括了盎格鲁(Angels)、富瑞生(Friesen)及萨克森。

早期历史史前时期考古证据表明,在现今德国国境内,约70万年前就有人类踏足。

从此推测,约50万前开始,人类就陆续移居于此。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

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

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

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

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德意志立国时期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

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日耳曼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

萨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

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神圣罗马帝国主条目:神圣罗马帝国公元962年,东法兰克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主条目:宗教改革马丁·路德马丁·路德为反对赎罪券买卖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后来在1517年他发起德国宗教改革。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即位。

他不单要对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还要卷入了对法国及教宗的长期战争。

他在帝国的地位被削弱,无力阻止宗教改革。

1522年至1526年间,在帝国的某些城市和地区流传着路德的学说。

宗教改革由君主执行。

皇帝的弟弟费迪南不能容忍路德的教徒。

对此支持新教的领主还一度游行示威。

14世纪农民就因为生活困苦而爆发起义。

在宗教改革期间的1524年至1526年,甚至发展为德国农民战争。

1525年在闵采尔的领导下,法兰肯豪斯的地主被废除。

三十年战争主条目:三十年战争由于德意志是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

黎塞留主政的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为以后德法争战埋下隐患。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同盟军入侵法国的盟国巴伐利亚,另一只同盟军进攻拿破仑控制的意大利。

拿破仑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

12月2日在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打了一场“三皇会战”。

法军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神圣罗马帝国的摩拉维亚,同时将同盟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国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签订《普勒斯堡和约》。

和约签订后,拿破仑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原来的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加入邦联。

同时,拿破仑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等称号。

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

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普鲁士崛起1701年至1918年的普鲁士国旗。

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因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在柯尼斯堡被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再度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

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

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

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

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

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1848年革命主条目:1848年革命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推动了德国城邦的三月革命的发生。

在奥地利发生巷战。

3月13日梅特涅下台并逃亡到英国。

费迪南一世于1848年4月批准新宪法通过并且允许民间组建武装力量。

在匈牙利,意大利和斯拉夫地区爆发了起义,但很快被镇压。

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于民间压力,修改宪法并且承认人民有集会和言论自由。

至于小城邦,如巴登就试图通过任命自由派分子组成政府这一策略来避免革命。

但随着革命进一步升级,正是萨克森和巴登成为了激进民主革命的中心。

5月初所有城邦进行选举,推选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

但只有六个城邦进行了直选。

在国会里既有保守的保皇党也有自由党和共和党人。

工人和农民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代表。

5月18日成立了临时政府,由临时国家元首领导。

诸侯也承认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有自己的军队,警察和公务员,有名无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