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人格,从社会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
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培养健全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
近年来,由于学习、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等人格问题。
来自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城市儿童有7%—20%存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
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人格障碍的学生比例在逐年上升。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要适应未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把人格塑造提到重要位置,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中人格缺陷或弱项,提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对策。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生活中我时刻做到率先垂范,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学生耳濡目染,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若出现了错误,就主动坦率地向学生承认,绝不能对学生说谎。
很难想象一个心理狭隘、行为邋遢、为人自私的教师能教育出健康人格
的学生。
而一个热爱生活、言行一致、处事公正、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
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二、潜心教材,课堂巧渗透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就蕴含在字里行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潜心感悟。
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过程的实施到目标的实现,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渗透其间。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学生引入独特的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材中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语言优美,并且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学这样的文章,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入大自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由于地域的限制,班级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所以缺乏情感体验。
于是上课时我先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风光视频,使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阅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是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自我的凭借。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欲望外,还带来了他
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并以对自己的接受和欣赏,去热爱别人、热爱生活。
在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学生的人格就会逐渐趋于真善美的境界。
当今在爱的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主动关爱他人和集体的意识却相当薄弱和缺乏,产生自私、不合作的偏执人格障碍。
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感受文中克莱蒂父亲的谆谆教导,领悟宽容魅力,并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对比中学生明白了如何与人相处。
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在读懂文本之后,我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写出了这样的体会:“热爱生命,就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有意义的事。
”“我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奉献出自己的爱心。
”“以后,我要做生命的勇士,困难面前决不退缩,努力想办法征服它。
”……可见精心的教学设计,会巧妙地将语文的学科特点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