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选择题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读“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C正确。
故选C。
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之间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故②处的箭头应向右。
故选B。
答案:3.C 4.B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5题,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有地壳的褶皱与断裂,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B错;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向斜成山和背斜成山,成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一定与断层有关。
选D正确。
第6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根据图示,②沉积层在①下方,年龄比①老;③是岩浆侵入到②①中,应形成在②①之后。
选D正确。
答案:5.D 6.D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8.“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
解析:第7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
第8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7.A 8.B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9~10题。
9.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10.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解析:第9题,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沉积岩要经过沉积环境作用,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变质岩要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在高温下都会熔化成岩浆。
图中地质作用分别是①沉积作用、②重熔再生、③上升冷却凝固、④高温高压、⑤变质作用、⑥分化、侵蚀、搬运作用。
昆仑玉、大理岩同属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
故选D。
第10题,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为沉积环境,由①固结成岩、沉积作用形成。
答案:9.D 10.A
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解析:第11题,①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②长江三峡为河流侵蚀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③海南岛南天一柱属于海浪侵蚀地貌,主要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④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流速变缓以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沉积而形成的。
第12题,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答案:11.B 12.C
二、非选择题
13.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
回答下列问题。
(1)A区域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C地非常相似,简述其成因。
(3)请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区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第(2)题,庐山属于断块山,图中C地岩块相对上升,故与C地非常相似。
第(3)题,B处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成山岭,属于向斜成山。
答案:(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都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3)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为山岭。
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图甲、乙中两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图甲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
(4)判断图甲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解析: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图甲为洪(冲)积扇,图乙是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堆积地貌。
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图中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
第(3)题,图甲中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
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 图符合。
答案:(1)洪(冲)积扇三角洲堆积(2)B A (3)C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