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最君提要:晚清君主立宪思
想,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改良派的“ 民共主这君缺只主” 张。
但是,种“ 民共主” 乏近代立宪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君主立宪思想在近代的最君初步
具备了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初发端而已。
戊戌维新时期,主立宪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基本内涵。
晚清君民共主到君主立宪思想的递进
发展,一个侧面反映了处在内忧外患局势下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历程。
关键词:君民共主君主立宪女杭杭102作者徐
小明,,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州301)晚清君主立宪思想,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
纪七、最兵纪之严,强专在制造之精,考而
及披其律例,其文事,君八十年代早期改良派的“ 民共主”主张。
中法战争前求知其讲富强以护商会为本,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一后,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改良思想家主张以西方… … 军旅、其制造、皆其本末焉者也。
①水师诸大端,” 郭君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到戊戌的“ 民共主” 西诚得其道,相辅嵩焘也指出:“ 洋立国自有本末,则维兴、设,维新时期,新
派主张“ 民权” “ 议院” 实行君主由此而保
国千年可也;以致富强,其祸亦反不得其道,虽然这种变化是局部的、慢的,对中国民主立宪,缓但”这是。
②表明早期改良派开始涉及到西方的政治体制政治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等更深层次的西方文明。
早期改良派力图寻求更为有效的强中法战争后,
实早期改良派把得民心与政体同视为富
强之本,如郭国之道。
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郑观应、嵩焘等人际上已看到了西方政
治的民主性。
在这种认知基础他因为有更多地出使西洋或与西方直接接触的机会,以王韬、上,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们对西方国家的体察也逐步由感性认识阶
段上升到了在开理性思考阶段:赞叹西方国家民富国强的同时,始改良思想家提出了以西方的“ 制度取代中国君民共主” 马建忠的一段话认真探索西方富强之本源究竟何在,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主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很有代表性,他说:初到(国)时,“ 法之以为欧洲各国富开始发端。
作为中国近代明确提出实行君民共主要求《,《①马建忠:上李伯相出洋工课书》适可斋纪
言纪行》卷二,见沈云龙主编:《第5号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3,第9O页。
‘印行,7~8《,郭第长湖18年第3②郭嵩焘:使西纪程》《嵩焘日记》三卷,沙:南人民出版社,92,17页。
一99—07年第6期浙江学刊20西洋政体,盖五大洲,第一人的郑观应认为,“ 有君主之因素无疑大大影响了早期改良派对西方民主政体本质有有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
君主者权偏于上,的认识。
正是这种时代的局限造成中国早期民主思想君民主者权偏于下,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其立法之“内中外西”的思想走向和议院设计的似是而非。
早期思虑之密,善,” 无逾于此。
①虽然“ 与“ 民主之国” 君民共改良派直觉地把握了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外在形都但君主之
国” 以议院为国家中枢,早期改良派多对“ 式——议院制度,却对其精髓一平人自由、等、权如的民共主” 君主立宪制表示好感。
薛福成的观点颇具弃敝屣。
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是以各权力部门之间的“ 代表性。
他评说君主制与民主制的利弊:民主之国,而早期改良派设计的议院,有效制衡为条件的,与分权可曲
为其用人行政,以集思广益,顺舆情,君者不能以制衡的原则几乎没有关系。
他们从未想到宪法也是题一而人肆于民上,纵其无等之欲;亦即其将相诸大臣,更中应有之义,没有议论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问题。
明不皆今日为官,日即可为民,敢有恃势陵人之意。
此却凡仍相反,规定“ 事虽由上下议院决定,奏其君裁政之所以公而溥也。
然其弊,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在,这夺” ④由君权来代替法权,种对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互甚朋党角立,相争胜,且各挟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流于表面的体认使早期改良派呈现出一种舍本逐末的其君若相或存五日京兆之心,肯担荷重责,益;不则权而倾向。
在西方议院是独立的立法和行政监督机构,主操择不壹而志不齐矣。
君主之国,权甚重,纵伸缩,早期改良派所设计的议院却只是通上下之情的皇权派其柄在上,利而行,其莫有能旁挠者。
苟得贤圣之主,
出机构。
郭嵩焘多次谈到通民气民情为变革之先务,或俾功德岂有涯哉。
然其弊在上重下轻,役民如牛马,去他将设议院视为通民情、隔阂的最佳方式。
郑观应如俄
国之政俗是也。
而况舆情不通,无安乐自得之趣,在《议院》“ 莫要于张国势;一文中指出:故欲行公法,欲一人之精神,能贯注于通国,公论不伸,不则诸务有堕莫欲得民心,要于通下情;通张国势,要于得民心;莫欲” 君怀于冥冥之中者矣。
既然民主、主皆有利亦皆有弊,莫” “下情,要于设议院。
⑤薛福成表达得更清楚:议院“ 无薛福成合乎逻辑地得出最后的结论:夫君民共主,所者,以通君民之情也。
凡议政事,大以协民心为本,民最为斟酌得中。
②以郑观应、福君主、主偏重之弊,” 薛与上与约下议院之权,上议院相维制;下议院之权,君王成、韬等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改良思想家相权相维制。
⑥议院的目的只在改善“ 权、” 无议院则君之所以要求变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为西方的君民共主势的民之问,多隔阂” 传统流弊,上民以使“ 下相通,隐是西制度,因为在他们看来,方的君民共主制度能使上君,得以上达,惠得以下逮”⑦缓和君民关系和上下关君这下相通,民不隔,是西方所以富强的根本原因;但既也
系。
这种中国式的议院,不受宪法的保护,不是君9O年中l世纪9代之前,国知识界对“ 等民主” 概念多半更不是民主政治的代表,权的对立物,只是君权的维持囿于介绍而缺乏认同感。
即便像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内和补充罢了。
这也正是当时洋务运动背景之下“ 中在嵩焘这样的开明人士,议论法国政局与民主制度的精外西” 神实质的矛盾体现。
为“时候也认为民气太嚣,弊甚大。
王韬也指出:民为一批先觉的知识群体开始从文化的甲午战争后,则法制多纷更,主,不无流弊。
④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层次上来理解西方与东方作为政治实体存在的差
异不这种对民主的怀疑态度与反感是很普遍
的。
因此,少人即便以为民主制度有其可取之处,在提倡效法而而性,不是总以儒教帝国的优越性为前提去理解帝国的时候
却多半避开美法式之民主,崇英德或日本式推梁之外政治实体存在的优劣。
以康有为、启超和严复这君之民主,就是所谓“ 民共主” 说在十九世纪盛行之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