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1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人际传播:反馈很容易,可随时作出灵活反应 组织传播:反馈比较困难 大众传播:反馈更加困难 【信息】:指表达规范不规范 人际传播:表达最不规范,只要双方领会即可 组织传播:表达则有所规范,因为必须使团体或本组织成员都能了解 大众传播:表达最为规范,因为它面向大众,非如此不可。
2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A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 并非如此 B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 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 C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狭义。传播是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1.2传播的类型
1、传播的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2、传播的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3、自我传播是最小的一种传播 4、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传播活动。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四 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 5、群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 家庭、社团、民族等 6、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如 政党、工厂、学校、公会等 7、大众传播:从受者角度看,包括这样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读报纸、杂志、听广播、 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大众传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传者、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 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网站等。 8、各类传播的特点: 【周期】传播的节奏、频率。 人际传播:为偶发、最没有规律的传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 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每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 大众传播:最有规律,凡有媒介都必须顶起发送信息,并严守规律 【角色】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 人际传播:传者和受者,可随时交替,机会均等 组织传播:对传者和受者有所规定,机会往往不均等 大众传播:传者和受者大体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 【反馈】: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这与角色密切相关
4
Hale Waihona Puke 1.3传播的结构 1、传播过程至少存在着三个环节(三个最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2、模式的类型包括: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 3、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4、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贡献和问题 【贡献】 首先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5W的五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 、受者、效果。 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从5W着眼,划分出五个研究领域:控制(传者)分析、 内容(讯息)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问题】 单向/双向 孤立/联系 静止/变动 环节/要素 4、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的贡献和问题 【贡献】 关于媒介,这里的发射器、讯息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即媒介被细分为三种 关于讯息,这里的讯息,对应于5W模式中的讯息,但有以下的变化 A增加了一个要素:信号或符号 B讯息也好,信号也好,都不再是一个,而变成了两个:“发出的”和“收到的” 关于噪音,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排除噪音的干扰 【问题】 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5、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最重要的修正,就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技能 6、控制论模式的贡献和问题 【贡献】 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 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问题】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1.1传播的含义 1、传播1400年前出现,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 2、传播的特点:形态多样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3、传播的形态/类型: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 4、传播的本质:极端重要性 5、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6、传播是传授信息的行为(过程) 7、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 接的表述 8、传播:广义。传播是系统(自身以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1.4传播的功能 1、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消遣性传播 2、工具性传播: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3、消遣性传播:是调节身心,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利于应对环境 4、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个人层次(工具性传播: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消遣性传播:调节个人身 心) 组织层次(工具性传播: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消遣性传播:调节组 织成员的情绪) 社会层次(工具性传播: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消遣性传 播:提供娱乐或调节社会大众的情绪) 5、传播的四大功能 (1)监测环境(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3)传承社会遗产(4)调节身心 5、传播功能的相对性问题和双向性问题 (1)相对性问题 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再发挥一种主要 功能的同时,也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 (2)双向性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 6、传播的负功能研究 大众传播有三种功能: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麻醉精神。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 是负功能。 7、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8、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 解成为现实 9、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又必须认真克服其负功能的具体操作 (1)受者角度:一是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二是应尽可 能多地接触各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来源),在比较、鉴别、思考中,接近事实的真相
3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2)传者角度:作为传者,尤其是专业化的大众媒介工作者,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引 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慎而又慎地防止对环境作“歪曲“的反映 (3)学者角度:作为传播学者,则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并以此贡献于 社会,切实地帮助大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