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告状行为
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姬艳尉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受理”许多起各种各样的“案件”。
而这些案件处理得是否合理,是否得体,事关老师的威信,也事关集体的状态是否良好,更事关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故而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那又能如何巧妙地处理学生“告状”呢?我个人认为,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告状”。
一巧妙运用暗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虽说情节不严重,但是若养成习惯也令人担忧。
于是,我就发动全班同学互相监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有一次,班上同学张家菖“告状”说,陈籽源写作业不专心,一直在玩他钢笔上的笔帽。
我当时正在批改学生的日记,一时没有搭腔,玩钢笔的陈籽源同学当时愣了一下,脸腾地一下红了。
张家菖同学看我没有反应,他穷追不舍,有继续说道:“他一直在玩,一个字也没写,你看他还在玩呢?”我已经发现陈籽源同学在众人面前没有自尊心,就头也没抬,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陈籽源同学这么聪明,有这么喜欢语文课,老师相信他知道怎么做的”就这样,即让陈籽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年幼的自尊心。
二进行自我剖析法
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同学,又加上年龄较小,他们各个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习惯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争执也在所难免。
有一天下午,我刚走到学校,班上一群孩子便一窝蜂的拥上来,报告说班上何建博和康兆吉打起来了,我便赶到教室,把他们两个叫到我的办公室,先让他们冷静三分钟,再各自陈述打架的过程,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方说的过程中,另一方不得插话。
我发现,让矛盾双方陈述过程的时候,他们总是尽力地寻找、强调、指责对方的过错,在这种情况下,我都是用以下几个环节处理:第一,让矛盾双方各自客观讲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第二,思考整件事情的过程中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反思自己的行为;第三,互相认错,握手言和后并互相拥抱对方,这样,既把问题解决了,又没伤了孩子之间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不是孩子的报告,让我及时制止了一场争执,有可能会在班上引起很不好的后果。
其实,低年级的孩子,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远远大于自己的缺点,他们心性单纯,考虑问题幼稚,当场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过错,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别人,会让他们更容易谅解对方,达到当场和解。
这样做,对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合群能力大有好处。
三采取舆论导向法
一次上课期间,正讲在高潮时,刘泽淇同学突然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师,张宝铭同学在下面写数学作业。
”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刘泽淇同学也为自己的小“报告”引起的轩然大波而沾沾自喜。
我并没有气急败坏,这时候,张宝铭同学已经收起了数学作业,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等待我暴风雨的到来,我看他已认识到错误,就暂且不再追究,而刘泽淇的这种做法我该教育教育他了。
我打算采用集体的力量,等我平静了气氛以后,把这种做法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各抒己见,并发表如何处理的意见,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样,他就当场心服口服,既惩罚了他,又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总之,对“告状”的学生既不能说“又是你”、“真麻烦”之类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又不能烦恼、阻止、带有偏见或者全盘接受,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汇演和洞察秋毫的观察力。
对于反映好的要多加奖励,对于想要借机会表现自己的要采取容易接受又能让他明白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这样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达到师生共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