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

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

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 我?是决定性因素。

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

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一、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二、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课堂教学严谨、细致,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它当然会影响教育计划的有效性,会影响教育者的正确决策。

从而对整体的教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态度会逐渐被当事人觉察。

会在教育对象身上产生回应,而回应又会加重负面影响。

教师有两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忽视。

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

二是轻视。

教师一般不会有意为难学生,整他们,但有些教师会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

一般来说,学生会有两种回应:一种是那些迷信教师权威、相信教师言行都有符号意义的学生,他们会在老师放弃自己的同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形成所谓的“破罐破摔”,放弃相关学科或全部学科的学习。

另一种是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会产生对立情绪。

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

这些学生力求在非主流文化中寻找支持.除了少数人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

其他学生常选择同教师“作对”,用所谓的“英雄”行为来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最终形成所谓的“双差生”形,成班级中的另类。

在非正式场合,这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恨”老师的情绪,他们会以“气老师”为荣.会把“就不好好学习”视为对教师的反抗或惩罚。

他们的意识有相当的扭曲成分,他们对教师的指责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

三、教师积极的亲和力对师生间情感的影响热情回应学生的问好,主动与学生交流,闲谈(关心学生的衣着、身体、家庭事件等),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 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 种素质:①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在他人面前把你像猴子般戏弄。

”③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④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⑤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⑥公正一一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⑦幽默感一—“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⑧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⑨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⑩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显然,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被认为是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或“心理虐待”。

施暴和虐待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

有形的是指教师直接用语言、手势、强烈的脸部表情等,来嘲笑、侮辱学生,使之受到伤害。

而无形的则更可怕、更隐蔽,国外有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

作为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学生只是暂时的社会角色,其人格.是平等的。

他们是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人,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有赖于教师的教育。

1.语言方式。

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2.动作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

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3.眼神方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 ”“态度决定一切。

”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学生情感激励的实施策略与思考情感激励是指运用情感手段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情感激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使学生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班主任作为班级各项工作的“总枢纽”,是全班学生团结协调的“调节器”,必须学会与学生以心交心,注重用真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关爱学生,科学实施情感激励。

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是学会赏识、学会表扬、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关心。

一、学会赏识最近看到周弘老师的事例,很有感触。

他所提倡的赏识教育使女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原本备受命运嘲弄的父女,反而更多地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周弘先生也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的父亲,成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

可见赏识教育会给人的生命历程带来巨大变化。

(一)赏识的本质就是爱。

教育实践与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主动或者被动地给孩子买许多漂亮衣服、零食等等,宁愿抠自己也不愿让孩子受委屈,目的只有一个:只要你好好学习,怎么都行。

而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不懂得赏识自己孩子的种种行为: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拔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甚至殴打的滋味,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

长此以往,学习便成了一种无尽的苦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幼芽正被无情地掐掉。

日本大教育家铃木是这样对待一个让父母感到失望的学小提琴的孩子:当男孩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母亲拉长了脸,而铃木却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天哪,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好吗?”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遍好一些。

母亲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了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

母亲悄悄问铃木先生:“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难听,您还夸奖他?”铃木回答道:“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表扬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荡,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

”只要施教者充满爱,保持赏识的心态,让孩子的心灵舒展开来,这样就会使教育成为学生与父母、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

(二)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推进剂。

在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往往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并有较高期望,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常有激励之词。

结果这些学生期盼上该老师教的课,课堂上情绪饱满,回答问题时很有信心,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

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教师赏识这些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进而发展为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学生都喜欢和教师搞好关系,希望得到教师的喜欢,特别是自己尊敬的教师。

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映着班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

经常遭受冷落、训斥的学生,往往因此体验到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否定和排斥,产生一种被遗弃感、压抑感和自卑感,以及嫉妒怨恨的心理,感到别人不理解他,易形成抑郁、冷漠或暴躁的性格,从而影响性格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保持谨慎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到教师在赏识他,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来体现,这样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促使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注重赏识过程,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一提到赏识,很多人本能地认为赏识就是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

首先,赏识并不是不能进行批评,而是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只是要注意策略,要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上,特别不要以讽刺、挖苦的方式批评学生,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规则,一种学生乐于接受,并有能力承担其责任的规则,这样学生的行为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一旦犯规,学生会主动接受批评,因为这是他应承担的责任。

其次,赏识并不局限于优等生,否则就是对赏识教育的误解。

赏识注重的是过程,它包括一直保持优势的优等生,也包括正在进步的中等生,还包括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准备改正的落后生。

在赏识过程中,只评价学生的具体行为。

比如在课堂上学生表演了自编的歌舞,教师给予评价,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你表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表演得精彩呢?还是因为有勇气上台表演呢?最好给予一个具体的行为评价,比如说“你表演得真棒!”,或是“#同# 学能有勇气上台表演,让我们为他的勇敢鼓掌!”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感到自己被赏识的动力。

与此同时教师再说些期望的话语,学生便可以此为基础,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学会赏识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赏识,拥有一颗开放心,能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教育者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学会表扬一是要善于发现。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作为班主任,不能以“医生心理”去对待人,而是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

作为一个教师,你可以不知道学生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学生的长处。

二是要把握分寸。

就是表扬要适当,要坚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有一说一,有二说相反,如果表扬不尊重事实,片面夸大,凭空“拔高”,甚至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表扬就站不住脚,说的话就没有人听,在学生中就没有说服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