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钢筋难点问答DF谢谢yiding52先生画出如此详细的图形。
继续与yiding52先生讨论:1、是否可以分开两种情况来处理,即当主梁下部纵筋为一排配筋时,吊筋采用一种算法;而当主梁下部纵筋为两排配筋时,吊筋采用另一种算法?2、另外,当采用“吊筋高度 = 主梁高-180”时,也许要同时满足吊筋高度≥次梁高-1倍保护层?3、此外,“第3楼”中的模型,是否也要考虑当梁的上部纵筋采用两排配筋的情形?如是,则“180”就有点小了。
YD对,CDF先生解析得透彻,把吊筋吊在上部二层钢筋得垂直下方,就会避让浇捣混凝土对其的影响,既给后道工序创造了方便,又合理地“自我保护”。
4排筋,h-1500<30dDF再请教一下yiding52先生:“第7楼”和“第8楼”是否还有附图?否则,看不懂“4排筋,h-1500<30d”和“4排筋≥30d”的意思?YD图片上传成功,就是看不到图,我已将图传在我的博客DF把yiding52先生的图片“4排筋,h-150≥30d”上传到本论坛。
顺告yiding52先生“图传不上来”的原因,可能是图的容量太大。
因为本论坛的上传图片限制为100KB之内。
有一个把图片容量缩小的办法,以本图为例,原图的容量为848KB,是BMP格式的图。
只要通过:进入图片“编辑”,执行“另存为”,把这个图片存为JPG格式,则这个图片就变成38.4KB,就上传成功了。
还有一点注意事项告诉其他网友:回复本帖时不要在屏幕下方的“回复主题”栏内书写,而须点击屏幕主题上方的“回复本文章”按钮,这样,屏幕下方就会出现上传图片所需的“浏览”和“上传”按钮,通过“浏览”,选定及“打开”需要上传的图片文件,然后点击“上传”,则可完成该图片的上传操作。
YD陈达飞老师的《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释疑解惑》许多书店已经售罄,这么一本广受广大读者欢迎的读物惊闻被人禁止发行,我们深表遗憾。
我近日是为自己一些普及平法的图说文字想出版而专门进京摸行情,才得知这一坏消息的。
我需要对我的图说少许做些手术来应对这个情况。
2008-4-11W疑问两个大跨中间夹着一个小跨“对于端支座来说,是按“本跨”(边跨)的净跨长度来进行计算的;而中间支座是按“相邻两跨”的跨度最大值来进行计算。
”请问陈教授:对于中间支座较小跨的延伸长度也是按较大跨的1/3(或1/4)吗?是不是这样理解的啊?不好意思,我是菜鸟,这是我对字面的理解、DF你所说的是正确的:对于端支座来说,是按“本跨”(边跨)的净跨长度来进行计算的;而中间支座是按“相邻两跨”的跨度最大值来进行计算。
对于中间支座较小跨的延伸长度也是按较大跨的1/3(或1/4)的——因此,就引发出如下的一个问题,如果发生“两个大跨中间夹着一个小跨”的情况,为了避免小跨上部纵筋的重叠,则中间小跨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应该注写在“上部跨中”。
——请你看看本论坛前面关于“平法梁”的有关讲座(平法讲座可以通过“精华帖”来查询)。
2008-4-14W暗柱的上层柱筋变大,柱筋变多等如何做法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包括墙柱和墙身)构造做法按03G101-1第48页,但是该页并没有说明约束或构造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构造做法,比如说某根暗柱的上层柱筋变大,柱筋变多等如何做法,本人觉得是否可套用框架柱做法?谢谢!DF你的想法有道理。
可以考虑按03G101-1第48页做法的同时,参考框架柱(03G101-1第36页)做法。
例如“某根暗柱的上层柱筋变大”的情况,柱纵筋连接点应该在下一层非连接区之外。
2008-4-18W支座处板底附加筋的问题请问筏板基础当相邻板底有高差时,支座处板底附加筋已无法通长设置,是否应断开分别锚固?DF04G101-3图集第41、44页有基础板“变截面构造”,可以参考。
W我原先看过了。
这两页说明的只是板底通长筋的构造,您的意思是该做法也适用于支座处板底附加筋吗?谢谢如下图:高低差。
该处支座处板底设置了两根附加短筋。
WY我认为非也可以参照04G101-3图集第41、44页有基础板“变截面构造”2008-4-24W关于04G101-3有关疑问问题1:筏形基础在14页有基础基本不考虑抗震的说法,而在40 47 49页有LAE和LA同时出现,我们计算的时候采用哪个呢?问题2:《高规》7.2.21条: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连接按照框架柱构造那么03G101-1 48页这个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49页构造边缘构件连接构造岂不是和《高规》发生冲突了??一丁老师在他的平法函授讲义里提到:03G101-1 48页这个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49页构造边缘构件连接构用与多层,高层就按照框架柱连接构造执行??那么再请问:这个多层和高层又怎么区分呢??问题3: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加强部位有什么特殊的构造吗??我门施工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吗?DF1、关于“问题1”:不要笼统地说“基础基本不考虑抗震”,因为专家们说,一个建筑物要考虑抗震的话,则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要“考虑”抗震的。
而标准图集里面的话是说“筏形基础自身的钢筋连接与锚固均基本按非抗震处理”。
标准图集的原话是这样说的:04G101-3图集第14页第2.6.1条“无论上部结构主体为抗震还是非抗震,本图集梁板式筏形基础与板式筏形基础自身的钢筋连接与锚固均基本按非抗震处理。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筏形基础自身的钢筋连接与锚固”,而基础部分与上部结构之间的钢筋连接,则有明确的说法:“当上部结构为抗震时,柱(包括柱脚)和墙在基础内的插筋锚固按抗震处理。
”而且,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本图集”的做法,并且是“基本上”的做法。
而在实际工程中,而且有特殊的实际要求的时候,该怎样办呢?图集又说了下列的话:“当设计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基础钢筋的连接与锚固与上部结构一样均按抗震处理时,应对本图集的标准构造做相应变更。
”其实,下面几个页面的具体要求与上面的原则论述是一致的:04G101-3图集第40页“端部无外伸构造”指出:此时的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LPB下部纵筋伸梁箍筋内侧≥0.4LaE(≥0.4La)并弯钩15d04G101-3图集第47页“端部无外伸构造”指出:此时的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下部纵筋弯钩伸入墙身或柱内≥1.7LaE(≥1.7La)且伸至板顶04G101-3图集第49页“上柱墩SZD构造”指出:上柱墩的垂直钢筋“锚入基础平板内为LaE(La)”2、关于“问题2”:既然《高规》7.2.21条规定:“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连接按照框架柱构造”,对于“高层建筑”那就按照《高规》好了。
至于“多层”与“高层”这些概念问题,我觉得“多层”是区别于“单层”而言,即“二层以上”的建筑就是“多层”;而“高层”又是区别于“多层”而言,具体的分界线我记不清楚了,大概是超过八层的建筑就是“高层”建筑吧。
3、关于“问题3”:请问,你所说的“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加强部位”是什么意思?如果是说03G101-1图集第49页注1所说的“本图的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仅用于一、二层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以上一层墙肢(见具体工程的相关构件代号)”,那是该工程的结构设计师的事,他知道他所设计的这个工程的第一层或者是第一、二层的剪力墙属于“底部加强部”,此时他就应该在第一、二层或者是第一、二、三层施工图的相应剪力墙标注以“Y”打头的约束边缘构件。
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只需要“见具体工程的相关构件代号”,凡是以“Y”打头的边缘构件就是约束边缘构件,凡是以“G”打头的边缘构件就是构造边缘构件。
如果你说的是“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有何区别”,也就是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在哪里有所“加强”?对比一下03G101-1图集第49页和第50页就明白了,约束边缘构件比构造边缘构件多了一个“λv/2区域”(参看图集第18页),这个区域的一般工程做法是进行拉筋加密(也有进行箍筋加密的),有时甚至在加密拉筋的同时也进行竖向钢筋的加密,因此在施工时要认真吃透图纸的要求。
WY首先补充一下问题2:其实多层与高层的区分有一个很好的记忆方法: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小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楼高100M以上为超高层。
再补充下问题3:如下图,如陈教授所说的,YAZ3与YAZ5都采用了箍筋加密的做法。
在此本人有一点疑问。
请问陈教授:此处暗柱内的拉筋是否应为单肢箍?另外拉筋设置的竖向间距,有一种说法是构造边缘构件隔一拉一,约束边缘构件为全部设置,请问对吗?这样设置有这种必要吗?我看到现场的施工对此不重视,经常是在暗柱内稀稀拉拉放几个拉筋,请问这样会有问题吗?上传图片:DF欢迎WY给介绍了“多层、高层”的具体说法。
希望大家踊跃参加技术问题的讨论!1、上面图中的暗柱YAZ3、YAZ5之内有的使用了拉筋,有的使用了箍筋(大箍套小箍)——这就说明了暗柱拉筋的设置方式如同箍筋一样,每一个大箍都对应一个小箍,因此每一个箍筋都对应一个拉筋——即:拉筋的竖向间距与箍筋一样,不存在“隔一拉一”的问题,更不能“稀稀拉拉”地设置拉筋。
在“拉筋竖向间距与箍筋一致”这一点来说,拉筋的确与单肢箍一样,但是,拉筋应该同时钩住两向的钢筋,正如剪力墙身的拉筋要同时钩住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一样。
——但是,剪力墙身拉筋的间距是在墙身表中由设计师明确定义了的(隔一拉一,或者隔二拉一),但暗柱拉筋间距没有另外定义,而是与箍筋间距一致。
2、上面讲述了暗柱拉筋的“竖向设置”。
至于暗柱拉筋的“平面布置”,应该由设计师来定义,施工中就是根据设计师给出的暗柱(平面)断面图来进行暗柱拉筋的布置的——无论构造边缘暗柱还是约束边缘暗柱的拉筋设置方式,都是按照设计师给出的暗柱断面图来进行拉筋的布置。
显然,约束边缘暗柱的拉筋,布置得比论构造边缘暗柱要密。
我前天的帖子中,已经明确地表达了约束边缘暗柱与构造边缘暗柱的区别(见“问题3”)。
结合03G101-1图集第18页和49页来看,对于约束边缘暗柱来说,18页暗柱“斜线”部(λv区域)就是设置箍筋的部分,而“虚线”部分(λv/2区域)就是墙身端部需要设置加密拉筋的部分。
WY感谢陈教授的答复,由于本人不是结构专业的。
因此对约束边缘构件的定义还不是很理解。
就比如第一张图中的YAZ3、YAZ5,它们是不是只有λv区域(设置箍筋部分),而没有λv/2区域?DF1、(回答楼上的提问)就03G101-1图集第18页和49页的概念来说,你给出的第一张图中的YAZ3、YAZ5,它们是只有λv区域(设置箍筋部分),而没有λv/2区域(加密拉筋的部分)。
2、再就关于“有一种说法是构造边缘构件隔一拉一,约束边缘构件为全部设置”的提问说几句:构造边缘暗柱除了“箍筋部分”就紧贴着墙身部分;而约束边缘暗柱在“箍筋部分”和墙身部分之间还存在一个“拉筋加密部分”(λv/2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