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软件针对压型钢板、铝合金板进行截面承载力、挠度、施工荷载及排水能力进行验算。
在计算过程中,压型板按受弯构件考虑,主要遵循GB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关于压型钢板计算的条文规定、GB 50429-2007 《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铝合金压型板相关的计算条文规定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手册》中关于屋面排水计算的相关条文。
压型板截面计算过程中,考虑到其实际的受力情况,所以选择了在一个波距范围内进行验算。
因为无论是屋面板、墙面板或者是楼承板其实际作用过程中,均是多块板横向搭接成为整体,所以选择其中一个波距来进行计算更贴近于压型板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压型板根据《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计算各验算点的弯矩及剪力情况。
压型板的计算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毛截面惯性矩的计算、加劲肋是否有效的判别、腹板剪应力承载能力计算、支座处腹板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跨中位置最大正负弯矩和剪力作用下截面承载力验算、支座位置最大负正弯矩和支座反力下截面承载力验算、最大正负挠度验算、屋面板排水能力验算。
上述承载力验算过程中均包含该种情况下该位置的有效截面宽度的验算。
计算采用的组合情况如下:1.2恒+1.4活;1.0恒-1.4负风吸;1.2恒+1.4正风压;1.2恒+1.4活+0.84正风压;1.0恒+1.4活-0.84负风吸;1.2恒+0.98活+1.4正风压;1.0恒+0.98活-1.4负风吸;1.2恒+1.0施工(屋面板);1.2恒+1.4活载(楼面均布施工荷载)(楼承板);1.2恒+1.4施工(楼面集中施工荷载)(楼承板)。
一:压型钢板一)板材力学参数的确定对于规范中已给出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的材料牌号,我们按规范中数值采用,如Q235、Q345等。
对现今压型板常用的冷轧板牌号如G300、G550等,规范没有给出明确的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厂家在供货的时候仅提供材料的屈服强度为300 N/mm2、550 N/mm2,所以我们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4.1.4条规定,取抗力分项系数,计算其抗拉强度设计值,抗剪强度设计值按抗拉强度设计值除以计。
二)截面惯性矩的计算软件根据截面几何形状,通过线积分的方法求得截面的惯性矩。
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腹板上的一些加劲措施,但上下翼缘的加劲肋是考虑在其中的,其计算结果经过测试满足实际计算要求。
用户也可以通过AutoCAD对需计算的板型直接查询面域特性得到截面惯性矩,并可与软件计算所得相比较。
三)上下翼缘加劲肋是否有效的判别《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4条,受压翼缘纵向加劲肋的规定:因我们计算过程中取中间一个有效波距进行计算,所以无需考虑边加劲肋的作用效果,仅考虑中间加劲肋的判别。
针对中间加劲肋:且其中:代表中间加劲肋截面对平行于被加劲板件截面之重心轴的惯性矩;代表被加劲的子板件的宽度;代表板件的厚度。
其中对理解如下:加劲肋截面对自身重心轴的惯性矩,重心轴为平行于被加劲板件的重心轴,其数值可以通过线积分的方法得到。
当中间加劲肋满足上述要求时,认定加劲肋有效;当不满足要求时,忽略加劲肋的作用,按无肋板考虑。
四)板件截面是否失效的判别均匀受压翼缘、不均匀受压腹板是否失效需根据其所处位置在该工况组合下经过验算确定。
受拉翼缘按全截面有效考虑。
五)受压板件截面有效宽厚比计算的分类情况及计算原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2条规定如下:压型钢板受压翼缘的有效宽厚比应按下列规定采用:因我们计算过程中取中间一个有效波距进行计算,所以无需考虑边加劲板件的计算。
两纵边均与腹板相连,或一纵边与腹板相连、另一纵边与符合7.1.4条要求的中间加劲肋相连的受压翼缘,可按加劲板件由本规范第5.6.1条确定其有效宽厚比;我们对此条文做如下理解:两纵边均与腹板连接即我们所说的加劲板件,按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计算。
一纵边与腹板相连、另一纵边与符合7.1.4条要求的中间加劲肋相连的受压翼缘,可按加劲板件由本规范第5.6.1条确定其有效宽厚比。
但当两纵边均与中间加劲肋相连的子板件的计算方法规范中并没有明确给出。
现实中这部分的计算对整个板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有的新板型中,也会出现多个加劲肋的情况,而规范中给出的应该是只有一个中间加劲肋的情况,对其他多肋的情况未有提及。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参照澳大利亚冷弯薄壁型钢AS-NZS-4600-1996规范(第2.5条)。
对其中多个加劲肋部分的计算方法,我们归纳如下:当出现多个有效的中间加劲肋的时候(软件默认为加劲肋均分被加劲板件):1、受压翼缘两侧均与腹板相连,当中间有多个加劲肋(加劲肋满足条件要求)时,与腹板相连的第一子板件(被加劲板件)如果部分失效(同理,因为加劲肋之间的间距相等,所以如果第一子板件部分失效,那么其他各段子板件在均匀受压的情况下也必然出现部分失效的情况),则仅离腹板最近的两个加劲认为有效,其他各中间加劲肋的加劲效果忽略,也就是离腹板最近的两个加劲肋之间的翼缘部分认为是平板,按两边支承板件计算其有效宽度;2、有多个加劲肋(加劲肋满足条件要求)时,当第一子板件全截面有效时,其他子板件也是全截面有效(等距),我们可以说中间加劲肋密集布置,加劲肋足够近,这时可以用折算厚度的概念来代替此有加劲板件。
即为加劲板件(子板件与加劲肋一起)对其自身中和轴的截面惯性矩;为受压翼缘宽度;是折算后的厚度。
后续的计算有效截面惯性矩时同样用即可。
(加劲肋数量大于等于2)上述两种情况在中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没有提及,所以此处我们加以引用,实际计算时根据折算后的厚度来再次计算其有效宽度、及截面的有效截面惯性矩。
这里我们之所以对其加以考虑,主要是因为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况:翼缘板的板幅较宽,同时加劲肋也比较密集的情况下,我们不该很主观的认为其全部有效,这里利用折算厚度的概念的话则更加清晰准确。
软件计算过程中,用澳大利亚冷弯薄壁型钢AS-NZS-4600-1996规范(第2.5条)补充中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未提及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基本包含压型钢板加劲肋计算的所有情况。
这里仅是软件制作组针对压型钢板计算方法的理解,并加以整理。
同时也希望国标冷弯型钢规范可以进一步完善,更明确的给出上述规范中未提及到的加劲肋之间的子板件计算情况,以及加劲肋密集的较宽板失效宽度的计算方法,和列出各种现今适用的冷轧板的强度设计值或其强度设计值的计算方法,以使其可以计算现今新产品的所有型号,也使规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同时也使现在的新的板型计算也能更加有据可依。
六)有效宽厚比的计算有效宽厚比计算是在指定位置指定工况组合情况下的计算,各受力点在同一组合下失效情况各不相同,同一受力点在不同组合情况下也各不相同。
按《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5.6.1条执行:加劲板件、部分加劲板件、非加劲板件的有效宽厚比按下列公式计算1)当时2)当时3)当时为板件宽度为板件厚度为计算系数,,当时按1.15取。
为压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若,则,若,则。
为板件受压区宽度当时,;当时,。
为计算系数为受压板件边缘的最大控制应力,与板件所受力的各种情况有关为板件受压稳定系数,与板件纵边支承类型和所受应力的分布情况有关为板组约束系数,与邻接板件的约束程度有关,若不计相邻板件的约束作用时取1。
此处老规范中给出的值均按1考虑,与新规范比较后得出老规范偏保守的结论。
在对无肋型压型板的计算中,对的计算方法在新规范中是明确的,但是对有肋型压型板的计算中,对加劲肋对被加劲板件的约束作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计算方式。
同时由于新板型的不断推出,加劲肋的形式多样化,有折角型V 字型,有U字型,有宽度较大的加劲肋等等,其约束方式很难界定,其自身的受压稳定系数也难以计算,所以此处我们仍按老规范=1来考虑,计算结果偏安全。
同时希望新规范中对现今流行的加劲方式的板组约束系数给出更为明确的计算方法。
为板件受压稳定系数按《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5.6.2条中加劲板件情况下计算:对于加劲板件:当时,当时,此时为压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当小于-1时,按-1取。
当出现部分截面失效的情况时,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5.6.5条求出失效位置(截面受拉部分全部有效)。
针对压型板的受力形式,可以知道上下翼缘为均匀受压或者受拉,受拉时全截面有效,腹板为非均匀受力,均匀受压时压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为,不均匀受压时可按求得。
图中b e1、b e2按下列方法计算对于加劲板件:当时当时七)有效截面惯性矩的计算当截面出现失效时,应再次计算截面有效部分的惯性矩(注:中和轴位置改变,板部分失效,软件以线积分方法计算),并以有效截面特性代替毛截面特性,验算压型板截面承载力及挠度是否满足要求。
八)截面承载力的计算1、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6条进行压型板的剪应力的验算:当时(为腹板实际展开宽度),腹板的平均剪应力应满足下列要求:=当时(为腹板实际展开宽度),腹板的平均剪应力应满足下列要求:=为腹板平均剪应力为腹板的剪切屈曲临界剪应力为腹板的高厚比2、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7条进行压型板支座处腹板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支座反力为一块腹板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为系数,中间支座取0.12,边支座取0.06。
为强度设计值为腹板厚度为材料弹性模量为支座处支承长度,中跨位置可以取支承构件宽度为腹板倾角3、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8条进行压型钢板同时承受弯矩M和支座反力R的截面承载力验算:其中。
为截面的弯矩承载力设计值。
需根据所在位置的截面有效特性求得。
在此M与R同时作用的位置必在支座处,所以此处的为支座反弯位置的有效截面模量。
为支座的反弯矩。
与按前面的方法求得。
4、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9条进行压型钢板同时承受弯矩M和剪力V的截面承载力验算:其中当时:=当时:=其中。
为截面的弯矩承载力设计值。
需根据所在位置的截面有效特征求得。
在此M与V同时作用的位置区段范围内,其截面有效特性也相应变化。
这里我们将此计算简化,弯矩作用位置取最大弯矩位置,剪力取最大剪力位置,按规范要求是取构件弯矩及剪力共同作用的同一点的最大值来判断。
通过认为判断,弯矩作用起绝对控制,剪力作用很小,所以我们简化此计算方法,利用两个作用点的极值求解,计算结果偏安全。
5、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10条进行跨中最大弯矩位置检修或施工集中荷载(总值为1.0kN)验算:施工荷载验算过程类同上述4个步骤,单波距计算时,施工荷载集中力计算公式如下:其中F当为屋面施工荷载时按1.0KN考虑,当为楼承板时按用户实际输入为准,为折算系数,当屋面板计算时按0.5考虑,当楼面板计算时,,b为钢承板单波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