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PPT课件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PPT课件


现状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 系建设规划》 114亿国债资金(11亿紧急救援中心建设) 几年时间建立医疗救治体系 2003-2004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现状

医疗救治机构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医疗救治机构

急救机构
传染病医院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机构 后备医院



急救机构

紧急救援中心
医院急诊科

院前-院内急救网络
紧急救援中心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紧急救援中 心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急救 资源 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监护 经授权指挥、协调医疗急救资源(紧急 状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0、110、119 联动
网络

急救网络:紧急救援中心-综合医院急 诊科 紧急救援中心:院前急救、指挥、调度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疗救治,伤病员现 场急救和转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平战结合
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统一管理



人员组成

地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20人)
省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50人) 国家应急救治专家库


组成



专业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 现场处置、紧急转运、医疗救护、卫生 防护等 培训基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队伍培训、演练
发展进程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 作的意见》 急救站和急救分站的任务、设置原则及 组织管理,城市建立医疗救护网。 许多城市逐步建立了急救站和急救分站, 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实 施现场急救和转运。
发展进程

1987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诊抢救和 提高应急能力的通知》
思考


据研究表明,冠心病急性发作后24小时内死亡 人数占因冠心病死亡总人数的75%,其中发作 后1小时内死亡人数占因冠心病死亡总人数的 1/3,努力降低冠心病急性发作院前死亡率是 近年来发达国家冠心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重 要原因之一。 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绝对值居世界之首, 据统计,在上海因交通事故造成院前死亡(现 场死亡和转运途中死亡)人数占因交通事故死 亡总人数的2/3,而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也将 会带来更高的死亡率。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信息属地化、覆盖全行业
统一模式、统一标准 信息共享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辖区内所有医疗资源,静态的、动态的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国债资金1.98亿元用于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建设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社会安全事 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 卫生救援工作。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二、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医疗救治机构基础设施落后,装备水平 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 医疗救治机构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东西部、城乡差距明显 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力量分散 医疗救治体系内部之间及与其他卫生体 系(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之间缺乏信 息沟通与工作协调

背景资料

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服 务能力重要标志
体现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 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

一、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发展及现状
发展进程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 大中城市出现了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机 构——救护站 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时期,医疗急救 和快速转运为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模式
思考



区域卫生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置、 统一管理 就近、安全、迅速、有效原则,急救网 络 原则上一个城市一个急救中心(站) 未覆盖县、县级市可建独立急救站
思考



属地化、全行业管理 未经批准,任何机构、组织、个人等不 得使用“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 中心(站)”名称,并从事院前急救工 作 “120”唯一院前急救特服号码,任何医 疗机构不得擅自设置任何其他形式的急 救电话 体现政府职能、公益型,财政经费支持


上海、天津、武汉、杭州 效能原则,反应灵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 人群医疗急救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被美国、法国、意大 利、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采 用的模式
现状
依托于医院 重庆 单纯指挥 广州 联动(120、110、119、122) 南宁

2003年非典



传统传染病,新发传染病 30余种新发传染病,我国≻1/2 2003年SARS,2005年禽流感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自然灾害 国际恐怖事件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急诊急救医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模式为家属配送病人至医院。 新模式的特点:组织严密、行动迅速、 处置合理及时、为进一步救治争取时间 并做准备。
急救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 ICU急救
对各级急救组织提出了通讯灵敏、指挥 有效、抢救及时、减少伤亡的工作目标。

发展进程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一级医院设立急诊 室,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


发展进程

1995年,《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 办法》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的组织、灾情报告、 现场医疗救护、伤病员转送、部门协调、 培训和医疗救护队基本装备标准等。
院前急救





长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现不出公 益性 服务半径过大,反应时间过长 急救不急 整体水平不高,现场急救欠缺,过多转 运 人员流失 急需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
院内急救

院前——院内衔接,“绿色通道”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设备老化 人员流动性大


三、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发展思路

发展进程

1987年,卫生部、原邮电部开通了120急 救呼叫专线电话
2004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 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 管理的通知》

现状
截至2005年 急救中心(站)141家

医院18703家

急救、急诊诊疗?人次
现状

院前+院内
单纯院前


北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05年以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