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通过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同解变形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培养学生化归的思想和转化的能力;一起看看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欢迎查阅!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与( )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2)掌握与( )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3)通过用数轴来表示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4)通过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同解变形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培养学生化归的思想和转化的能力;教学重点:型的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分析、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提问】正数的绝对值什么?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零的绝对值是什么?举例说明?【概括】口答绝对值的概念是解与()型绝对值不等值的概念,为解这种类型的绝对值不等式做好铺垫.二、新课【导入】2的绝对值等于几?-2的绝对值等于几?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谁?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讲述】求绝对值等于2的数可以用方程来表示,这样的方程叫做绝对值方程.显然,它的解有二个,一个是2,另一个是-2.【提问】如何解绝对值方程.【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讲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由右面的数轴可以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就是表示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2的点的集合.【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质疑】的解集有几部分?为什么也是它的解集?【讲述】这个集合中的数都比-2小,从数轴上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绝对值都比2大,所以是解集的一部分.在解时容易出现只求出这部分解集,而丢掉这部解集的错误.【练习】解下列不等式:(1);(2)【设问】如果在中的,也就是怎样解?【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设问】如果中的是,也就是怎样解?【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或,由得由得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口答.画出数轴后在数轴上表示绝对值等于2的数.画出数轴,思考答案不等式的解集表示为画出数轴思考答案不等式的解集为或表示为,或笔答(1)(2),或笔答笔答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自然引出绝对值方程()的解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型绝对值方程的基础上引出()型绝对值方程的解法.针对解()绝对值不等式学生常出现的情况,运用数轴质疑、解惑.落实会正确解出与()绝对值不等式的教学目标.在将看成一个整体的关键处点拨、启发,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练习.继续强化将看成一个整体继续强化解不等式时不要犯丢掉这部分解的错误.三、课堂练习解下列不等式:(1);(2)笔答(1);(2)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四、小结的解集是;的解集是解绝对值不等式注意不要丢掉这部分解集.或型的绝对值不等式,若把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字母,就可以归结为或型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五、作业1.阅读课本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2.习题2、3、4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抓住解型绝对值不等式的关键是绝对值的意义,为此首先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好绝对值的意义,为解绝对值不等式打下牢固的基础.2.在解与绝对值不等式中的关键处设问、质疑、点拨,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它们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3.针对学生解( )绝对值不等式容易出现丢掉这部分解集的错误,在教学中应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从数轴进行突破,并在练习中纠正这个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用具:幻灯机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提出问题】(投影打出)已知,,,问: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找学生回答】1.集合M和集合N;(口答)2.集合P;(口答)3.(笔练结合板演)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5. ,,,,,,,(笔练结合板演)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二)新授知识1.子集(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可见,集合,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并且,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或),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提问】(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① A ② A ③ ④A A性质:(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若A ,且A≠ ,则A;(2)如果,,则.例1 写出集合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解:集合的所有的子集是,,,,其中,,是的真子集.【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

如R,{1} {1,2,3}②{0}与:{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0}。

不能写成={0},∈{0}例2 见教材P8(解略)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1) 表示空集;(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3) 不是;(4) 的所有子集是;(5)如果且,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6) 与不能同时成立.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不正确. 与表示同一集合;(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5)正确(6)不正确.当时,与能同时成立.例4 用适当的符号( ,)填空:(1) ; ; ;(2) ; ;(3) ;(4)设,,,则A B C.解:(1)0 0 ;(2) = ,;(3)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用适当的符号( ,)填空:(1) ; (5) ;(2) ; (6) ;(3) ; (7) ;(4) ; (8) .解:(1) ;(2) ;(3) ;(4) ;(5)=;(6) ;(7) ;(8) .提问:见教材P9例子(二) 全集与补集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即.A在S中的补集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性质:S( SA)=A如:(1)若S={1,2,3,4,5,6},A={1,3,5},则SA={2,4,6};(2)若A={0},则NA=N;(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注:是对于给定的全集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例如:若,当时,;当时,则.例5 设全集,,,判断与之间的关系.解:∵∴∵∴∴练习:见教材P10练习1.填空:,,,那么,.解:,2.填空:(1)如果全集,那么N的补集;(2)如果全集,,那么的补集( )= .解:(1) ;(2)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五个概念(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补集、全集,其中子集、补集为重点)2.五条性质(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Φ A(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Φ A (A≠Φ)(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如果,,则.(5) S( SA)=A3.两组易混符号:(1)“ ”与“ ”:(2){0}与(四)课后作业:见教材P10习题1.2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3一.说教材1.1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课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数学(第二册)》§5.6函数图象的定位作图法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基本函数与一般函数间的图象平移变换规律。

函数图象的平移,既是前阶段函数性质及具体函数研究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阶段定位作图法以至解析几何中移轴化简的基础和渗透,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这段内容还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映射与对应思想、换元方法等。

1.2 教学目标1.2.1知识目标⑴、给定平移前后函数解析式,能熟练叙述相应的平移变换,正确掌握平移方向与、符号的关系。

⑵、能较熟练地化简较复杂的函数解析式,找出对应的基本函数模型(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等)。

⑶、初步学会应用平移变换规律研究较复杂的函数的具体性质(如值域、单调性等)。

1.2.2能力目标⑴、在数学实验平台上,能自主探究,改变相应参数和函数解析式,观察相应图象变化,经历命题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