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旅游文化介绍家乡,对于每个背井离乡的人而言,永远都是内心深处的一份难以言尽的眷念。
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次离家的学生而言,这种情怀更甚,总觉得家乡的一切都那么的美好,每一片土地都是那么的魅力。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湖南新化。
新化县的地理环境是: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
地势险要,与外交通极为不便。
南北两端似乎有着天然的屏障,阻隔了这个古老的县城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于是,古朴淳厚的梅山文化得以留存。
新化县的文化以古梅山文化为主,现在依旧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传统的新化山歌,傩头狮子舞,梅山武术等。
新化县又被誉为“国家武术之乡”,新化东方文物学院更是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的无数人才。
梅山文化包括了极其丰富的内涵。
我要将这些文化融入三个极具特色的景点中,向大家做一一的展示。
他们从南向北依次是: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大熊山。
首先向大家介绍的紫鹊界秦人梯田。
总面积312.5公顷,遍布于500~1000余米的十几个山头,辗转盘旋,仪态万方,其地势之高,规模之大,形态之美,令人赞叹不已。
紫鹊界的背面还有万亩金银花基地,还有48座瑶人寨遗址的人文景观。
据调查,这片梯田的形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柔和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景观。
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天然的灌溉系统在稻作文化中也是很罕见的。
奉家山区紫鹊界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商周。
两汉时期,统治阶级对居住在这里的苗、瑶民族规定“只服徭役、不纳田税”,唐、宋时期,朝廷鼓励开垦荒地,多次颁布有关垦辟农田的诏令,并积极鼓励种植“高田”。
紫鹊界梯田起于秦汉,形成、发展于宋明,苗瑶民族是紫鹊界梯田这个人间奇迹的始创者,多民族数十代人的不懈劳作,最终造就了这一撼人心魄的人类文明,连同他们在艰苦劳动中创造的梅山文化,留给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从紫鹊界向北,就到了油溪乡高桥村的梅山龙宫。
相传黄帝登熊山,将灵额葱笼的九龙峰点化成九条青龙,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海的九龙池。
九条青龙游入资水,被梅山油溪石竹湾的风光灵气所吸引,高兴得在水中游、云中飞、洞中舞,久久不愿离去,一住就是几千年。
新化古称梅山后人便把这个岩洞叫做梅山龙宫。
它是一个地下溶洞群,共有九层洞穴,由上万个溶洞组成。
洞府现已探明长度2876米,已开发的面积58600平方米,目前可游览的路线长为1696米,其中包括长466米世界罕见的神秘地下河。
洞内景观丰富多彩,绝世景观举不胜举,既有大量姿态各异的流石景观,又有美不胜收、玲珑剔透的石笋、石钟乳景观,还有千变万化的断面形态和蚀余小形态景观。
其中峡谷云天,玉皇天宫,天宫仙苑,远古河床等被誉为五大世界溶洞景观之绝。
梅山龙宫的峡谷层楼式结构、非重力水沉积物、远古河床沉积物是当前国内洞穴专家最感兴趣的研究热点。
梅山龙宫峡谷层楼结构,与资水河床、地貌同时形成,是地壳抬升、短暂停滞,再抬升、再停滞反复过程的结果,反映了这个地方地壳的运动。
梅山龙宫非重力水沉积典型稀有。
洞穴中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水作用的产物。
滴水、溅水、流水、池水,都直接受地心引力支配,是重力作用的结果,称重力水。
重力水形成石笋、石钟乳、鹅管、石幔、水下石葡萄等物体。
梅山龙宫远古河床沉积层,离资江水面60米,代表了当时资江水位。
也就是说,资江现在下降了60多米。
河床上层既有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又有酷似宝塔的石笋,在洞穴地下河沉积景观中,国内罕见。
梅山龙宫古河床应是近百万年来资水演化历史与环境变化的生动记录。
从梅山龙宫出来之后,一路向北就来到新化北部,距县城50多公里的大熊山。
这里有湘中的最高峰,海拔1622米;山体壮观,气势磅礴。
溪流风光秀丽如画,飞瀑层叠多姿多彩,山、水、林、寺相得益彰。
大熊山总面积7623公顷,40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宏大的山体,横亘湘中,连绵百里,蔚为壮观;座座山峰上,云雾绕绕景象万千,最高点九龙峰海拔1662米,属湘中最高峰,与海拔1602米的了望台遥相耸立。
公园内物种繁多,是湘中唯一的物种基因宝库,有国家保护的银杏、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等珍稀植物43种,以及云豹、草号鸟,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27 种。
在大熊山正中部,有千岁银杏,十人合抱,枝繁叶茂,有“中华银杏王”之美秋日大熊山,鸡抓槭浓密的绿叶和吴茱萸五加盛放的金黄色花海,令人流连忘返。
相传蚩尤战败后,带领九黎族部落普植梅树、杜鹃、枫树,因此,秋天满目红枫,寄托着远古先人“雪里梅花开,迎来万山红”的理想。
这里资水悠悠。
山间公路盘纡,林木荫蔽,修竹摇曳,山花香,百鸟啭鸣;山谷间,清泉飞瀑,溪淙淙,如歌似曲。
樊家洞峭壁横断,半空中飘落百尺缟素,只见飞瀑崩泻,银丝溅落,珠雾飞扬,云蒸霞蔚。
停立瀑布前,仰望万艟明珠倾泻而下,飞虹溅玉,声若滚滚春雷,震人心魄。
樊家洞往西北10余公里,是大熊山主峰九龙池,水深如墨,清凉彻骨,尤为奇特的是九股清泉从池底冒出,涌砂喷珠,川流不息,咕咚声清雅悦耳。
登上九龙池山巅。
极目远眺,大山云雾迷离,苍海茫茫,山峦林尖笼罩在轻烟之中,如持缟素,披罗纱,幻化莫测。
溪流两岸林茂竹青,花香草碧,山体多姿多彩。
山,水,林浑然一体,幽、险、神集于一身;田家垣、樊家洞、夏家冲、桐子冲等十几处瀑布和上百处跌水,给大熊山增添千般野趣,万般境界。
大熊山除了宜人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外,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不容忽视的。
2002年国家林业局以及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审委员会在大熊山考察坚定了樊家洞内的牙齿和腿骨化石,有力的证明了,大熊山是远古时期南方部落首领蚩尤的故里,以及苗族和瑶族发祥地。
在大熊山以及周边的山区依旧可以发现古来的苗瑶村落。
同时在大熊山先依然存在蚩尤屋场,蚩尤庙,蚩尤碑等遗迹。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
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
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
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
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
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
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
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
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传说中蚩尤性情豪爽、刚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满武将帝王阳刚之美,不愧为一代盖世豪杰。
我的家乡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既拥有风光秀美的大熊山,也有如同鬼斧神工的人造梯田,还有堪称一绝的梅山龙宫。
就是这样一片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梅山儿女。
家乡,套用“根叔”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那个你天天在心里面骂他一百遍却不许别人说他一句坏话的地方。
任何一个游历在外的人对于家乡的感情都是深厚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好。
在此,我衷心地为家乡祈福。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座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半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
其代表性建筑,主要有“白玉堂”、“黄金堂”、“万年堂”、“大夫第”、“富厚堂”等(“有恒堂”为曾国荃故居)。
富厚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新潇湘八景之一。
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整个建筑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厚堂多为石砖木结构,回廊式风格,当年正门上悬挂着“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门前花岗石月台上飘扬着大清龙凤旗、湘军帅旗、万人伞等,景象颇为壮观。
整个建筑虽具侯府规模却古朴大方,虽有雕梁画栋却不显富丽堂皇,基本体现了曾国藩对建宅“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的意旨。
曾国藩简介:(1811—1872)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谥号曾文正公,毛泽东曾经说过“近人中独服曾文正公”,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能够让毛泽东都如此佩服不已,舍得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有人会说,因为他们都是湖南人,靠的都是湘军起家。
也许这算的上一个小小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下曾国藩的生平事迹。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自幼天资聪颖,28岁考取进士,从此踏入仕途,10年七迁连升十级,在回家为母亲吊丧之前官至礼部右侍郎,官居二品。
1852年回家为母亲奔丧。
其间,太平天国的硝烟已经席卷湘楚大地。
此后,曾国藩以家乡团练为基础,组建湘军,开始他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征战太平军。
在与太平军进行奋战的过程中,曾国藩一步步壮大湘军的力量,历经十余年的时间,最终打败了天平天国,被朝廷加赏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后来又出任两江总督等职务。
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也没有忘记提携学生和门人,大家众所周知的在中国晚清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出自曾国藩的门下。
由此可见他的气度和风范。
曾国藩由此也成为了清代唯一一位真正拥有自己部队,拥兵自重的汉人。
但是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立即遣散湘军。
有人表示不解以曾国藩这只有着严格纪律和强悍作战力的军队,曾国藩完全可以与腐败落后的八旗军队和绿营相抗衡。
但是,也许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个有坚决推崇程朱理学的人而言,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为求自保,于是他遣散了这只由一手培养和壮大的湘军。
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向来是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成一家说法。
我想作为一个对于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的人而言,我并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评价曾国藩的功与过。
但是我觉得,在清代这样一个由满人来掌控天下的朝代而言,曾国藩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自然有他过人的地方。
同时他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与他在一生当中从未停止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当官,打仗,亦或是,研究学问,曾国藩也一直都没有放弃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追求,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不厌求学,不耻下问的心态。
学者对于曾国藩的政治评价难成一统,但是对于曾国藩的家书的地位确实达成了难得的共识。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