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一般而言,经济学问题的研究都有其假设前提,那么委托代理关系的假设即为:只要在建立或签订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掌握信息多(拥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没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国有企业中的所有权代理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中的代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如果存在不确定性,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一旦企业内部人掌握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者同时掌握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就会引发严重的代理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配置不当使得内部人控制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国有企业所有权代理的不明晰造成了企业发展缓慢、效率低下,因此,国家采取了委托代理关系这种体制来缓解这方面的问题,这种国有产权实施了委托代理关系模式是在不同的阶段起到不同的效果。
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国有企业初始所有者缺位
初始所有者缺位不是指国有企业没有明确的所有者,而是指初始所有者没有行使权力的行为能力。
其原因是虽然全体人民在法律上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但是全体人民没有行使权力的行为能力,并且国有资产也不能分割到个人,由个人自由行使其拥有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2、股权过分集中,决策政企难分
股份制改造并没有有效改善企业所有权委托代理的不足。
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所有者股权比例过分集中,在决策问题上政企难分。
国有股份代表多为政府官员,并以其控股身份遏制其他股东,不利于企业的监督制约。
同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也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公司的决策机构带有很强的政府执行机关的功能。
这样就导致了作为委托代理链条中间层的代理者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来行使其权利。
3、代理成本过高,代理效率低下
代理成本=代理人的选聘费用+代理人的报酬+监控成本+经理损失+隐性寻租,其中前面三项在数量上容易确定,而且相对而言并不算高,而后面三项由于包括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数目则难以量化。
正是因为代理人的经营决策失误和其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造成的资产损失过高,所以导致了代理效率底下。
4、内部人控制严重,治理结构失衡
国有企业公司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与治理结构失衡的现象。
一方面,内部人通过与雇员合谋,尽量减少积累而增加消费,以致出现企业亏损而员工收益增加的现象;另一方面,内部人通过和相关政府部门合谋,尽量减少上缴份额,这看似为雇员谋取福利,而实则损害国家利益和股东利益。
另外,内部人还利用手中职权,随意在职消费,进行权钱交易等隐性寻租活动,滋生腐败现象。
应对措施:为了有效地防范委托代理问题,必须从委托方、代理方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规范代理人的行为而忽略了对委托人的治理。
任何单方面的治理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应该建立的是充分考虑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双向均衡制约机制。
针对现存的国企代理问题,结合以上论述,要做好国有企业的治理,须做好以下几点:
1、.培育负责任的资产所有者
要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层面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问题,必须尽量使股东权责一致,为自己的行为负足够的责任,缩短股东层面上的委托代理链条。
2、规范相关参与者的行为
通过股权和股票期权安排等方法让经营者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增强激励,使其权责尽量一致。
同时国家应改善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强化公司内部监督。
包括: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构,提高监督效果;强化股东大会的职能;强化董事会、监事会对公司的监督;健全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健全经营管理者的考核制度等。
3、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把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结合起来,构建外部监督机制。
发展和规范金融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自我利益驱动来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表现形成持续的跟踪监督。
4、制度保障
要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产权制度,健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妥善处理所有权、法人产权和管理权的关系。
理顺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关系,建立产权的企业性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制。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股东结构和非国有经济的介入,完善产权委托代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