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考试民诉知识点总结

司法考试民诉知识点总结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1、公开审判制度法定不公开审理vs法定不公开质证法定不公开审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及其它法律规定的情形。

法定不公开质证: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或者法律规定应该保密的证据,不得公开质证。

2、独任制的适用范围(1)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的简单案件。

(包括大多数的非讼案件)(2)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非重大、疑难的宣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一律适用合议制:非讼程序中适用合议制的情况包括选民资格案件;重大、疑难的宣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限制行为能力、认定财产无主、确认调节协议、实现担保物权;公示催告程序中的除权判决阶段。

](3)公示催告程序的公示催告阶段。

(4)督促程序。

3、适用第一审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审+发回重审+部分再审4、二审程序人民陪审员一律不得参加;再审程序不等于二审程序;再审程序中发回一审的仍可以按照一审处理;只要是一审普通程序,均可以吸收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

5、所有一审不公开审判的案件均需开庭审理。

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5、共同原告与共同被告6、不得追加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情形:(1)参加之诉专属于其它法院管辖的。

(2)参加之诉的双方当事人定有书面协议(约定管辖),将争议提交其它法院管辖的。

(3)参加之诉的双方当事人订有仲裁协议,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8、第三人撤销之诉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条件(需要同时满足)属于形成之诉(变更之诉)(1)主体:有独三和无独三,客体: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

(2)程序条件: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而未能以有独三或无独三的身份参加诉讼。

有以下情形:不知道诉讼;申请参加未获批准;知道诉讼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参加;因其它不能归责与本人的事由未能参加诉讼。

(3)时间: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6个月。

9、公益诉讼1、有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所住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2、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即:法庭辩论终结前可以撤诉)民事诉讼辅助和保障制度1、期间期间的种类: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可变期间(举证时限、执行申请期、一审(简易和普通)程序的审限、二审判决和裁定的审限)和不可变期间指定期间均为可变期间;法定期间包括可变和不可变。

期间的计算:年月日—次日开始;时—次时开始。

期间的顺延: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消除障碍后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不计算在审限内的期间:公告、鉴定、管辖权争议、管辖权异议、庭外和解。

民事诉讼期间的特殊性:涉外民事诉讼案件中,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案件不受一审审限和二审审限的限制。

2、保全和先予执行比较:启动方式、适用范围、担保、裁定效力及其救济机制保全分为诉前保全和诉中保全先予执行必须由当事人申请,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采取措施。

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1)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2)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需要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的;需要立即制止某项行为的;追索回复生产经营急需的保险理赔费用的;需要立即返还社会保险金、社会救助资金的;不立即返还款项,将严重影响权利人生活和生产经营的。

执行前保全3、送达(必须是法院向当事人才是送达)直接送达:电子送达:适用条件(须经当事人同意,当事人不知情情况下直接发送电子文书无效)和适用对象(无论当事人是否同意,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不能采用电子送达)留置送达:具体的留置方式及其适用限制;在送达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记录送达过程,即使为送达。

离婚案件不能将送达文书交与当事人配偶。

委托送达的受委托主体:受诉法院委托其他法院送达,委托法院应当出具委托函,并附需要送达的诉讼文书和送达回证。

转交送达只有三种情况:军人、被监禁、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

公告送达适用条件:(1)受送达人下落不明;(2)穷尽了其他送达方式仍无法送达。

期限:国内60日,国外3个月。

适用简易程序的不适用公告送达。

调解书不能留置送达。

支付令可以留置送达,但不能公告送达。

当事人未提出书面申请,二审送达地址以一审为准。

4、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拒不履行生效判决法院调解一审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二审必须制作(为了明确一审判决书的效力,二审调解书送到后,一审判决视为撤销)。

原则上调解协议不得转化为判决书,但有两种例外:(1)无民事行为人的离婚案件,法定代理人与对方达成协议要求发给判决书的,可根据协议内容制作判决书;(2)涉外诉讼案件中的调解,当事人要求发给判决书的,可以依据协议内容制作判决书送达当事人。

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1、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书证:以其记载的内容或者思想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物证:以其外部形态、存在状态和物质属性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视听资料:类似于书证,利用“高科技手段”储存信息,并需要借助特定的设备反应所储存信息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例如:X光片,雷达扫描资料电子数据(2012年新增):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电子签名等储存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本证和反证:第一步,该证据的证明对象即待证事实是什么。

第二步,谁应当对待证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第三步,该证据是有谁提出来的。

若有承担证明责任的人提出,则是本证;若由不承担证明责任的人提出,则是反证。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能够单独、直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

间接证据:不能够单独直接证明待证事实,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未经复制、转述等中间环节的证据。

传来证据:并非来源于案件事实,是经过复制、转述等中间传播环节的证据。

质证:质证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并非所有的偷录证据都要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而要看其是否足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设计商业秘密的证据,属于法定不公开质证的证据,但是不公开质证不等于不质证。

民事司法程序民事司法程序:民事审理程序和民事执行程序。

民事执行程序包括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非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包括一审(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包括传统简易和小额诉讼程序)、二审和再审(审判监督程序)非讼程序包括特别程序(选民资格;宣告公民失踪、死亡;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认定财产无主;确认调解协议;实现担保物权)、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

合并审理的主要情形(1)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2)基于同一事实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分别向同一法院起诉的,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3)反诉和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基于相同事实的,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民事判决、民事裁定和民事决定民事判决:适用于解决实体性问题;原判决中存在遗漏,直接做出补充判决;对于原判决中的错误判决内容,只能借助法定程序予以纠正。

民事裁定:适用于解决程序性问题;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

民事决定:主要解决一些特殊事项;回避;拘留、罚款等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延期审司法确认的使用范围(司法确认:对于涉及到的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经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签字盖章后,或双方当事人签署协议之后,如果双方认为有必要,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请确认其法律效力的制度。

)1、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的2、2不属于受到申请人民法院管辖的3、申请确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收养关系等身份关系无效、有效或者解除的4、涉及适用其他特别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审理的5、调解协议内容涉及物权、知识产权确认的。

执行程序参与分配:执行过程中,因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多个债权人的债权,申请执行人以外的其他债权人凭借有效的债权,执行根据加入到已经开始的执行过程中,使得各个债权能够公平受偿的制度。

参与分配的适应条件:(1)被执行人的财产无法清偿所有债权;(2)被执行人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非法人;(3)有多个申请人对同一被申请人享有债权;(4)申请人必须取得生效的执行依据;(5)参与分配的债权仅限于金钱债权;(6)参与分配必须发生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财产清偿完毕之前。

多个债权人对执行财产申请参与分配的,执行法院应当制作财产分配方案,并送达个债权人和被行人。

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分配方案15日起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未提出反对意见,就按此分配;若提出反对意见,应当通知异议人,异议人自收到通知书15日内起,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

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原则:(1)诉讼与法院所在地实际联系原则(2)尊重当事人原则(3)维护国家主权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