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背诵版 民法考前必背考点

背诵版 民法考前必背考点


永久抗辩权:诉讼时效抗辩权(《民法通则》第 135—137 条)
(四)形成权 (★★★★)
1.概念:指依照权利人单方的意思表示(无须他人的参与),即可导致某一既存的法律
关系(权利)变动(发生、变更、消灭)的权利。
形成诉权,指只能通过诉讼或者申请仲裁方式行使,例如:(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
(可撤销婚姻中)的撤销权、情势变更中的合同变更权或者解除权、离婚请求权。
③身份权请求权:如配偶间的同居请求权、忠实请求权(根据理论学说)
④知识产权请求权:请求停止侵害、销毁侵权物品、删除盗版软件复制件等(如《专利
法》第 60 条;《商标纠纷解释》第 18 条)
1
厚大在线 360 民法必背考点
支配权遭受侵害后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于债权。其功能在于填补支配权人或(法
律规定的)特定人遭受的财产损失,或者抚慰其遭受的精神痛苦。
4 《合同法》第 171 条
试用期间届满,买受人对是否购买标的物未作表示的, 视为购买
出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承租人转租,但在 6 个月内
《城镇房屋租赁合同解释》
5
未提出异议,其以承租人未经同意为由解除合同或者认定
第 16 条
转租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 6 《继承法》第 25 条第 1 款
件(或者替人购买物品);④约定请人吃饭,相约参加宴会、舞会、旅游、看电影;⑤为人
指路;⑥为倒车的人打手势。
(2)法外空间。①日出、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假设未构成不可抗力);散步、
读报、起床、睡觉等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均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不属于法律事实。
②引发宗教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恋爱关系、友谊关系的客观
死亡,彼此之间无继承关系,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
在先。”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
四、人格权
(一)姓名权、名称权
1、姓名权内容:决定权、变更权、使用权。
2、姓名权限制:(★★★★★)新增
(1)不得违反公序良俗(2)尊重社会公德(3)原则上随父姓或母姓,仅在下列三种
(三)抗辩权
1.概念。抗辩权,针对请求权人的请求,得拒绝给付的权利。
2.类型。两类(六种)。
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担保法》第 17 条)
混合担保中第三人的先诉抗辩权(《物权法》第 176 条)
一时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合同法》第 66 条)
顺序履行抗辩权(《合同法》第 67 条)
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合同法》第 68、69 条)
民法通则必背二 法律行为
一、意思表示理论 (一)意思表示的要素(★★★★) 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无意思表示则无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的要素有二:第一,内心意思;第二,表示行为。 内心意思的要素有三:①行为意思(受意志控制之实施行为的意识)、②表示意思(意 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民法上的意义)、③效果意思(行为所追求的特定法律效果之意识)。 表示行为的方式有二:①明示②默示:(a)推定、(b)沉默。
2.范围:支配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债权请求权、继承权回复请求权。
3.支配权请求权≠支配权受侵害后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1)支配权请求权。支配权请求权的功能在于,通过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
不作为),使支配权回复到不受侵害的圆满状态。有四种:
①物权请求权(《物权法》第 34、35 条)
②人格权请求权:请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侵权责任法》第 15 条)
4
厚大在线 360 民法必背考点
(2)但有一个例外:遗嘱为死因行为,遗嘱经按法定方式作成(不需要作出)即告成 立,但遗嘱须于被继承人死亡时才生效。
2.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须经作出,意思表示才有生效的 可能性。未经作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生效的可能性。所谓“作出”,指表意人应当使意 思表示向受领人方向运动,并且能够预期在正常情况下意思表示将到达受领人处。
情形下可以选取父姓母姓之外的姓氏:①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②因由法定扶养人
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的姓氏③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3、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民法通则》第 99 条:干涉、盗用、假冒):
行为
定义
表现
干涉 妨害、阻碍他人行使姓名权的行为。
如公司高管邓某强迫员工邓满金改名。
民法通则必背一 概述
一、民事法律事实 1.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与类型
①状态(近亲属关系、未成年、善意、恶意等)
绝对事件
②事件
相对事件
民事法律事实
法律行为
表示行为
意思通知
准法律行为 观念通知
③行为
情感表示
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
2.下列事实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1)好意施惠关系:①搭乘便车;②乘客叫醒另一乘客到站下车;③顺路代为投递信
为以推定方式作出订立客运合同的要约;乘客上车,为以推定方式作出承诺。 ②沉默。即从行为人的单纯沉默(消极不作为)中推知其意思表示内容。单纯的沉默,
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注意:不是所 有的沉默都是表示行为!!
单纯沉默视为意思表示的重要立法例
法条依据
规范内容
1 《民法通则》第 66 条
意思表示的要素
内心意思
①行为意思(出现错误时:无意思表示) ②表示意思(出现错误时:意思表示,但可撤销) ③效果意思(出现错误时:意思表示,但可撤销)
表示行为
明示方式 默示方式
推定方式 单纯沉默(仅限于约定或法定)
1.行为意思,指表意人自觉地控制其身体动静的意思。无行为意思,则无意思表示。 如说梦话表示赠与,就不具有行为意思。
情况,亦不属于法律事实。
(3)婚约不具有法律效力,婚约不是合同。
(4)合同界域之外的约定。
二、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区分标准:权利的作用)
(一)支配权
1.定义。支配权指权利人直接支配权利客体,享有特定利益,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2.范围:物权、人格权、身份权、知识产权。
①支配权不适用诉讼时效。抵押权是一个例外(《物权法》第 202 条)。②人格权、身
①对话的意思表示 ②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无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遗嘱、捐助行为、 抛弃所有权、悬赏广告。
(2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例如:要约、承诺、解除合 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捐助、抛弃所有权),一经作成即生效力。
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1)一般人格权(仅自然人享有); (2)具体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
2
厚大在线 360 民法必背考点
(3)三种身份权:荣誉权、亲权、配偶权; (4)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人格利益;(侵害方式的限 制: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方式) (5)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所有人 因此遭受严重精神损害的。 2、精神损害赔偿排除情形: (1)法人、其他组织的人格权受到侵害的; (2)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 (3)在侵权之诉中未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终结后基于同一事实另行起诉请求精神 损害赔偿的。 3、精神损害赔偿的其他问题 (1)侵害死者人格利益情形,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近亲属顺序限制:①第一顺序 为配偶、父母、子女(可以作为共同原告);②第二顺序为其他近亲属。仅在没有第一顺序 的近亲属时,第二顺序的近亲属才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注意:如果不是主张精神损害 赔偿,所有近亲属都可以主张。) (2)精神损害赔偿具有专属性,原则上不得让与或继承。以下两种情况,精神损害赔 偿请求权可以转让或继承:①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形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②赔偿权利 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 18 条)(★★★★)热点
2.表示意思,指表意人知道其表示具有民法上的意义,将产生一定民法上的效果。 3.效果意思,指表意人通过意思表示追求的,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民事权利、义务内 容。 4.表示行为的类型。表示行为,指将意思表示于外的行为,系意思表示的外部要素。
3
厚大在线 360 民法必背考点
表示行为的载体(方式)包括两类三种:。 (1)明示。即以语言、文字或当事人了解其意义的符号(如旗语)直接作出表示意思。 (2)默示。即以明示以外的其他方式,间接作出意思表示。默示包括两种: ①推定。即从行为人作出的特定积极行为推知其意思表示内容。例如:公共汽车到站,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1.法律行为的成立。指法律行为在客观上已经存在。 (1)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有三:①当事人;②标的;③意思表示 (2)法律行为的特殊成立要件。①遗嘱。遗嘱须依照《继承法》第 17 条作成法定形 式(五种),否则遗嘱不成立。②实践合同。实践合同(要物合同),除意思表示外,合同 自交付标的物时成立。 (3)以下五种合同为实践合同。常考 ①定金合同(《担保法》第 90 条); ②保管合同(有例外。可约定为诺成合同)(《合同法》第 367 条); ③借用合同(或消费借贷合同); ④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合同法》第 210 条); ⑤代物清偿协议。 2.法律行为的生效。法律行为的生效,指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 产生行为人所意欲的法律效果。原则上,法律行为自成立时起生效,但有若干例外。例如, 附生效条件和附始期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或期限届至前,成立但未生效。再如,效力待定的 合同;无效的合同。 (1)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 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实、自由; ③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共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