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
心力衰竭的疗效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磷酸肌酸是人体任何细胞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能量供应源〔1〕。
目前,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均是针对各种心肌病类型的心衰患者。
本闻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的观察,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08年1月至2009 年1月于天津胸科医院心内科确诊的各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患者48例,年龄55~84〔平均(70.12±11.4)〕岁。
急性心肌梗死均在发病24 h内就诊,入选标准为:①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30 min,含服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和或动态性ST段、T波改变;③典型的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序列变化,CK峰值是正常值上限的2倍。
心功能为Killip分级Ⅱ~Ⅲ级。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心功能Ⅲ级者占35.7%),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70.75±9.34)岁。
对照组20例(心功能Ⅲ级者占25%)其中,男9例,女11
例,年龄(68.65±11.33)岁。
1.2 研究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即吸氧、休息、强心、利尿、扩血管、抗感染、纠正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控制液体入量。
治疗组加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 g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0 ml,2次/d,静脉滴注,观察2 w。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衰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心功能级别改变,48例患者在试验前和治疗2 w后均接受了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1.4 疗效标准以心功能分级作为标准,心功能改善Ⅱ级者为显效;改善Ⅰ级者为有效;无改善或恶化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见表1。
治疗组、对照组各自以及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
表 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由于血管闭塞引起其支配区域的心肌血流减少,心肌进入缺血状态,导致心肌细胞代谢障碍,且能量代谢障碍是致细胞损伤的中心环节,产生心肌水肿及心肌细胞凋亡或坏死,故早期有效合理治
疗极为重要。
磷酸肌酸分子中含高能量的磷酸键,是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储存的形式,当机体大量消耗ATP而导致ADP增多时,磷酸肌酸可将其所含的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ATP以补充能量的需求,在生理及应激条件下通过这个反应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动态平衡〔2~4〕。
由于心肌缺血缺氧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ATP生成不足,能量代谢障碍,并经一系列继发性病理过程,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造成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从而发生心力衰竭〔5~7〕。
磷酸肌酸是人体内源性活性物质,具有维持细胞高能磷酸水平、稳定磷脂膜、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过氧化损害等作用〔8〕。
磷酸肌酸中含高能磷酸键,在细胞中水解可产生超过50 208 kJ/mol 的能量,是细胞的重要能源。
其产生能量的途径为〔9〕:在CPK催化下,磷酸肌酸+ADP=肌酸+ATP。
此反应存在于4种不同区域:①线粒体的膜间隙,此处肌酸负载细胞能量;②胞浆膜,此处磷酸肌酸供应钙离子通透所需的能量;③肌浆网,此处磷酸肌酸为通道提供能量;
④肌原纤维,此处磷酸肌酸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丝滑行提供能量。
磷酸肌酸主要蓄积于心脏、骨骼肌、脑及肾脏,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进入细胞并参与高能磷苷水平的维持。
磷酸肌酸钠是一种全新能量补充剂,是具有临床治疗价值的高能量载体和能量缓冲剂。
外源性磷酸肌酸钠采用酶促工艺生产,完全模拟内源性磷酸肌酸的合成途径制成。
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静脉用磷酸肌酸钠能迅速进入细胞膜,短时间内即可达到起效浓度,提高心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水平和能量储备,能进入细胞并参与高能磷酸盐水
平的维持,且抑制肌纤维膜的5核苷酸酶,防止细胞内能量载体流失,维持基础代谢水平,抑制溶血脂酶的积聚,稳定心肌细胞磷脂膜,抵抗氧自由基的损害,保护心肌细胞〔10〕。
本研究通过组间对比研究表明,本药临床应用简单,副作用少,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下静脉加用磷酸肌酸钠具有明显的临床血流动力学效应,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临床心功能(Killip分级),降低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及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显著增加左室射血分数。
【参考文献】
1 叶兴蓉,彭华生,王炜,等.磷酸肌酸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0):1410 1.
2 Snyder S,Pendergraph B.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J〕.Am Fam Physician,2005;72(9):172332.
3 Jiang Y Pan Y,Huang Q,et al.The effect of herbs on cerebral energy metabolism in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mice〔J〕.Chin Med J(Engl),2001;114(8):881 3.
4 张晓英,牟善初.现代老年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3 6.
5 Saleh JA,Aji BM,Yusuph H.Pharmacotherapy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J〕.Niger J Med,2007;16(2):102 6
6 Fedak PW.Paracrine effects of cell transplantation:modifying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the failing heart〔J〕.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20(2):8793.
7 Antoniades C,Tousoulis D,Koumallos N,et al.Levosimendan:beyond its simple inotropic effect in heart failure〔J〕.Pharmacol Ther,2007;114(2):18497.
8 王汝卫.磷酸肌酸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首都医药,1999;6(5):32.
9 秦历杰.外源性磷酸肌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3):31 2.
10 Bottomley PA,Wu KC,Gerstenblith G,et al.Reduced myocardial creatine kinase flux in human myocardial infarction:an in vivo phosphoru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tudy〔J〕.Circulation,2009;119(14):19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