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5混凝土配合比标准解析
每方砼原材料用量情况 水泥 配合比 粉煤灰 矿粉 砂 石 外加剂 水 总碱含量 氯离子含量 (%) (%)
xx
Xx公司
Xx公司
黄河砂
Xx采石场 5-20mm连续 级配 1102 1109 1094 1155 1155 1152
Xx公司 聚羧酸 减水剂 6.22 6.44 6.00 6.37 5.97 6.83
比表面积 383kg/m3 3天抗折 6.1MPa
标准稠度 27.0% 3天抗压 32.8MPa
初凝时间 159min 28天抗折 8.8MPa
终凝时间 214min 28天抗压 61.2MPa
碱含量 0.46% 安定性 2.5
氯离子含量 0.009%
三、原材料选用情况
2、砂: 黄河砂Ⅱ区中砂
细度模数
考虑到JTJ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配制高强度混凝土所 用水灰(胶)比宜控制在0.24-0.38范围内;最后确定普通混凝土配合 比水灰比为0.30,双掺混凝土配合比水胶比为0.28。
四、配合比设计
3、用水量的确定
从JGJ55-2000表4.0.1-2中选取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mwo=187㎏,已 知减水剂的减水率为21.4%,普通配合比每m3混凝土实际用水量为: mw = 187×(1-21.4%)=147㎏/m3 考虑到双掺配合比中加入的掺合料能够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对混 凝土坍落度产生了影响,每m3混凝土实际用水量调整到145㎏/m3。 4、每m3混凝土水泥用量及掺合料的确定
1.83 2.87
0.19 0.19 0.017 0.37 22 205 400 2520 537
5d 57.6 105 54.2 4.24 119
25L用量
45L用量
9.68 17.73 27.73 8.33 19.40 1.88 1.88 0.1610 3.63
17.42 31.91 49.91 14.99 34.92 3.38 3.38 0.2898 6.53 360 761 1094 328 766 70 70 6.00 145
六、xx高速公路C55配合比(表一)
配 比 砼强 水灰 水胶 砂率 水泥 类 度 比 比 型 372 39 0.28 40 1 基准 25L用量 45L用量 37 0.27 39 C55 双 调整1 掺 9.30 18.38 27.55 8.28 19.28 1.83 1.83 0.1555 3.63 16.74 33.08 49.59 14.90 34.70 3.29 3.29 0.2799 6.53 387 1 709 1109 333 776 75 75 6.44 145 1.98 2.96 0.20 0.20 0.017 0.39 22 220 600 2533 518 7d 59.8 109 58.2 4.11 116 28d 75.2 137 3d 53.6 97 4.59 129 0 5d 56.7 103 54.0 3.90 110 砂 石 粉煤 5-10 10-20 矿粉 外加剂 灰 331 771 73 73 6.22 强度 弹模 强度 强度 出机 坍落扩展 实测 胶凝 水 百分 轴心 弹模 百分 温度 度 度 容重 材料 龄期 强度 率 强度 值 率 145 3d 54.6 99 0 735 1102
堆积密度
表观密度
含泥量
泥块含量
碱集料反应
2.7
1.595g/cm3
2.616g/cm3
0.6%
0.3%
0.060%
三、原材料选用情况
3、碎石: xx采石场生产的5-10mm、10-20mm单粒级碎石,按3:7比例掺配成5-20m m连续级配
压碎指标值 7.7% 母材强度 114.6MPa 针片状含量 2.1% 碱集料反应 0.031% 含泥量 0.2% 泥块含量 0.0% 堆积密度 1.560g/cm3 表观密度 2.818g/cm3
7、水: xx当地饮用水。
总含盐量 0.0003mg/mm3 PH值 7.0 碱含量 14.76mg/L 氯离子含量 9.60mg/L
四、配合比设计
1、配制强度
fcu,o≥fcu,k+1.645σ=55+1.645×6= 64.9 MPa
式中:f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四、配合比设计
双掺配合比根据基准配合比水胶比上下调整0.01,砂率1%,其结果如下:
C55 基准 调整 1 调整 2 水泥 372 387 360 粉煤灰 73 75 70 矿粉 73 75 70 砂 735 709 761 石 1102 1109 1094 外加剂 6.22 6.44 6.00 水 145 145 145
每m3混凝土砂用量708㎏/m3,每m3混凝土石用量1155㎏/m3。
双掺混凝土配合比假定容重为2500㎏/m3,可得: 每m3混凝土砂用量735㎏/m3,每m3混凝土石用量1102㎏/m3。
四、配合比设计
最后确定普通配合比及双掺配合比基准配合比每方用量如下: 单位:(㎏/m3)
C55 普通 双掺 水泥 490 372 粉煤灰 0 73 矿粉 0 73 砂 708 735 石 1155 1102 外加剂 6.37 6.22 水 147 145
9.00 19.03 27.35 8.20 19.15 1.75 1.75 0.1500 3.63
45L用量
16.20 34.25 49.23 14.76 34.47 3.15 3.15 0.2700 6.53
28d 75.9 138
4.77 134
六、xx高速公路C55配合比(表二)
配 比 砼强 水灰 水胶 砂率 水泥 类 度 比 比 型 490 30 0.30 38 1 基准 25L用量 45L用量 12.25 17.70 28.88 8.68 20.20 0.00 0.00 0.1593 3.68 22.05 31.86 51.98 15.62 36.36 0.00 0.00 0.2867 6.62 459 32 0.32 39 C55 普 调整1 通 1 25L用量 45L用量 1.61 2.52 0.00 0.00 0.013 0.32 22 205 520 2531 459 11.48 18.48 28.88 8.68 20.20 0.00 0.00 0.1493 3.68 20.66 33.26 51.98 15.62 36.36 0.00 0.00 0.2687 6.62 525 28 0.28 37 1 调整2 25L用量 45L用量 13.13 16.90 28.80 8.65 20.15 0.00 0.00 0.1708 3.68 23.63 30.42 51.84 15.57 36.27 0.00 0.00 0.3074 6.62 1.29 2.19 0.00 0.00 0.013 0.28 24 210 540 2520 525 7d 66.9 122 50.5 4.06 114 28d 81.4 148 4.15 117 5d 66.5 121 51.0 3.99 112 676 1152 346 806 0 0 6.83 147 7d 67.2 122 46.3 3.86 109 28d 69.5 126 3d 56.5 103 4.32 122 0 5d 62.8 114 43.3 3.63 102 739 1155 347 808 0 0 5.97 147 1.44 2.36 0.00 0.00 0.013 0.30 21 220 530 2528 490 7d 66.5 121 48.0 4.15 117 28d 75.3 137 3d 58.3 106 4.32 122 0 5d 58.6 107 46.4 3.89 110 砂 石 粉煤 5-10 10-20 矿粉 外加剂 灰 347 808 0 0 6.37 强度 弹模 强度 强度 出机 坍落 扩展 实测 胶凝 水 百分 轴心 弹模 百分 温度 度 度 容重 材料 龄期 强度 率 强度 值 率 147 3d 56.6 103 0
355m2/Kg
105%
1.34%
58.3%
90.4%
0.91%
0.034%
三、原材料选用情况
6、外加剂: xx公司生产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减水率 21.4% 泌水率比 67.5% 碱含量 0.62% 氯离子含量 0.058% 凝结时间差 -22min 7d抗压强度比 133% 28d抗压强度比 126%
根据所得基准配合比,试拌25L用量,试验结果为:
C55 普通 双掺 出机温度(℃) 21 22 坍落度(mm) 220 220 扩展度(mm) 530 600 实测容量(kg/m3) 2528 2533
两种混凝土配合比和易性良好,工作性良好,未出现泌水、离析现象。
四、配合比设计
7、调整配合比 普通配合比根据基准配合比水灰上下调整0.02,砂率1%,其结果如下: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砼强度等级 σ 低于20 4.0 20-35 5.0 高于35 6.0
四、配合比设计
2、水灰比及水胶比的确定
W /C aa f ce f cu,o aa ab f ce
0.46 52.5 0.36 64.9 0.46 0.07 52.5
普通配合比外加剂每m3用量为水泥总量的1.3%,得6.37㎏/m3; 双掺配合比外加剂每m3用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1.2%,得6.22㎏/m3。 符合高效减水剂的掺量宜为胶结料的0.5%—1.8%的要求。 6、考虑泵送难度及确保混凝土的强度,确定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砂率为38%, 双掺混凝土配合比砂率为4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假定容重为2500㎏/m3,可得:
三、原材料选用情况
4、掺合料1: Xx公司生产的C类Ⅰ级粉煤灰
细度 需水量比 烧失率 28d活性指数 安定性 碱含量 氯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