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资格审核操作规范一、总则(一)为全面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我市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省民政厅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程。
(二)本规程所称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总称(以下简称城乡低保,根据非农业家庭户口和农业家庭户口分别简称为: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
(三)双辽市社会救助事业中心具体负责全市城乡低保的资格审批和日常监管等工作。
(四)实施城乡低保的原则:1、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2、非农业家庭户口居民只能申请城镇低保、农业家庭户口居民只能申请农村低保的原则;3、属地管理的原则;4、按户施保的原则;5、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6、动态管理的原则;7、“补差式”救助的原则。
二、城乡低保标准与保障范围(一)民政局应会同财政、调查、统计、物价等部门,根据我市维持城乡居民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分别制定城乡低保标准,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二)本规程适用于双辽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城乡困难家庭居民(劳动教养和服刑人员,在教养或服刑期间除外),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的均可申请享受城乡低保待遇。
(三)生活短期内处于较低水平的城乡困难家庭,其家庭成员平均补助标准按规定差额计算,但不低于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的20%。
三、城镇低保条件(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受理城镇低保申请:1、户口由外地迁入本市一年以上的人员,申请时需提供原户籍地县级民政部门出具的未享受低保证明、社会保险证明以及其它相关证明材料;2、本市居住人户分离的家庭,应将户口迁入居住地后,在居住地提出申请。
但因特殊原因户口不能迁移的,需在现居住地居住满一年以上,户籍所在地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后,在现居住地提出申请;3、无固定收入家庭中,因患有重病(癌症、肝硬化腹水、尿毒症、脑血栓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白血病、精神病、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八种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并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或者因患有可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其它疾病而使家庭生活困难的,但因看不起病而无病历的特殊情况,由乡镇(街道)出具情况说明;4、无固定收入家庭中的成员,因患智力残疾、精神残疾或重残一、二级而丧失劳动能力并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5、离异家庭中,承担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服刑,同时另一方所支付的抚养费低于我市城镇低保标准而造成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子女;6、离异或丧偶家庭中,父(母)亲无固定收入,未成年子女因重残或重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而且长期需要专人照顾的(属离异家庭的,离异时间必需满三年以上);7、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城镇低保标准的困难家庭,对已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重度残疾成员,可单独立户后申请低保;对已丧失劳动能力的患有重特大疾病的成年成员,可单独申请低保;对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无固定收入的人员,其子女(法定赡养人)无赡养能力的;8、城乡混合型家庭,非农业家庭户口成员可申请城镇低保,农业家庭户口成员可申请农村低保,家庭收入统一核算;9、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扶)养人的城镇“三无”人员;10、收养孤儿的家庭(须持有收养登记证明),因发生重大变故而造成生活困难的;11、无固定收入的家庭,因有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且经市招生委员会认定的高中生(包括职高、职校生)、中高等院校学生,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12、因棚改居住楼房的,按回迁面积计算,但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且无豪华装修的;13、经民政局认定的其它特殊困难的非农业户口家庭。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城镇低保待遇:1、拥有两处以上房产(含两处)的;高标准装修住房的;拥有商用房产(含仓库、车库等)的;2、拥有承包土地,或参加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及财政补贴的;3、在就业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不参加劳动或经两次以上介绍就业而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人员。
无正当理由两次不参加社区公益性劳动和不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员;4、隐瞒家庭真实收入和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5、自费安排子女择校就读的;6、有固定场所从事经营活动,或雇佣他人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并获取收益的;7、因参与各种形式赌博、吸毒、嫖娼或其它违法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8、拒绝配合管理审批机关和社区委员会,对其生活和收入情况进行调查、核查,或拒绝签定《诚信承诺书》的;9、参与政府禁止的非法组织或从事影响社会稳定活动的;10、饲养高级宠物或种植名贵植物的;11、持有或从事有价证券买卖及其它投资行为或收藏高价值物品的;12、经民政局认定的其他不能享受城镇低保待遇的家庭。
四、农村低保条件(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受理农村低保申请:1、主要劳动力残疾或长期患病的困难家庭,残疾等级和类别及患病病种参照城镇低保条件的第(一)项中[3、4]款执行;2、户口由外地迁入本市的;本市居住人户分离的;家庭主要劳动力重病重残的;离异(丧偶)家庭的;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保障标准的困难家庭,参照城镇低保条件的第(一)项中[1、2、5、6、7]款执行;3、单独居住的人员,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且子女(赡养人)无赡养能力的;4、收养孤儿的家庭(须持有收养登记证明),因发生重大变故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5、因遭受洪涝、冰雹、风灾、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6、因遭受突发事件,如:火灾、交通事故(责任非他方的)等,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7、五保对象,五保补助金低于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的;8、经民政局认定的其它特殊困难的农业户口家庭。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1、有劳动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8周岁至60周岁;女18周岁至55周岁),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2、拥有住宅楼房、商用房产或高标准新建房产的;3、家庭中有非生活所必须品或奢侈品的,如:机动车辆、空调等;4、有额外承包土地,或拥有大型农机具从事经营活动的;5、安排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自费择校就读的;6、家庭隐性收入、存款无法核定,但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低保标准的;7、六类人员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具体参照不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第(二)项中[6、7、8、9、10、11]款执行;8、经民政局认定的其他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家庭。
五、家庭成员的确定及家庭收入的计算(一)家庭成员的确定本规程所称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员。
主要包括以下人员:1、夫妻;2、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3、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4、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5、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二)家庭成员收入的定义、范围及计算方法:1、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期限内的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及个人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后的纯收入;2、家庭收入可采取行业收入测评、家庭生活水平评估、群众监督、跟踪消费、村(社区)居民评议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等方法,准确核定城乡低保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收入;3、灵活就业人员,实际收入高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实际收入计算;实际收入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计算;4、城市家庭月人均收入以申请城镇低保起前六个月收入的平均额,除以家庭共同生活人数,即为家庭月人均收入;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以申请农村低保起前12个月收入的总额,除以家庭共同生活人数,即为家庭年人均收入;5、城市家庭中,没有协议、裁决或判决规定的赡养费,按照被赡养人的子女家庭月人均收入减去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的50%,再除以被赡养人的人数公式计算。
抚(扶)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有多个被抚(扶)养人的,最高不超过给付方收入的50%。
法定赡养、抚(扶)养义务人属低保对象的,不计算其应付赡养、抚(扶)养费;赡养费收入计算公式为:赡养费收入=(赡养人家庭月人均收入-当地城市低保标准)×50%÷被赡养人数6、农村家庭中,无协议、裁决或判决的赡养费,按赡养人家庭年总收入减去我市农村低保标准与家庭人口之积后,剩余部分的50%再除以被赡养人的人数计算;无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扶(抚)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但有多个被扶(抚)养人的,给付最高数额不应超过其年收入的50%。
法定赡养、抚(扶)养义务人属低保对象的,不计算其应付赡养、抚(扶)养费。
赡养费计算公式为:赡养费收入=(赡养人家庭年总收入-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家庭人口)×50%÷被赡养人数7、家庭中有土地的,计算标准为:按照上一年实际收入计算,难以计算的,按相关部门提供数据计算;8、家庭成员中有就读本市高中(包括职高、职校)的,家庭收入按扣除学费、住宿费计算;就读本市以外中高等院校的,家庭收入按扣除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计算,其中生活费按我市城镇低保保障标准两倍计算;9、城市低保对象中,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以及未满18周岁人员,按无劳动能力对待;农村低保对象中,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及未满18周岁人员,按无劳动能力对待;10、残疾一、二级,智力残疾、精神残疾,按无劳动能力对待;(三)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1、优抚对象享受的定期抚恤金、定期定量补助金、伤残抚恤金、优待金及护理费;2、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由政府给予的奖金及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享受的荣誉津贴;3、见义勇为奖金;4、奖学金、助学金收入及由政府和社会给予困难学生的救助金;5、独生子女费、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金;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的医疗费;7、城乡贫困家庭成员因病享受的大病医疗救助费;8、市政府认定的不计入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六、城乡低保分类施保范围及标准(一)城乡低保分类施保范围城乡低保对象中,因特殊因素导致生活极为困难的或享有国家特殊政策的家庭及个人,可申请分类施保,具体包括:1、孤老、孤儿;2、因重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包括一、二级残疾人员);3、因重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包括“八种疾病”患者);4、年龄在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的老人;5、优抚对象,包括残疾军人、老复员军人以及“三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烈士遗属);6、在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全日制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7、丧偶的单亲家庭子女;(二)确定分类施保的标准具体分为两类:一类:固定保障对象。
指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独立支撑的常年贫困家庭。
主要指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扶)养人的“三无”人员或“五保”人员,分类施保标准按保障标准的100%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