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什均衡的启示及其应用

纳什均衡的启示及其应用

纳什均衡的启示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非合作博弈的概念、进化、原理和现象,并列举了纳什均衡理论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和作用机理,从而论证了纳什均衡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其在实践中的价值。

【关键词】纳什均衡企业人才流失商业价格竞争环境污染贸易壁垒“博弈”一词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

天才数学家纳什深入研究了非合作领域的博弈现象,对博弈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

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是最常见的均衡,是非合作对策中的一种自然趋向解。

纳什均衡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

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

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

一、纳什均衡的进化“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

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

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著名的“囚徒故事”中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

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

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

博弈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很多。

首先,它是一种数学理论,可以用于经济学等领域;再者,它作为一种理论,并非产生直接具体的影响,而是理论指导学科,进而影响某些方面。

下面我们将例举出许多类似于“囚徒的两难处境”的例子。

在举例之前,先需要阐明,一个不管形式有多么复杂的博弈问题,一般都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players),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payoffs)集合。

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

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二、纳什均衡与企业人才流失博弈是一个参与各方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才与组织都是依据自己的成本收益来决策和行动的,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的。

组织采取各种措施,以期留住对自己有用的人才,而人才却在不断追求更有利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和工作待遇。

人才做出流动决策并最终发生流动的过程就是双方博弈的过程。

企业和人才之间之所以出现“纳什均衡”的原因有二,一是企业和人才之间目标不一致。

人才是具有多维需求即企业角色需求、社会角色需求和家庭角色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且在某一特定阶段,人的某一方面需求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企业考虑的目标则不同,他们关心的是员工给企业带来高的营业额、高的利润、高的经济回报率等指标。

二是企业和人才的信息不对称。

由信息经济学我们知道,现实世界除了信息不完全以外,还存在信息分布不对称的问题,即博弈双方拥有的信息量是不对等的。

企业没有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共享的环境,使得企业和人才之间信息交流很不流畅,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和人才在做决策时都会依据各自的利益为导向采取各自的博弈行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和人才关系向着契约式和交易性方向发展。

企业和人才必须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否则,契约就无法达成,交易不能实现。

同时,企业和人才也必须对对方可能采取的行动保持高度的警觉。

同时,建立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合作性博弈,以减少人才流失的途径:首先,树立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

该理念承认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能够对人才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从而降低其离职意愿。

使人才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人才的离职意愿;其次,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共享的环境,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电子化互动平台,使人才能够自主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增加了人才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人才之间、人才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

通过这种开放式沟通,还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人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对人才流失的防范。

使企业和人才双方的利益都达到最大。

三、纳什均衡与商业竞争中的价格战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

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

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

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

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

比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两者明里暗里,虽然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定价,但是价格战陆续都有所发生。

如果在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既没有替代品,也没有竞争品,产品提价,肯定可以增加利润。

但现在存在竞争对手,如果你的价格上升,利润可能不升反降,因为顾客不再买你的产品了。

而对方虽然没有提价,但销量上升,利润反而增加了。

但是假设两者同时提价,消费者别无选择,利润就能同时提高。

比如联通和移动均采用低价策略,各得到利润10亿,如果移动提价,那移动的利润为3亿,联通的利润变为30亿;反之依然;但如果两者都提价,各得到利润20亿。

用矩阵来表示:按照博奕论的纳什均衡,假设在不知道对方的措施之下,双方必然会采取低价策略。

实际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发生的:一边联通偷偷变相降价,另一边移动也偷偷降价,最后双方的利润均降低了。

我们可能奇怪这两个运营商也太愚蠢了:同时提价就可以多赢利,为啥还要降价。

那是因为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但是,因为两者价格的安排是由国家计委确定的。

因此,理论上讲两者的价格都是固定的,也就是对方都假定另一方不会采取降价措施。

所以各方还是偷偷的进行降价。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引伸出两个问题,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

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其结果会如何呢?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

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

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

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

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

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

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

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

这就是为什么WTO和各国政府要加强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四、纳什均衡与环境污染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但政府并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

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

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甚至企业还要破产。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竞争机制”失败的例证。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就是如此。

只有在政府加强污染管制时,企业才会采取低污染的策略组合。

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高污染同样的利润,但环境将更好。

五、纳什均衡与贸易壁垒这个问题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

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

贸易自由与壁垒问题,也是一个“纳什均衡”,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则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结果谁也没有捞到好处。

反之,如X和Y能达成合作性均衡,即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双方都减少关税限制,结果大家都从贸易自由中获得了最大利益,而且全球贸易的总收益也增加了。

博弈论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它不仅在本文列举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军事、政治、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现在与它紧密联系的经济学分支是信息经济学。

信号游戏、拍卖形式、激励机制、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和公共财政学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纳什均衡的可行性研究更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领域更有着不同内涵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合理运用,才能更好地使之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1]全贤唐,张健.经济博弈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罗杰·B·迈尔森著,于寅,费剑平译.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3]于维生,林正爱.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4]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