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护理
24小时出入量有利于判断病情和调整补液速度。
遵医嘱扩容、纠正酸中毒。 ----根据血压、尿量随时调整输液速度 ----在快速扩容阶段,应观察脉率、呼吸次数,注意 有无呼吸困难、咳泡沫痰及肺底湿啰音,防止肺水肿 及左心衰竭的发生。
22
五、护理措施
8. 护士应积极、主动地帮助病人树立治病信 心和增强安全感,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 让病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了解病人 的顾虑、困难,予以精心护理。
实施严密隔离
19
五、护理措施
2.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注意观察微循环状态,如 有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禁用冷敷和乙 醇拭浴;按医嘱使用退热药物,注意出汗情况,避 免大汗导致虚脱。 3.床褥保持清洁、平整,内衣裤柔软、宽松、勤换洗, 病人大小便后及时清洗,防止浸渍,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保护瘀点、瘀斑处皮肤,避免受压和摩擦, 简短病人指甲,以免抓破;皮肤如有破溃,应及时 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局部后涂以抗生素软膏,以防 继发感染。
11
实验室检查
常规——白细胞计数高。 细菌——可在淋巴结抽取物、血、 脑脊液等标本经培养可找到细菌,为诊 断依据。 血清学——间接凝集、酶免、荧光 抗体法等,灵敏、快速、特异性高.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给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补充足量液体 。高热者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中毒严重者用氟美 松或氢化考的松静脉点滴。心功能不全者用强心药 ,休克者抗休克治疗。肺鼠疫病人应吸氧,并予以 止咳、怯痰等对症治疗。 腺鼠疫病人肿大的淋巴结切忌挤压,以免扩散;可用 5%~10%鱼石脂酒精冷敷。如肿大的淋巴结软化不 能吸收,可切开排脓和引流。 应及早治疗,多采用联合疗法。腺鼠疫常用磺胺药与 链霉素;肺鼠疫常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加四环素或氯 霉素;败血症鼠疫亦以链霉素加四环素为首选,也可 用庆大霉素或氯霉素等联合治疗。
5.恐惧 与病情发展迅速、实施严密隔离、疾病引起 死亡的威胁有关。
17
四、护理目标
1.体温维持于正常范围。 2.组织灌注量正常,血压稳定,尿量正常。 3.瘀点、瘀斑消失,皮肤未发生破溃和继发 感染。 4.疼痛减轻。 5.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18
五、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 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定期通风换气,保 持空气清新和流通。
8
腺鼠疫局部淋巴结炎
局部淋巴结急起肿痛、变硬,1~2天后迅 速加剧,与周围组织粘连呈凸起肿块,直径 约2~7cm。 一般为单侧,以腹股沟淋巴结最多见,其次 为腋下和颈部淋巴结。 局部皮肤红肿、明显触痛。
9
临床表现
2.肺鼠疫 (1)原发性肺鼠疫 细菌直接由呼吸道侵入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呼吸迫促,咳嗽,胸痛。痰初为粘液 性或带血性,量不多;继后痰量增多,呈血性泡沫状。 肺部仅闻及少量散在湿啰音,可有胸膜摩擦音。 X线检查呈支气管肺炎改变。 病情迅速恶化,常发展成败血症于2~3日内死亡。 (2)继发性肺鼠疫 继发于腺鼠疫所致败血症
一、疾病概述
1 2 3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治疗要点
4
1
病原学
鼠疫杆菌为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 菌体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无鞭毛及芽胞, 在动物体内能形成夹膜。革兰染色阴性。 菌体含有内毒素,并能产生外毒素(鼠毒素)和其它毒力因 子。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照射4~5小时或100C l分钟即 死亡,常用化学消毒剂能将其杀灭,但在低温、潮湿及有 机物内生存较久,在脓和痰中可存活10~20日,在蚤粪内
16
三、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毒素激活细胞释放致热源作用于体温 中枢导致体温升高有关。
2.组织灌注无效 肾脏、外周组织与全身广泛小血 管损害、血浆外渗、出血、DIC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内毒素作用于皮肤小 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细胞浸润有关。
4.疼痛 与组织充血和水肿有关。
鼠疫患者的护理
流行病学特点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疫情持 续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 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持续近 300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2500万 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 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野鼠和其它野生啮齿动物,如鼠属、 旱獭属、砂土鼠属和回鼠属。 受染家鼠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 肺鼠疫病人是肺鼠疫的传染源。
旱獭
4
鼠
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是蚤类。 蚤叮咬其它鼠或人引起传播。 蚤粪带有鼠疫杆菌,经皮肤伤口或搔痒 而传播。 肺鼠疫患者经飞沫或痰液传播。 少数可因直接接触病人的痰、脓液或病 鼠的皮、肉、血等经皮肤伤口侵入。
临床上相继有腺鼠疫、败血症及肺鼠疫表现。
10
临床表现
3.败血症鼠疫 多继发于原发性肺鼠疫,也可继发于腺鼠疫。 最初为肺鼠疫或腺鼠疫表现; 继而病情加重,常有高热、寒战、谵妄或昏迷,呼吸急促, 脉搏细速,常发展为感染性休克。伴有DIC者皮肤广泛瘀 点、瘀斑及皮肤坏死,粘膜亦有出血点,并出现鼻衄、呕 血、便血、血尿等严重出血现象。 患者可于24小时内死亡。
End
严重毒血症状。
15
二、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资料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甚至 呈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可有 DIC实验证据。 2.病原菌检查 取痰、血、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 等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查见革兰阴性短粗杆菌, 两端染色较浓。亦可作细菌培养。 3.血清学试验 常用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被 动血凝试验等,以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抗体。
23
五、护理措施
9.预防和健康教育 避免去鼠类滋生地。 如去鼠疫流行地区,采取对啮齿类动物和跳蚤的防 护措施;避免接触有病或死去的动物。在森林或野 外有许多啮齿类动物生活地方,要仔细照看儿童和 宠物; 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 严密隔离患者,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 自然疫源地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灭鼠, 旱獭在某些地区也应大力捕杀。
24
六、护理评价
1.体温是否已逐渐下降或已恢复正常。
2.皮肤瘀点、瘀斑的变化情况,有无增减或 已消失;皮肤有无破损或感染。 3.皮肤色泽、温度有无恢复正常,血压是否 已稳定在正常水平,尿量有无增加。
25
小结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起的啮齿动物自然疫源性 疾病,野鼠和其它野生啮齿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受染 家鼠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肺鼠疫病人是肺鼠 疫的传染源。临床上以高热、寒战、出血倾向和休 克等为特征,分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 病死率很高。主要采取支持、对症和抗菌治疗。护 理问题主要是体温过高、组织灌注无效、恐惧、疼 痛、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等。护理措施应以降低体温, 加强皮肤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是否 有潜在并发症,正确指导预防及进行有效的健康教 育为重点。 26
12
局部治疗
病原治疗
二、护理评估
1
2
3
流行病学 资料
身体状况
辅助检查 资料
13
三、护理评估
流行病学资料
询问是否来自疫区或居住于疫区,在 10日内是否曾与鼠疫病人或患病动物接触, 或在疫区内是否曾捕猎旱獭或剥制其皮毛。
14
二、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急性局部淋巴结炎及中毒表现;
急性支气管肺炎及痰中带血;
6
临床表现
腺鼠疫
肺鼠疫 败血症鼠疫
临床表现
7
临床表现
1.腺鼠疫 最多见。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急性局部淋巴结炎。患者肢 体活动受限而呈强迫体位。 毒血症状严重,有寒战、高热、头痛与全身疼 痛、烦躁不安、步态蹒跚、颜面潮红、结膜充 血、呼吸、脉搏加快甚至休克等表现。 4~5日后淋巴结溃破,病情缓解,少数可发展 成败血症。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 19世纪末(1894年),流行持续到 20世纪中叶,暴发于中国广州、香港,波 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 的沿海城市及其附近内陆居民区,死亡约 1200多万人。
学习内容
护理评价 疾病概述
护理措施
鼠疫
护理评估
护理目标
护理诊断
一、疾病概述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起的啮齿动物自 然疫源性疾病,可经染菌的鼠蚤传染给人, 引起人间鼠疫。临床上以高热、寒战、 出血倾向和休克等为特征,分腺鼠疫、 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病死率很高。
蚤
流行病学特点
鼠蚤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 鼠—蚤—人 是主要传播方式 患者的痰、脓液。 病兽、家畜的皮、血、肉、唾液等可经 破损皮肤或黏膜使正常者受染。 人—飞沫—人,经呼吸道传播肺鼠疫常 引 起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流行病学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自然疫源地野鼠长期持续存在鼠疫→家鼠鼠疫→人 间鼠疫。 流行常有一定季节性,人间腺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 与鼠类繁殖活动和鼠蚤繁殖季节相当。 鼠疫初发病例常为狩猎者和接触被污染兽类皮毛者。
可存活1月,在尸体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2
发病机制
鼠疫杆菌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局部皮肤大多无炎性反 应,偶可形成脓疱。 细菌由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出血性坏死性 淋巴结炎,内含大量鼠疫杆菌,毗连的淋巴结常互相融合, 淋巴结周围组织显著水肿并出血。毒素吸收入血产生全身 毒血症状,细菌侵入血循环发生败血症。 鼠疫杆菌由呼吸道粘膜侵入引起出血性支气管肺炎、支气 管与肺泡内充满稀薄的血性渗出物,内含大量鼠疫杆菌, 肺门淋巴结也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常伴急性纤维出血性 胸膜炎;肺鼠疫容易发生败血症。 鼠疫败血症的基本病变为全身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 血性坏死性炎性改变,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常发生 3 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