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定语就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就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与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她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她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就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就是“利”、“强”、“高”、“远”,四个“之”就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就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就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就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就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与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
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就是“少年”,后置定语就是“好事”,“者”就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
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她)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要注意:一就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就是要把定语后置与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
⑦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⑧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
⑨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
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