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起源与进化
原始细胞应该包括三大基本要素: (1)有一个生物大分子的自我复制系统 (2)形成了简单的遗传密码体系,能将自身蛋白质的合成纳入核 酸自我复制体系之中。 (3)出现了原始膜,形成了分隔,使生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 环境分隔开来。
二、细胞的进化
1. 原核细胞
一般认为原始的原核细胞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实体。根 据生物化石研究推断,原核细胞很可能起源于35亿年前的几 亿年中。 当时(太古宙)的地球环境:原始大气是还原性,缺乏游离 的氧。太古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 ★厌氧性的光合自养 ★化能自养
3. 真 核 细 胞 的 祖 先 可 能 是 古 细 菌
真细菌 DNA结构
很少含有重复序列, 内含子和可转移成分 55种蛋白质 甲酰甲硫氨酰tRNA
古细菌
含有重复序列,内 含子和可转移成分 60种以上蛋白质 甲硫氨酰tRNA
真核生物
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内含子和可转移成分 70-84种蛋白质 甲硫氨酰tRNA
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的生物学过程, 是属于由变异、遗传、选择等因素 驱动的所谓“达尔文式进化”
生物进化 化学演化 46亿 38 37 35 30 20 10 现在
受化学规律支配的化学过程
细胞是一切生命最 基本的结构形式 (1)一切生物行为如代谢、增殖都要以细胞为基础。
原始细胞
(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只有这 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学说。
★经典学说(渐进说)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原始的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的祖先自 行产生的。
◆首先是与能量代谢或光合作用有关的那部分细胞膜发生 内褶和间隔化,形成比较复杂的膜系统,然后再发展 成外围双层膜的密闭体系,并脱离细胞膜独立存在。 ◆在形成密闭体系的过程中,还把一份基因组包含在体系 里面。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体系就进化为线粒体,其内的基因组 就简化为线粒体基因组;
1971年,艾根(Eigen)提出了生命由非生命形式到生命 形式的一种可能的过渡形式,即超循环组织(hypercyclic organization)。在化学演化与生物学演化间存在一个分子自 我组织阶段,通过生物大分子的自我组织,建立起超循环组 织并过渡到原始的有细胞结构的生命。
生物进化 化学演化 46亿 38 37 35 30 20 10 现在
依靠遗传、变异和选择而实现最优化。
超循环理论的意义: 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形成和进化提供了一种模型。对 于具有大量信息并能遗传复制和变异进化的生物分子, 其结构必然是十分复杂的。超循环结构便是携带信息并 进行处理的一种基本形式。
2. 阶梯式过渡模式
奥地利,休斯特(Schuster)1984年在超循环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一个包括6个阶梯式步骤的、由原始的化学结构过渡到原始细胞 的学说。
丝状蓝绿藻微化石
原始光合微生物最主要的是蓝菌类。在元古代长达10亿多年的时期
里,蓝菌一直是生物圈中的优势类群,元古代又称“蓝菌时代”。
繁盛的“蓝菌时代” 产生了大量的氧 形成臭氧层
还原性大气 → 氧化
性大气
有氧呼吸的产生
◆阻止紫外线对地球生命的破坏。 ◆使生命“登陆”成为可能。 ◆对地球起到保温的作用
核糖体
起始tRNA
5S rRNA结构
细胞壁成分
蛋白合成抑制剂
有4个螺旋区
肽聚糖层 氯霉素,链霉素
有5个螺旋区
蛋白质 环己亚胺,放线菌酮
有5个螺旋区
纤维素,果胶 环己亚胺,放线菌酮
RNA聚合酶
核膜 细胞器 DNA
较为简单,抑制剂为 利福平
无 无 环状
多亚基组成,抑制 剂为鹅膏蕈碱
无 无 环状
多亚基组成,抑制剂 为鹅膏蕈碱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体系就进化为叶绿体,其内的基因组 就简化为叶绿体基因组。
◆线粒体在进化早期就产生了,因此存在于绝大部分真核 生物的细胞中;叶绿体较迟才起源,只存于藻类和高 等植物细胞。
★内共生学说
一种较大的细胞把另一种较小 的细胞“吞吃”到细胞里面,但并 不把小细胞消化掉,而是与其建立
起一种互惠的共生关系(如大细胞
内膜系统 无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 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无细胞骨架 细胞质 无中心粒 核糖体
细 胞 膜
细胞壁
鞭毛由鞭毛蛋白组成
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位于质膜上 肽聚糖和壁酸组成
主要由微管组成
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位于线粒体内 膜上 纤维素和果胶
性系统
基因只能由供体至受体单向传递
减数分裂形成含等位基因的配子核融合
有 有 与蛋白形成染色体
4. 真核细胞起源的途径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 大小 细胞核 大多数很小(1-10μm) 无膜包围
真核细胞 大多数较大(10-100μm) 有双层膜包围
1.环状裸露DNA或者结合少量蛋 线状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 白质 遗传 2.细胞质中有质粒DNA 线粒体、叶绿体中有环状裸露DNA
利用小细胞的某种功能,从中得益, 小细胞则利用大细胞提供的环境与 食物,得以更好地生存)。 Lynn Margulis(1938 -) 对内共生学说的发展作 出了很大的贡献
◆共生体类型 a. 细菌内共生体 鞭毛虫:
白蚁肠道内共生鞭毛虫中含有多种细菌内共生体。其中在似筐披发虫的细 胞核中发现有核球菌,在一种大滴虫中观察到1.5-2.5微米的杆菌。 某些动基体目鞭毛虫(如翁氏短膜虫、短膜虫、锥体虫等)的细菌内共生体 的细胞壁会减少或不存在。
③ 核膜不是直接起源于细胞膜,而是起源于由细胞膜形成的原始 内质网
贾第虫不完整
的核被膜的发现,
支持了关于核被膜 起源于真核细胞的 原核祖先体内已经 具有的原始性内质 网的假说。
补充材料:贾第虫的研究
近年来,在贾第虫细胞核的起源问题上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不完整的核被膜的发现,支持了关于核被膜起源于真核细胞的原核祖先体 内已经具有的原始性内质网的假说。
㈠ 对于核膜的起源,目前有几种观点:
①核膜是由细胞膜内褶把原始的类核包围而起源产生的, 内外两层的核膜都是源于原始原核细胞的细胞膜。
◆原核细胞中存在着细胞膜内褶或内陷现象。另外,类核也往往直 接或间接地附着在细胞膜上。 可取之处:能解释为什么核膜是双层膜。 不足之处:不能很好说明核孔是如何形成的,另外也不能解释核膜 的内外膜在形态结构上和化学组成及性质上的差异。
②核膜的内膜与外膜有不同的起源,内膜源于细胞膜,而外膜则 源于内质网膜 ◆原核细胞的类核被内褶的双层细胞膜包围,继而外膜被单层的 内质网取代。 可取之处:能解释核膜的内外膜之间的差异。 例如,核膜的外膜在结构和组成上确实是与内质网膜相似,而 且外膜往往和内质网直接相连,还像内质网那样附有核糖体。 不足之处: Ⅰ. 但同样存在着核孔如何形成、如何解决刚形成的原始核与细 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的问题。 Ⅱ. 内质网膜如何取代刚形成的核膜的外膜?
◆贾第虫核内核骨架的发现,意味着真核细胞的原核祖先很可能已经具有核 骨架的前身结构。
◆贾第虫的核内虽然已有rDNA,但却没有核仁,这一发现为今后解决核仁 的起源问题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贾第虫的核糖体构造是介于原核生物与典型真核生物之间的类型。
㈡ 细胞器的起源: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问题。
主要有两种学说:经典学说(渐进说),内共生
真细菌 古细菌
包括我们所知的绝大部分原核生物,如所有的细菌和蓝藻、放线 菌、螺旋体、衣原体及支原体等。 一些生长在地球上特殊环境中的细菌。最早发现的古细菌是产甲 烷细菌类,后来又陆续发现较多的其它古细菌,如极嗜盐菌、热 原质体、硫氧化菌等,现在已将其分类为目、科、属、种。
真细菌
紫细菌 蓝细菌 黄细菌 Thermotogales G+细菌 绿色非 硫细菌
★异养
★ 厌氧性光合自养原核生物对地球环境的改变产生巨大的 作用,对以后生物的进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 通过光合作用,不但将太阳的辐射能(光能)转化为丰富的化学能。
⊙ 同时也放出了分子氧,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有许多与现在的蓝细菌相似, 称为蓝菌。
20世纪70-80年代,澳大利亚 西部地区发现距今35亿年的叠 层石,其中含有丝状蓝绿藻微 化石。
生命进化的一大飞跃
★极大地提高了生物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效率
★使生命活动更加旺盛,繁殖的速度加剧,进化 提速 ★给生命世界带来了第一次大繁荣:出现了多细 胞生物,动物,植物
原核生物出现约18亿年后才出现真核生物,在整个生命
史的前3/4的时间里,原核生物是地球生物圈主要的成员。
2. 原核生物的分类
近年来,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大量研究工作说明, 原核生物在极早的时侯就已经分化为两大类。
第三章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一、原始细胞的起源
进化历史进程不可能重演,而且因为原始细胞太脆 弱,不易留下坚硬的化石。因此对于原始细胞的起源, 目前只能根据一些模拟实验,再加以理论的概括,提出 一些假说。
1. 超循环组织模式
学说的思想来源: ①原子、分子和分子系统都有自我组织能力
原子自我组织构成分子
分子自我组织形成晶体
淡水变形虫:
池沼多核变形虫细胞质中无高尔基体和伸缩泡,而且是至今未发现有线粒体 的唯一一种自由生活的变形虫。这一变形虫的营养细胞或包囊阶段始终含有三 类细菌共生体-----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和较粗大的杆菌。大变形虫细胞质 中有螺旋菌和杆菌内共生体。
纤毛虫 含有细菌内共生体的纤毛虫大部分是厌氧菌,如瘤胃纤毛虫、 海洋无氧沉积层中的纤毛虫、污水沉积层纤毛虫等。已有报告指 出,白蚁和瘤胃纤毛虫中的内共生细菌能产生纤维素酶,消化纤 维素,为宿主提供发酵基质。 b. 藻类内共生体 藻类内共生体主要存在于纤毛虫、放射虫和有孔虫类原 生动物中,另外对某些壳变形虫(如沙壳虫属)也有报道。 纤毛虫 在多种纤毛虫细胞质中有共生藻类,如茂爽口虫、三刺榴弹 虫等的细胞质中含有共生的小球藻;在海洋纤毛虫似游仆虫细 胞质内含有黄藻;在红中縊虫中有隐藻虫类内共生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