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课件图片
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背的最准确、 最流畅、最富有感情!
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兰辞》选自
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 史上(《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 “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 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 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 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 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 却卸巾帼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排比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
•对偶: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 (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 表达相似、相反和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排比: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 子和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 •互文: 《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将军十年归。” 按字面意思解释是:“将军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 从军十年归来。”这就使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经历了千百次残酷 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都是“壮士” 那?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 相互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为了追求诗 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就 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上下文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另外,文章还采用了设问,比喻等修辞方法
韩国女足7支球队
的7个教练中有5个 教练威胁着要联合 抵制全国赛,如果 首尔队的前锋朴恩 善(Park EunSeon)不进行性别 测试的话。这位26 岁的球员在22场比 赛中打进19个球, 被评为本赛季最佳 前锋。
朴恩善身高180,体
重74千克,在长相和 声音等方面“酷似” 男性,而且非常勇猛, 可能在男子足球比赛 中都能占得一席。但 是根据首尔队官方发 言,朴恩善的男人体 格特征不足以成为强 迫她再次进行性别测 试从而羞辱她的理由, 他们声称此次事件只 是“阴谋论”。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 B 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是中国南
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 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一说花木兰(412-502)是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 商丘市虞城县)人。时值太武皇帝时期(424—— 452年)。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 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 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里中弟弟年龄尚 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 十二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 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 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 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 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 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 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 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东市买骏马,西 市买鞍鞯,南市买辔 头,北市买长鞭。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 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 山头,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燕山胡骑鸣 啾啾。
鞯: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驾驽牲口用 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溅溅:水流 声。 黑山:和下文的燕山都是当时北方 的山名。 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 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马叫的 声音。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 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 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 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 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①A; ②C; ③B; ④A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 A 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 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 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 了,壮士归来了。
边听课文边思考:
1.感受形象。 2.品味语言。 3.积累背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 户织。不闻机杼声,唯 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 所忆。女亦无所思,女 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 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 征。
唧唧:虫叫声。一说一声叹息声。 当户织:对着 门织布。 机杼:织布机。杼: 织布梭子 闻:只。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忆:思念 军帖:军中的文 告。 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的征兵。 可汗:古 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的君主称号。 军书十二卷: 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 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 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爷:同下文的“阿爷” 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为此(指替父出征) 市:买。鞍马:泛指马 和马具。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 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 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 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 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 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B (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 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功很多次。 策勋:记功。 转:次的意思。 赏赐百千强: 赏赐很多很多的财务。 强:有余。 问所欲: 问(木兰)要求什么。不用:不愿作。尚书 郎: 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当时管理国家政 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 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 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 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 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 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 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 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 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 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 是雄雌?
万里赴戎机,关 山渡若飞。 朔气传 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 子坐明堂。策勋十二 转,赏赐百千强。可 汗问所欲,木兰不用 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万里赴戎机 :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 军机军事。 关山度若飞: 象飞一样地跨 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的意思。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颂着 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 古时军中 手也打更用的器具。 铁衣:铠甲,古代军 人穿的护身服装。
A
你知道吗?
木兰歌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其作者
是唐朝诗人韦元甫。 韦元甫 [唐](公元?年至771年)字、里、生年均不 详,卒于唐代宗大历六年。少修谨,敏于学 行。初任白马尉。探访使韦陟深器之,奏充 支使。累迁苏州刺史,浙江西道团练观察等 使。大历初,(公元七六六年)徵拜尚书右 丞。出为淮南节度使,凡三年,以疾卒于位。 今存之木兰歌,相传为元甫得自民间。他曾 拟作一首,亦见乐府诗集及全唐诗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
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注意: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 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 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
的床上。 (注意: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 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 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 阁的床上去坐着。)
代父从军
准备出征
征战归来
亲人团聚
探究学习:
1. 诗中的木兰是一个怎样 的人物形象?从课文哪些 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2.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请找出来,有感情的品读。
木兰诗
(一) (二)
4、艰苦征战 十年凯旋
(三)
苍凉 5、辞官还乡 从容 6、合家欢聚 欢乐 (详)
1、停机叹息 沉吟 2、代父从军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
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注意: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 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互文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