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出了问题,也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出了问题,而是工作方法不到位、沟通疏通不及时,利益照顾不周全,总的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存在隔阂,感情逐渐疏远。

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上、社会交往上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二是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

当前,大量的党群干群矛盾集中在基层,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许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

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的不作为行为,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三是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

造成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未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转变党领导群众的方式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

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方法和考评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这都影响了干群关系。

四是群众诉求渠道不够畅。

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

这些不正常现象,反映了我们的诉求渠道不够畅通。

五是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

虽然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为矛盾另一方的群众,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

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命题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问题。

不言而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党极大地发挥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动员群众的政治优势,从而凝聚起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而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特点,影响到我党政治优势的发挥。

因此,科学分析这些情况和特点,探索当前和今后我们党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我们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对挑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表现与特点同过去相比,当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存在的矛盾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党群干群间利益关系突显利益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种种关系。

历史上,党群干群间的关系与经济体制有着密切联系,在计划经济时期。

党群干群间的利益以“大锅饭”为基本特征,利益关系表现得比较间接,而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感情关系成为构成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成分。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为价值取向的利益观念在人们头脑中逐步树立,利益关系在党群干群之间的多重关系中日益突显和强化。

(二)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群众对比参照系发生改变,使矛盾的形式日益复杂、敏感改革开放前,广大群众对于利益的关注,更习惯于以新旧社会的历史时段为参照系,做纵向比较,广大群众沉浸在新中国带来的幸福生活之中,容易产生满足感,干群间的矛盾显得单纯、和缓。

而新的环境下,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利益的关注更多地采取横向比较,收入的高低、致富的先后、生活水平的贫富等差异往往是对比的主要参照;而国与国的现代化程度,也是人们观察事物的着眼点。

因此,尽管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但对比的参照系一变,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

(三)党群、干群间感情纽带弱化,使二者关系面临考验由于利益关系的淡化,以往历史时期党群、干群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多,生产生活的联系显得较为密切。

新的历史环境下,基层党群、干群的感情纽带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逐步脆弱,由于领导和管理内容、方式没能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以致发生一些失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四)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党群干群间矛盾易于由个体向群体转化过去的干群矛盾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出门”、“不跨地”,纠纷、矛盾等往往在企业、单位、部门或者队里、村里、乡里就能解决掉;二是“不成群”,矛盾的形式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

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干群矛盾对抗性增强,矛盾关系复杂,社会影响面大。

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一项研究指出:“当前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

群体性事件所涉及到的已不再仅仅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群体利益。

”“不少人认为‘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

”①二、当前党群干群矛盾构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一)党员干部和相关部门对密切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不适应执政的角色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些人产生“改革功臣”的优势心理而大摆“官架”,羞于与百姓为伍,导致思想偏离党的宗旨,疏远群众,从而增加了相互矛盾的敏感性。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干革命靠群众,搞建设靠能人”,热衷于找能人,傍大款;一些人走入“唯市场、唯法律”误区,一切以“市场经济”做标尺,强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遇事坚持严格按市场原则处理,不需要再做群众工作,或以“依法行政”代替群众工作,认为既然依法行政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坚持依法行政,也就是做好了群众工作。

(二)作风建设不到位,干群和谐关系难以有效建立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着直接影响。

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以“官老爷”自居,做决策惯于下命令发指示,难于认真“下问”,倾听群众的呼声;有的党员干部弄虚作假,大搞“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党员干部遇事放弃原则,保黑护假,鱼肉百姓,失去群众的信任。

不正之风的蔓延和腐败现象的久治不愈,极大地损害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应有形象,增加了党群干群矛盾的敏感度。

(三)体制和制度机制建设有弊端,给调整党群干群关系化解矛盾造成障碍群众工作领导机构交叉重叠,职责边界模糊,缺少权威性和责任感;民主制度不健全,致使“官、民”间信息、意见表达和传输不充分不顺畅,形成不必要的矛盾和思想情绪;群众工作队伍建设偏弱,无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基层岗位上专职的、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数量极少,且缺乏化解党群干群矛盾的热情和方法艺术,素质有待提高;群众工作载体陈旧,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借助传统载体开展工作,对于迅速城市化、信息化和“四个多样化”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相适应的工作载体更新慢。

(四)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造成利益关系上的裂痕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接轨迟缓的乡村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经营困难,税收增长缓慢,而机构人员严重超编,经费支出偏大,基层组织财务困难,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相当困难;粮食等农产品“边际收益递减”,农民增产难以增收,种田不赚钱,少数农民甚至处于贫困状态,城镇国有、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少居民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收入的反差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五)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党群、干群间思想交流阻滞,隔阂加大无论是城市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还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对群众思想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教育活动少,缺乏统一的、贴近群众实际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也在片面强调抓“经济指标”的过程中被不断弱化。

一些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群众观念淡薄,开展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很差,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乐,缺乏基本的了解,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疏远和隔阂。

三、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思考(一)加强全党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教育,提高解决矛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站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清醒认识执政环境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矛盾的特点,总结研究当前群众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和方略。

在干部培训时,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己,引导教育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修复被腐败蜕变分子玷污的党员干部形象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抓好各级干部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引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改造世界观,提高整体素质。

要教育引导干部经常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做到“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

要把抓干部作风转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调动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对策,通过实施两个条例,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廉政、勤政、良政”,消除不良作风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的隔膜。

(三)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造灵活、放开、敏锐、高效的群众工作环境要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干群联系沟通体系和机制,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载体,做到职责明确、指挥有效,反馈灵敏。

要通过查询、分析、反馈等环节,对群众的愿望需求,矛盾焦点,做系统、准确、及时分析和预测,为领导部门提供前瞻性预警信息。

要完善对群众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评估。

要以“严格、实际、可操作”为标准,构建并完善集检查、监督、预防和处罚于一体的配套成龙的群众工作制度。

通过法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实现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障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群、干群间关系的和谐。

(四)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做大、切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物质基础。

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