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缩短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的有效方法

探讨缩短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的有效方法

探讨缩短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的有效方法
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的长短是反映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医院各科室之间协调机制和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反应【1】;为了提高对创伤重点病种救治水平,我院通过质量改进工具PDCA(PLAN:对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计划;DO: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改进计划;CHECKA:监测改进计划和执行情况,分析、总结改进效果,找出问题。

ACTION:对计划中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循环的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缩短了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为进一步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根据三级医院评审标准规定,创伤重点病种是:①重度颅脑外伤,②多发伤,
③开放性骨关节损伤,④胸、腹腔出血,⑥严重骨盆骨折。

收集从2015年7月至2016年6
月间创伤重点病种在我院急诊停留时间资料,不包括濒临死亡和院前死亡,见表1。

2、方法利用PDCA循环的方法,对影响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持
续改进,以时间为续,分析每三月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室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效果,完善改进措施。

步骤
1、收集2015年7、8、9月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分析影响停留时间长的因素,见
图1(鱼骨图):
2、通过对影响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①创伤重点病种不能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主要是对创伤病人的严重程度评估不足,标准掌握
不统一,仅凭个人经验,识别能力弱,没有将其纳入创伤重点病种。

其次是医生护士担心开通绿色通道会产生欠费),导致部分病人挂号------反复缴费浪费大量时间。

(3个月监测平均时间8分钟,窗口患者多时排队最长达15分钟。


②急诊信息系统不完善,患者所有就诊信息不能互联互通,中间环节过多,等待时间长。

③创伤重点病种抢救流程不够明确,各科室协调不够,甚至相互推诿。

④检查、检验绿色通道不畅,出报告时间长。

⑤预检分诊准确率低,病情轻者未及时分流,急诊有限资源被大量占用,危重患者不能集中
更多的力量救治。

⑥医护人员因素:思想上欠重视,责任心不强,各种培训不到位,知识面窄,技术水平低、
健康教育不到位、年轻医务人员值班、应急演练不到位、操作技术不过关、遇事慌乱、事务繁忙、经验不足,检查化验补查。

⑦病人: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低、不遵从医嘱、就诊晚、病情严重。

⑧其他:危重病人增加、抢救室环境嘈杂、抢救空间小。

3、判定存在问题的优先次序的依据:①对停留时间影响大小(大---小);②现有条件能否
解决(易---难);③干预后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小---大);④干预措施消耗成本(小---大);⑤指标敏感性(高---低)。

根据以上标准在上述8个因素中选定前4个因素作为改进的优先问题。

4、制定对策------针对上述4个主要影响因素
①改进并实现信息化的预检电子系统,根据生命体征及相关症状体征,利用电子分诊表单
的辅助,结合个人经验,能比较标准化的、客观的识别创伤重点病种。

Ⅰ、Ⅱ级创伤重点病种预检分诊后直接、快速送入抢救室,开通绿色通道,护士可以在抢救室刷卡挂号,信息在挂号处后补,方便医生可以在电脑上立即开医嘱,先看病,后付费,节省反复缴费等待时间。

②急诊实行信息化,绿色通道改纸质记帐单为电脑开各项检查单和用药医嘱后自动记账,
经信息系统能够互通确认,实现信息化办公,节省中间环节。

③在医务处组织领导下,组织相关科室制定适合本院创伤重点病种救治流程,分工明确,
减少推诿,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加强科室间的协调合作。

④加强绿色通道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首诊护责制度、急诊检查、检验及报告制度的
学习和执行,通过不定期检查和督促来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5、从2015年10月1日根据上述要求和流程对进入抢救室创伤重点病种实行时间控制,每
3个月进行一次分析、总结改进效果。

分析
创伤重点病种是指人体重要组织或器官受损,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影响较大,病理生理严重紊乱【2】,救治时间对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ondon等提出伤后救治“黄金1小时”的概念,反映伤后1小时内正确、有效的救治对患者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三甲医院评审将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小于60分钟作为评审急诊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缩短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是质量控制的重点工作之一。

急诊绿色通道及时开通对危重病的救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救治的成功率,而且有利于创伤救治的时间控制。

创伤重点病种患者进入我院急诊时,必须能过快速识别,并从制度上确保必需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这样,能有效减少①排队-缴费-挂号、②排队-缴费-检查、③排队-缴费-拿药等各种中间环节;同时能有效执行先看病,后付费的政策。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人们就医习俗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造成大医院急诊非常拥塞,因而信息化的预检分诊的实施对急诊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制定和实施规范化的急诊预检分诊体系能够使急诊有限的资源优先救治危重患者。

结合我院具体情况,急诊实行四级分诊和红黄绿三个分区,通过电子分诊表单的辅助,结合分诊护士的经验,能够快速、有效的将患者分级分区救治,使危重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救治资
源,提高救治的效率。

创建并完善急诊信息系统,能够使患者信息共享,减少诊疗中各种环节,包括重复评估、用药和检查及结果的查阅等,从图2可见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的时间有了显著的缩短。

建立创伤重点病种的救治流程,是提高救治水平、质量和节省救治时间的有效手段【3】,流程的制定要适合各家医院的具体情况,才能行之有效地执行。

我院经过了多科反复讨论制定了各种创伤重点病种的救治流程,经过有关科室的反复学习-执行-修改,提高了诊疗各环节执行能力,救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缩短了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

加强各种制度和流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制定对策,提高执行力,同样是缩短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的重要方法。

PDCA循环是质量改进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影响创伤重点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的主要因素后,制定对策,经一年时间的持续改进,多次循环,使严重创伤在急诊平均停留时间由101分钟缩短至58分钟,说时我们制定的措施和使用的方法是有效的。

结论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信息化的预检分诊体系,即时开通绿色通道;创建完善的急诊信息系统,减少中间环节;制定创伤重点病种救治流程;加强制度和流程的执行力等是缩短创伤重点病种在急诊停留时间的有效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