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汉时期法律制度
第三章
秦汉:开始整合时期的法律制度
秦朝
任法家思想而治 秦二世亡,法亦亡? “法治”的体现?
如何评价秦朝法制?
【案例】《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答问》载:士伍甲盗一羊, 羊领有索,索值一钱,问何论?甲意所盗羊也,而索系羊,甲 即牵羊去,议不为过羊。
【资料】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何也?当完城旦。或 斗,啮断人鼻、若耳、若指、若唇,论各何也?议皆当耐。士 伍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
法经
商鞅相秦 改法为律
秦律
杂律
单行令
(二)秦汉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
秦朝法律形 式 律 制、诏 式 性质 刑事法典 汉朝法律形 式 律 性质 刑事法典 皇帝发布的诏令 关于特别犯罪的刑事处罚的单 行性法规
皇帝针对某事发布的规范性质 令 的命令 国家机构的办事程序、原则及 科 公文程式的法律文件 司法部门整理的判例 法律解释 数额标准
制度的重建? 权利而非义务 限定相隐的亲属范围 限定相隐行为的范围
2、秦律中的主要罪名
类别 具体罪名 案例或事例
危害皇权罪
谋反罪
诅咒诽谤罪 以古非今罪 妄言罪
嫪毒“车裂示众,灭其宗”
前210年陨石刻字案 “有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项羽
非所宜言罪
侵犯人身安全 罪 侵犯财产罪 官员职务犯罪 妨害社会管理 秩序罪 妨害婚姻家庭 罪 杀人罪 斗殴伤害罪 窃盗罪
刘邦 “沛丰邑中阳里人,
姓刘氏,字季。…隆准 而龙颜,美须髯,左股 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 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 产作业。及壮,试为吏, 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 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姓名 张良 张苍 叔孙通 萧何 曹参、任敖 陈平、陆贾、夏侯 婴 樊哙 周勃 灌婴 娄敬
身份或职业 韩国国相之子 秦御史 秦待治博士 沛县主吏掾 狱吏 普通百姓 屠夫 丧事吹箫 小贩 挽车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法律答问》 《封诊式》 《为吏之道》 《语书》 《日书》甲 《日书》乙
官方对法律的解释说明。 关于审判原则、诉讼程序和案例等法律文书。 各级官吏遵守的一些行政规则和要求。 地方长官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 类似后世农历、卜筮的书籍。
2、汉朝时期的立法活动:
探讨:传统“亲亲相隐”与西方亲属拒证权关系?
赞成观点:在传统司法行为中,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道 德立场的认同,而且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上的认同。容 隐制度的实行既完成了一种法律规范所不能完成的内在化 的要求,又能对社会的良好秩序的建立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反对观点:儒家赞许的“亲亲相隐”观念会必然导致为了 偏袒自家亲属的不应得私利、不惜损害他人正当权益的 “损人利亲”后果。
香港地区《诉讼证据条例》第6条:“本条例的规定,并不 使丈夫有资格或可予强迫在任何刑事法律程序中为妻子提 供证据或提供证据指证妻子,亦不使妻子有资格或可予强 迫在任何刑事法律程序中为丈夫提供证据指证丈夫。“ 澳门地区《刑事诉讼法典》第121条:“下列之人有权拒绝 以证人身份作证:嫌犯之直系血亲、卑亲属、兄弟姐妹、 二亲等内的姻亲,收养人、嫌犯所收养之人及嫌犯之配偶, 以及与嫌犯在类似配偶的状况下共同生活的人,就婚姻或 同居存续期间发生的事实。”
叔孙通
武帝及西汉 中后期 张汤 赵禹
《傍章》18
《越宫律》27 《朝律》6
朝觐、参拜、祭祀及仪仗等 事宜之礼仪规章
宫廷警卫事务之法律 王侯大臣觐见朝贺奏事制度 之法律
《左官律》、《附益法》、《见知故纵法》、单行性法规 《沈命法》 东汉时期 光武帝 废除王莽之苛法; 多次颁布释奴令和减刑令
正律:萧何《九章律》 叔孙通《傍章》 单行律 张汤《越宫律》 赵禹《朝律》 《尉律》 《田律》 《上计律》 《酎金律》 《左官律》 《挟书律》
(1)汉律“六十篇” 汉武帝时期修律,法律日渐繁苛。《汉书· 刑法志》记载:当时共有律令 359章。大辟409条,1892事,死罪决事比13472,以至“文书盈 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2)张家山汉墓竹简中的汉律
汉朝立法活动
时间 西汉初期 立法者 刘邦 萧何 内容 性质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 临时性法令 悉除去秦法。” 九章律:《法经》六篇+户、兴、厩 汉初基本法典
“王道本乎人情”、“法者,缘人情而制,非设罪以陷人 也。” 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反对基于出卖、背叛的证词:“这种悬 赏,倡导了家庭、亲戚和朋友之间的背叛,让他们相互之间指 证,这是违背伦理道德的。” 法不强人所难,应照顾到人性的一般弱点,否则,法律的尊严 将无法形成。
大义灭亲还是亲亲相隐?
“言反者下吏”
唐律《名例律》“同居相为隐”总原则:“诸同居,若大功以 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 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 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 律。” 元朝规定:“诸子证其父,奴证其主,及妻妾弟侄不能容隐, 凡干名犯义,为风化之玷者,并禁止之。” 《明律·名例律》“亲属相为容隐”条,清承明律。同居亲属 有罪,得相为容隐 。妻之父母与女婿相隐不论,无服亲相隐, 罪减一等。
问题: 从制度层面上说,“亲属相隐”制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 阶段? 从思想层面上说,“亲亲相隐”体现了什么样的立法观念?
1935年《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将相隐的范围扩大至五等 亲以内的血亲,三等亲以内的姻亲。1945年的《中华民国 刑事诉讼法》第167条规定了亲属的证言特免权。第169 条规定了职业关系特免权。 我国刑法第307条规定“妨害作证罪”及“帮助毁灭、伪 造证据罪”,第310条规定“窝藏、包庇罪”:基本上将 亲属在一定范围内的容隐行为排除在合法范围之外。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都有作证的义务”。
(2)汉朝礼法结合原则:
上请:贵族官僚犯罪,奏请皇帝裁断,根据情况减免刑罚 的制度。 亲亲得相首匿: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 发和作证。 子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勿坐; 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上请。
法律史专题之亲亲相隐制度 大义灭亲还是亲亲相隐? 古代亲亲相隐与西方亲属拒证权
秦责任年龄
(问)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当(何) 论? (答)当完城旦。
(问)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 论不当? (答)不当论及赏(偿)稼。 (问)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答) 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 《仓律》:“隶臣、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隶妾、舂高不盈六尺二寸, 皆为小。”
【资料】
布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 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
问题:秦朝法制哪些方面体现出法家思想的影响?
汉朝
无为而治 汉承秦制与汉儒汉法 独尊儒术
霸王道杂之
汉朝
【资料】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 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悦。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 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 作律九章。 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 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 用稀。 (《汉书· 刑法志》)
廷行事 法律答问 程
比(决事比) 引据断罪的判例 法律章句 故事 以儒家注释经典的方式注释法 律 前人留下的关于特定政事的先 例或惯例,后人认可为法 则者 儒家纲常伦理
课
考核标准
经义
三、秦汉时期的主要法 律制度
(一)刑事法制 1、定罪量刑原则
(1)刑事责任能力
秦:身高 汉:矜老恤幼妇原则 除特殊犯罪和诬告及杀伤罪外,一般可以免刑——八岁以下, 八十以上。 具体刑罚给予宽宥——七岁以下或七十以上,完刑代替肉刑; 未满七岁杀人上请。 监禁期间免戴刑具的优待——“颂系”。
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典”180条: “证人有以下 情形之一者,得拒绝证言:现为或曾为被或自诉人 之配偶、五亲等内之血亲,三亲等内之姻亲或家长、 家属者;与被告或自诉人有婚约者;现为或曾为被 告或自诉人中一人或数人有前项关系而就仅关于他 共同被告或他共同自诉人之事项为证人者,不得拒 绝证言。
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47条:“任何人都可以拒绝提供有可能使下列 的人受到刑事追诉或者受到有罪判决的证言:一、自己的配偶、三 代以内的血亲或者两代以内的姻亲,或者曾与自己有此等亲属关系 的人;二、自己的监护人、监护监督人或保佑人;三、由自己作为 监护人、监护监督人或保佐人的人。” 德国民事诉讼法第383条:“凡证人遇到以下婚姻关系或亲属关系 的,有权拒绝作证:其一,系当事人一方的未婚配偶;其二,系当 事人一方的配偶,包括婚姻关系已不存在的;其三,系现在是或过 去是当事人一方的直系血亲或直系姻亲或三亲等以内的旁系血亲, 或二亲等以内的旁系姻亲。”
备注
制《傍章律》
精通律令,汉相
“萧规曹随”
第二阶段:汉武帝之后以儒家思想为主(董仲舒b) 王权天授与王权至尊 天人感应与王道配天 德主刑辅与三纲五常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 时为博士。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盖三年 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学士皆师尊之。
《论语·子路》记载:“叶公语 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 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孟子与其学生桃应之间的对话: 罪必于罚;以孝为上。
汉宣帝:亲亲得相首匿
后朝的发展:
晋“有考子正父死刑,或鞭父母问子所在。” 梁武帝时期,建康任氏女子犯死罪,其子景慈作证:母实 行此。法官虞僧虬大怒:子之事亲,有隐无犯。直躬证父, 仲尼为非。景慈宜加罪辟。从其议,流之交州。 北魏律有“子孙告父母、祖父母者死”条文。 东魏律令“母杀父,子不得告,告者死”,引发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