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市政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一标段K0+000~K2+600)一、工程概况垫江县明月大道贯通垫江县城区南北区域,位置走向与桂溪北路(即渝巫路)平行,相当于垫江县骨架路网体系中的“外环线”。

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位于垫江县桂溪镇,南接长安大道延伸段,北接天圣制药厂。

设计起点位于长安大道平交口,先后与南阳路、机关路、温泉路平交后,终点位于明月大道C连接线平交口,道路全长6111.834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32米;中间有明月大道B连接线与北转盘平交,道路全长513.656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40米;明月大道C连接线与明月大道平交,道路全长1381.143m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40米,终点接渝巫路。

本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垫江县县域城市的交通网络体系,缓解城区内部的交通压力,极大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也为周边地块的开发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整个垫江县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标准2.1 设计依据(1)与业主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

(4)业主提供的《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5)业主提供地质勘察报告(6)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路幅宽度的函》(7)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初步设计预审意见的通知》2.2采用的规范和标准2.2.1国家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2.2.2交通部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2.2.3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2.2.4地方规范《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1999年)2.3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2010年10月,该工程正式立项,并由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责任公司担任项目业主。

受业主委托,我院开展了垫江县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新建道路工程设计项目。

2011年4月我院提交了方案初步文本。

2011年4月25日,我院向业主及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设计,之后多次与业主及垫江县规划局进行接洽,逐步完善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 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各项方案设计工作,在2011年6月我院提交了方案设计正式文本。

2011年7月18日,我院再次向垫江县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文件。

2011年8月垫江县规划局下发了《评审会议纪要》垫江规划纪要〔2011〕11 号文,原则上同意该工程设计方案。

2011年10月,项目业主委托重庆市涪陵地质勘察工程公司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在11月中旬我院收到业主提交的地勘资料后,开展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的初步设计工作。

为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项目设计组根据各专业特点,在征求各专业设计意见后,对设计进度、设计内容、文件编制要求、主要技术标准、设计原则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为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11月底提交了初步设计文件,201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设计院进行了初步设计评审,并顺利通过了评审。

2.4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2012年06月,根据县领导、规划局、业主等多部门的协商,将明月大道延伸段和明月大道合并成一条线,统称为明月大道;将明月大道原有的40米红线宽度改为32米,采用5.5米的人行道,2.5米的非机动车道,16米的机动车道,2.5米的非机动车道,5.5米的人行道的路幅宽度,关于此事正式下发了垫江建委函{2012}146号《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路幅宽度的函》。

三、工程建设条件3.1区域交通分析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3.1.1城市对外交通沪蓉高速公路在城区有一个出入口,采用互通式立交与迎宾大道相连接。

沪蓉高速公路与主城区到高安镇的道路与沪蓉高速公路交叉,采用下穿式立交桥。

近期建设向东到高安镇的快速干道。

3.1.2城市交通1.道路结构:道路等级主要分为三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路网结构规划考虑形成全县性的主干环路,城市交通南北为主,东西贯通,形成方格网加放射形状,并为远景道路发展留有余地。

工农路、人民路仍作为城市的主干路,桂东大道与桂西大道形成一环路,规划东方大道与西山大道形成二环路,另有迎宾大道连接高速公路与主城区,其余道路以这几条道路为骨架,连接各个功能分区。

2.在近中期逐步着手建设组团城市交通网络,改善与太平、新民的道路交通条件。

3.停车场和公交站场:在工农路与人民路交叉处东北部设置公共汽车总站及调度指挥中心,并附汽车保养场。

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布置在城市出入口道路附近,主要停放货运车辆;规划要求在城市南北两个工业园布置两个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主要布置交通枢纽和大型人流集散地。

沿主次干道及主要支路,每间距500-800米设置港湾式车站,及出租车停靠点。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在2012年以前居民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来解决。

4.长途客运站:扩建现状南北两处长途客运站,在高速公路入口处增设长途客运站一处。

5.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主干道为38——80米控制,次干道为28——40米控制,支路为25米以下。

6.规划道路广场总面积334.6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1.16%,人均占有道路广场用地面积11.16平方米。

3.2气象、水文地质3.2.1气象勘察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点是大陆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冬季暖和,极少霜冻,多雾,日照时数少;盛夏时间长,多连晴高温和伏旱,雨量集中,多暴雨,常有洪涝发生;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影响、春季回暖早,春早冷暖多变,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

初夏及三秋期间多连阴雨。

根据垫江县气象站1957~2011年54年的实测资料分析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1℃,最高气温月为7、8两月,平均气温28.4℃,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平均7.3℃,最高气温为41.4℃(8月),最低气温-3.7℃(1月),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四季宜耕。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9.4mm,年最小降水量为826.0mm,年最大降水量为1519.8mm(1971年7月)。

境内降雨充沛,但时间分配上不均匀。

全年降雨多集中在4~9月份,降水量为846.9 mm,约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6%,最大月降雨量为7月,降水量386.6 mm。

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为100 mm。

多年平均日照时获得为1121h,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3.4d,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35.5mm,多年平均风速1.2m/s,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96d,多年平均年霜日14.1d。

勘察区内地表水系主要为居民人工修建的池塘,及因剥蚀形成的低洼地带,汇集有少量的地表水。

B线连接道道路及主线途径及跨越谢家河;主线途径及跨越坝下河。

谢家河该段平均宽度9m,调查期间,该河流流量为3m3/s,据访问,最大洪峰流量45m3/s;坝下河该段平均宽度8m,调查期间,该河流流量为2m3/s,据访问,最大洪峰流量50m3/s。

两河常年无水流,仅在雨季有流水。

谢家河常年水位在412.26m左右,常年洪水位在413.60m,最高洪水位414.72m;坝下河常年水位在420.66m左右,常年洪水位在423.46m,最高洪水位425.78m。

由于本次道路与小河相隔较近,所以,地表水对本工程影响较大。

3.2.2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拟建区地势较低,地形总体变化一般,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砂岩发育位置地势相对较高、地面起伏较大,多以山包、陡坎等地形为主。

砂质泥岩、泥岩出露位置,地面起伏变化小,多以斜坡、平坝、沟谷等地形为主,属于构造剥蚀、侵蚀浅丘地貌。

拟建道路范围内地面高程403.20m~445.56m,高差42.36m。

(2)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上处于梁平向斜北西冀,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130°∠12°。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调查表明,拟建场地无断层通过。

基岩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裂隙①产状281°∠68°,裂面稍粗糙,闭合状,延伸远,无充填,间距约1.30m,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裂隙②产状30°∠66°,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延伸远,无充填,间距1.2~2.4m,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勘察区总体上基岩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地质构造简单。

区内新构造运动较弱,地层产状平缓近水平,褶皱断裂不发育,地震活动微弱。

区域稳定性良好,场地岩体内构造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为地质构造简单的场地。

(3)地层岩性拟建道路沿线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素填土、(Q4dl+el)粉质粘土、(Q4al+pl)细砂、(Q4al+pl)卵石,下伏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

现将岩土性能特征分述如下:素填土(Q4ml)紫红、黄褐、褐灰等色,主要由粘土、碎块石及角砾组成,碎块含量15-35%,成分以强风化砂岩、泥岩为主,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一般在2-30cm之间,结构松散,孔隙较大系房屋施工时堆积,堆积时间大于2年,填土未被污染,厚度介于0.5m~4.4m,呈松散状态。

该层土石等级为Ⅰ级,土石类别为松土。

粉质粘土(Q4dl+el)褐色、灰褐色,为坡残积成因,多呈可塑状,刀切断面较光滑,有少量光泽,粘性一般,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干强度中等。

该层主要分布在斜坡表面低缓处和冲沟内,厚度较小,一般为0.3m~8.2m。

该层土石等级为Ⅰ级,土石类别为松土。

细砂(Q4al+pl)青灰、黄褐色,松散~稍密,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云母,次含少量卵石,呈菱角形及亚圆形,稍湿,局部混少量粘粒,夹粉质粘土夹层,及朽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