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1-5章知识点

国际法1-5章知识点

第一章2、国际法的主体和类型: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者。

3、近、现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及其特点1)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主权原则上已经确立。

2)承认国家的战争权。

3)国际法的内容得到了发展。

4)确立了“国际法”这一名称。

5)国际法主要领域在欧洲。

4、国际法的渊源(一)国际条约(国际法的基本渊源)(二)国际习惯(三)一般法律原则5、如何看待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在一国内部法律秩序的框架内如何得到适用?答: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二者之间相互补充。

6、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及其内容答: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强行性原则。

1、各国公认2、具有普遍适用性3、具有强行法的性质4、构成国际法的基础1、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平等)2、互不侵犯原则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4、平等互利原则5、和平共处原则6、民族自决原则7、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8、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第二章一、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国际法上应具备哪些要素国家是定居在特定的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力之下的人的集合体。

(二)国家的要素1、固定的居民2、确定的领土3、政权组织(政府)4、主权二、国家基本权利的内容(一)独立权(right of independence)(二)平等权(right of equality)(三)自卫权(right of self-defence)(四)管辖权(right of jurisdiction)三、国家豁免权泛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方面的管辖。

通常是指不受另一国的司法管辖。

四、国际法上的承认具有什么意义现存的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对新出现的国家、政府的存在从国际法上予以确认,表明与其交往并导致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五、比较国家继承与政府继承1、引起的原因:领土变更,政权更迭。

2、主体不同:两个不同的国际法主体,同一个国际法主体之下的两个不同的政府。

3、继承的范围:有部分和全部之分,一般全部继承。

六、国家责任的定义、构成、免除、。

当一个国家违反了自己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时,在国际法上应承担的责任。

定义(一)主观原因该行为按国际法可归因于国家构成(二)该行为违背了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国家的不法行为)免除(一)同意(二)自卫(三)反措施(四)不可抗力(五)危难(六)危急情况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国籍、3最惠国待遇、4差别待遇、6引渡、7庇护1、表示个人属于国家的公民或国民的法律资格,与该国保持着永久的法律关系。

3、国民的待遇不低于他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4、一是给予本国人与外国人的待遇有差别二是对不同国籍的外国公民或法人给予不同的待遇。

6、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7、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被外国追诉和受到迫害而请求到本国境内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并给予保护。

第四章一、领土的组成领空,领水,领陆,地下领土二、河流的分类内河,界河,多国河流,国际河流三、传统国际法领土取得的方式1、先占:对无主土地实行最先且有效的占领,从而而获得该土地主权的方式。

2、时效:一国对某些他国领土进行安稳的占有后就取得了该土地法律上的权利方式。

3、添附:由于自然力或人工的作用而形成的新的土地,是国家增加原始领土的一种方式。

人工添附——围海造田自然添附——沙流形成的三角洲4、割让——领土所有国根据条约将领土转移给其它国家。

强制性:一方非自愿情况下无代价转移领土主权。

非强制性:双方自愿情况下转移领土主权—交换、买卖、赠与领土等。

5、征服——一国以武力占领他国的全部或一部分,并迫使被占领国停止反抗,从而取得该领土主权的方式。

四、当代国际法主张的领土变更的主要方式1、民族自决:被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2、全民公决(公民投票):全体公民以投票的方式决定领土归属问题。

3、领土交换4、添附五、现代国际法允许的对领土主权限制的方式(一)一般限制:依据一般国际法规则对所有国家或大多数国家领土主权的限制。

(二)特殊限制:特定的国家之间依据国际条约对领土主权所作的限制。

共管租借势力范围国际地役1、国际地役的概念:根据国家间的特殊协定,一国为他国利益而对其部分领土施加限制和提供给他国长期使用。

2、分类:积极地役消极地役积极地役:一国根据条约允许另一国在自己领土上从事某种活动。

--侧重于容忍如消极地役:国家承担义务,承诺不在其有关领土上从事某种行为。

---侧重于不作为六、边界的概念和种类地形边界几何边界天文边界七、边界形成的三种情况、边界划分的方法、程序1历史边界: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根据相邻国家的行政管辖范围确定的边界。

这种边界是相邻国家之间的相互默示承认形成的。

条约边界:根据条约划定边界。

继承边界:从原国家领土界限或者从原国家国内行政管辖范围继承而来的边界,主要是指新国家的边界。

2、方法地形边界:根据地形特点和自然形成来划定国界。

几何边界:采用两点一线的的几何方法。

天文边界:采用天文定位的方法确定边界。

3、程序:定界、标界、拟定边界文件第五章一、海洋法的概念、主要内容确定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并调整国家间在各海洋领域内从事各项活动而形成的相互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二、联合国三次海洋法的编纂时间、主要收效1、1958年2月24日--4月27日,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通过了四个公约。

2、1960年3月17日--4月27日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二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3、1973年12月3日--1982年12月为止,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3年11月16日公约得到第60个国家的批准,1994年11月16日公约生效。

中国与96年5月15日批准公约,同年7月7日对中国生效。

三、基线的种类1、正常基线:也称作自然基线,即以落潮时海水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

(低潮线法)2、直线基线:指以连接海岸和近岸岛屿的最外缘上所选的基点的直线作为领海的起算线。

四、内水、领海、毗连区的划分、法律地位、制度1、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

(狭义)内陆水和内海水(广义)内水的法律地位:内水是沿海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他与陆地领土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沿海国对其享有完全的和排他性的主权。

2、领海:是邻接国家领陆、内水或群岛水域,受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

特征:邻接着领陆或内水;受一定宽度的限制;受国家主权的管辖和支配。

领海的法律地位(1)、领海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国家主权及于领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及底土。

(2)、沿海国享有属地优越权,国家对领海内的一切人、物、事件具有排他的管辖权。

(3)、对一切资源享有专属权利。

3、(一)毗连区的概念又称邻接区或特别区,是指沿海国在邻接其领海的一定范围内,为对其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事项行使管制而设置的区域。

(二)法律地位为保护国家利益,沿海国行使必要的管制权。

(三)沿海国在毗连区的权利1、防止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

2、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上述法律和规章的行为。

五、海湾、内海湾、历史性海湾1、海湾海洋深入陆地而形成的明显水曲。

但只有当水曲面积大于或等于以曲口宽度为直径所划的半圆时,称为海湾。

2、内海湾海岸属于一国的海湾,其天然入口处两端低潮标的距离不超过24海里。

3、历史性海湾海岸属于一国、其湾口宽度超过24海里,但有关国家对该水域在长时期内行使主权,而其他国家也默认这一事实的,可认为是该国的海湾,即历史性海湾。

六、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划界原则沿岸国与非沿岸国在该地区的权利和义务1、专属经济区的概念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该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2、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享有一定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3、国家的权利与义务(一)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1、主权权利1)勘探、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方面的主权权利;2)经济性开发和勘探的主权权利(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2、对有关事项的管辖权:1)对人工岛屿、设施或结构的管辖,(如设置合理安全带,确保航行安全。

)2)海洋科学研究3)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1、航行自由2、飞越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与上述自由有关的海洋其他国际合法用途七、我国关于专属经济区的法律规定我国一贯支持建立200海里经济区的立场,并于1998年6月26日9届人大常委会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具体规定:1、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2、划界原则: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

3、我国的权利:八、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关系(一)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是密切联系的1、范围上的重叠。

在200海里内是一个重叠区域2、法律制度上的雷同:1)沿海国在该区域行使的都是主权权利,并且这种主权权利是以勘探和开发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2)公约关于该区域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规定完全一致;3)公约关于该区域的海洋科学研究制度的规定相同。

(二)区别1、两者在范围上有所差异2、两者的法律制度不同:1)专属经济区要以沿海国的宣告为准。

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是固有的;2)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主权权利涉及所有自然资源;大陆架的主权权利,以非生物资源为主。

九、公海的概念、法律地位、法律制度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水、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

公海的法律地位:1、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2、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3、任何国家都不得将公海的任何部分置于其主权之下。

法律制度:(一)船旗国管辖(船舶国籍国管辖)船旗国的管辖是指各国有权对在公海上的具有该国国籍的船舶及其人、物和事件实行的管辖。

1、行使行政、技术等事项上的管辖和控制。

2、对船舶采取保证海上安全所必要的措施。

3、军舰和政府非商业性船舶享有不受船旗国以外任何其他国家管辖的完全豁免权。

4、船舶在公海上碰撞或其他航行事故中涉及的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问题,只可向其国籍国提出。

船旗国当局以外的任何当局,即使作为一种调查措施,也不应命令或扣留船舶。

(二)普遍管辖为了维持公海上的良好秩序,各国有权对公海上的违反人类利益的国际罪行以及某些违反国际法的活动进行干涉和管辖。

1、管辖对象:海盗行为、贩运奴隶、贩运毒品、非法广播、拒不展示旗帜等2、管辖的方式:登临、扣押、逮捕(三)保护性管辖沿海国为维护其本国利益对某些违反其法律和规章的行为的管辖延伸至公海实施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