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思考题一、思考题:1、以档案产生条件的基本原理和史料依据说明我国档案产生于夏朝(一)关于文字,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仰韵文化、大汶口文化(前4000-5000年);、龙山文化(前2800-2500年);二里头文化(前2080-1690年)———发掘陶器上刻有24种符号殷墟(前13世纪-11世纪)——————甲骨文(二)关于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

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

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三、古代文献的记载:《左传》、《礼记》、《论语》四、夏朝的档案机构和官员——史官1、职守:不仅负责形成文书和保存档案文献,而且还可以据典劝谏君主。

2、地位:比较重要,但比商朝史官的地位低。

二、思考题:商朝职官可以分为三类:宗教官员即神职官员、事务官、武官。

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神权政治。

其中巫、史是沟通人神的媒介。

商代史官的记载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的有巫、史、大史、小史、西史、东史、贞人、作册等等,统称为巫和史。

它们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地位:最高政务官;知识的垄断者;文书档案的形成和保管者1、名词解释:甲骨档案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1、不仅仅产生于商朝;2、在占卜过程中形成的;何为“占卜”?占卜是一种宗教现象。

在神权政治时期,宗教为政治所用,成为政治决策的手段;3、其性质是商王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政务档案;一篇完整的殷商卜辞文书通常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1、是叙辞(前辞),记载卜问的日期(殷人以干支纪年)以及卜官的姓名;2、是命辞(问辞),记述向神祖卜问求告之事,即贞问之辞;3、是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即根据兆圻而定的吉凶之辞;4、是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占卜刻辞已具备了文书基本要素,即程式化的成文性。

甲骨档案的内容(1)占卜刻辞(卜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3)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含玉牒)。

甲骨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孙诒让写成《契文举例》,这是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档案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1、是对商周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是对中国档案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是印证了《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一些材料的真实性,订正了某些史实的谬误。

4、是推动了书法史、微雕史等文化现象的研究。

正因为如此,甲骨档案的发现被看作是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

2、简述甲骨卜辞与存世《商书》的不同。

1.体裁。

甲骨档案为一文一事记账式记录,因卜辞供占卜所用,只暗示吉凶利害。

《商书》则是长篇记叙文辞。

因诰词需反复告诫。

2.从字数:甲骨文句简短,超过百字者极少。

商书比较长,一般多于百字。

3.文书用语:甲骨文书为贞人所用占卜文书专用语言,商书使用了比喻、描摹等笔法4.内容:甲骨文书为神的旨意的显示,商书为殷王及有关大臣吉事的记载。

3、从甲骨档案的保管论述是意识存贮以备查考利用的。

1.从考古出土情况:集中保存,绝大部分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其次是侯家庄南。

是殷统治者宗庙和陵墓所在地。

2.从容藏情况:反映集中保管的做法。

多数窖集中存贮一个朝代的,有的是几个朝代的。

档案是有意识的存贮的。

3有集中归档的做法。

突出的一点。

卜辞出土于安阳,卜辞所记占卜地却在殷都以外,归档于殷都。

4.有初步的整理方法:有原始的归档登记制度,有龟甲编连成册或按包保管或者粘贴保管,甲和骨分别贮藏。

还有原始的目录索引。

5.有专门的人员看管。

贞人既是档案形成者,也是保管者。

三、思考题:1、简述西周史官的地位和作用。

(1)典守整理重要典籍;(2)负责记录统治者的言论和事迹;(3)对于天文、历法、家事等知识进行记载、积累并编纂。

(4)(熟悉政令典则)参与国家大政;(5)教育贵族子弟(学在官府);(二)地位1、重要:知识阶层;职业世袭2、但较商朝有所下降神权政治的第二阶段民本思想:敬天佑民、法祖、明德慎刑2、史官记注制度大史小史掌王朝全局档案,内史掌中央档案,御史掌王室档案,外史掌地方档案,史官除典守重要典籍外,他们还负责记录统治者的言论和事迹。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奠定于西周,不仅掌管本朝的文字记注,也掌管前朝典章文物。

3、简述金文档案的产生与西周经济、政治的关系。

金文指的是青铜器上的文字。

由于西周的金文书史性质十分明显,记事翔实,内容多社会生活的真实记述,故又将西周的金文称之为金文档案。

金文档案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了西周中晚期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情况。

1、与西周时期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紧密相联;2、和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相联的;(一)金文档案的性质和特点:1、是王和各级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记事档案。

2、具有开放性、坚固耐久性和分散性。

(二)金文档案的内容第一:为祭祀典礼和征伐纪功而做器勒铭;第二:为记录王的策命、训诫和赏赐而勒铭留念;第三:为记述重大事件而做器;第四:为解决诉讼纠纷而立据信守;4、试以西周王朝档案管理制度说明我国历史上的档案副本制度及石室金匮保管传统奠定于西周。

1.登于天府2.制作副本:便于日常政务的利用和更好的保存正本而制作,为稽查利用的档案副本,由各类文书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保存。

3西周统治者重视档案的保管,古代典籍如《商书》中还有藏于金匮的记载。

西周重要的档案不但登于天府,而且严密藏于金匮,而开启金匮要举行隆重仪式。

四、思考题:1、名词解释:计书与上计制度计书:战国时的赋税档案,郡县根据人丁征收地方赋税的档案。

与西周的“版图”作用相似,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进行经济盘剥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

上计制度:郡县长官于每年年终将下一年度的民户和财赋数目写在木卷上送呈国君,国君把木卷剖而为二,王执右卷,臣执左卷,当下年度终了时,郡县将赋税上缴国君,称上计制度。

2、简述天道观念变化与史官地位变化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兼并战争的发展,反映到社会思想上,对天的信仰也进一步动摇。

当时统治者在频繁的战争中意识到增强军事、财政实力的重要性,因此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等事务的官员上升到重要地位,管理祭祀鬼神的宗教官退居次要地位,因而史官失势,地位下降,他们开始脱离对国家事务参谋顾问的高级管理工作,逐渐成为记注政事,典守档案的专职官员。

总之,随着神权的下降,封建君权的确立,文书档案工作渐渐由传统史官内分离出来,为一批专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所掌握。

3、试述《尚书》、《春秋》的编纂与档案流散和档案利用的关系1.与档案流散的关系:孔子利用流散于社会的档案编纂了《商书》和春秋。

2与利用关系:商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文件汇编,其前身是按朝代分编的历史档案汇编,这种分编形式出现在西周。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记载政治活动居多,都是统治活动的国政大事记录。

4、试述孔子对我国档案事业的贡献。

1、为后世保存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档案文献;2、开创了利用档案资料编纂史书的优良传统;3、提出了“述而不作”的编纂档案资料的原则;4、利用档案传道授业开辟了档案利用的领域五、思考题:1、简述从兼掌文书档案的三代史官到秦文法之吏的演变。

秦国以法治国,以法为教,必决定其重吏轻儒的统治政策。

吏,秦时称文吏或法吏,通称文法之吏,即多掌管文书、法律、图籍的职官。

演变过程一方面涉及到新创建的封建专制体制的一些本质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史演进的趋势。

三代史官逐渐分化为两部分:A一部分是顺应新兴封建官僚体制管理的需要,在史官群体中分化出来的一批专司文书档案的职官,他们大致定型的专业知识为专制君主所御用。

B自春秋战国后,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被官府垄断的知识传播到了民间,这个知识下移的过程称为学在私人。

从此产生了孔子、墨子这样的大知识分子。

秦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采取重吏轻儒的统治政策。

2、简述石刻档案的性质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尽管时刻石不自秦始,然而自秦统一后,始后为显扬其功德,发布其政令,刻石大有发展,不仅形制扩大,且数量增多。

其自秦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历史文化条件;2、轻名器,重功利的需要;3、法律之公布;4、铁器的使用。

(一)就石刻档案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公牍刻石与记事刻石。

前者具有公务文书的性质,后者具有原始记事的性质。

(二)石刻档案的特点同金文档案一样:开放性、坚固耐久性和分散性。

3、简述秦朝重用文吏的史实并对秦重吏政策加以评价。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评价:对于扫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残余,巩固封建经济基础和维护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历史的进步作用。

表现了一个新兴政权充满生机的态势。

同时,这一措施回到了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官师合一的状况,从文化发展看,这是对春秋战国以来学在私人、学术发展的历史反动。

六、思考题:1、名词解释:石渠阁、兰台、东观石渠阁:汉初丞相萧何主持建造,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是为了收藏刘邦进军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的图籍档案,所以称石渠阁,是因为其建筑特点而得名,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构成渠,渠中导入水绕阁四周,对于放火防盗十分有利。

兰台:汉代中央档案典籍库,位于宫中,隶属于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

兰台典藏十分丰富,包括皇帝诏令、臣僚奏章、国家重要律令、地图和郡县计簿等。

因兰台典藏档案最初为监察弹劾百官之用,故后世也称御史台为兰台的。

东观:东汉洛阳宫中殿名,东汉王朝收集档案典籍的处所。

位于洛阳南宫。

汉代文化活动和学者荟萃之地。

2、试从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中分析汉代文吏作用、地位的演变。

秦代文吏对专政政体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缺乏调节机能,文吏只有执行职能,单纯使用文吏是致命弊端。

汉代从思想到政策上做了调整,重视发挥知识分子改造政权的作用,吸取了博士、儒生的统治思想,汉代儒生成为统治集团中的参与者,而文吏则被视为“不习为吏”的事务性办事的定型规范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一般文书档案官吏在国家机关中的作用比秦代明显缩小,地位也随之下降。

3、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当代档案工作者的启示?1.保藏档案与编纂文书结合的典范2.注意实地调查,丰富和考订档案的精神3.不溢美,不隐恶,不避权贵,不怕罪祸,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一切罪恶。

4秉笔直书的修史精神。

七、思考题1、名词解释:桓玄诏令东晋末年,豪族桓玄把持朝政,代晋自立,国号楚。

公元404年,颁令停止使用简牍,因此,纸最终完全取代简牍,成为国家文书正式书写材料。

2、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兴起的历史意义。

谱牒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

(一)谱书的种类:总谱;皇室谱;州谱;家谱;表亲谱(二)谱学名家:贾氏;王氏魏晋谱牒档案兴盛的社会背景1、谱书对选官起着决定作用;2、谱书对避讳起着重要作用;3、谱书对婚姻有重要参考作用;4、谱书还是征发徭役的依据;谱牒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提供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有些可以补充史籍的空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