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律疏议》(亦称《唐律疏义》)成为唐律代表的原因1、是唐朝最强盛的时候制定的(一般认为即《永徽律疏》,也有认为是《开元律疏》),反映了盛唐时的社会面貌2、完整地保存了唐朝的律文和疏解3、保存了大量的令、格、式等内容二、《唐律疏议》法条的格式——律条——疏文(议曰、问答)——注文三、《唐律疏议》的篇章结构:《名例》——相当于刑法总则《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相当于实体法《捕亡》、《断狱》——相当于程序法四、《名例》内容介绍(57条)1、《名例》在封建法典中名称、位置的变化:2、《名例》的主要内容(1)确认封建五刑制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五刑二十等——绞:用帛、绳等勒死,或作绞刑架绞死,可保留全尸,西周时就有。
作为法定刑罚最早见于北齐、北周。
由弃市发展而来,魏晋以后弃市即绞。
以后除元以外,各代均有,包括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都曾规定死刑用绞。
(2)规定“十恶”不赦罪名(3)规定对贵族官吏犯罪减免刑罚的原则和制度A、议——八种贵族犯死罪,司法机关必须报请皇帝裁决,犯流罪以下可减等执行刑罚。
明清规定犯流罪以下也必须奏请。
亲、故、贤、能、功、贵、勤、宾B、请——三种贵族官员犯死罪,司法机关可以提出建议,仍由皇帝决断,犯流罪以下则减一等执行刑罚。
——皇太子妃大功亲以上亲属——“八议”之人期亲以上亲属——五品以上官员C、减——三种贵族官员犯流罪以下罪行可减一等执行刑罚,始于隋律。
——享受“议”、“请”的贵族官员——六、七品官员——五品官以上贵族官员的直系亲属D、赎——三种贵族官员犯罪可用钱赎罪——享受“议”、“请”、“减”的人——八、九品官员——享受“减”的贵族官员直系亲属D、当——即“官当”,品官依官职高低减免刑罚施行原则:——贵族、官员犯罪可先适用议、请、减,然后再适用官当,最后适用赎——贵族、官员犯十恶不享受议、请、减等优遇(4)确立定罪量刑主要原则A、老幼残疾人犯罪减免刑罚原则老:70岁以上、80岁以上、90岁以上幼:15岁以下、10岁以下、7岁以下废疾:——一级:一目盲、耳聋——二级:痴哑、侏儒、一肢残——三级:癫狂、二肢残、双目盲原则:——70岁以上,15岁以下及废疾一二级犯流罪以下,可收赎——80岁以上,10岁以下及废疾三级犯死罪,可上请——90岁以上,7岁以下犯死罪,一般不予追究B、“公罪”从轻、“私罪”从重原则二者的区分,最早见于秦汉,唐律将其法典化、原则化公罪:由于承办公事不力、失误或差错造成的犯罪私罪:为了私利而犯罪(如盗窃、假公济私、曲法徇情、营私舞弊、诈欺皇帝等)C、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秦代已有,汉代趋于成熟,唐律达到详备唐律关于自首的规定a、自首的方式——罪犯本人自首——罪犯请人代为自首——依照法律应当为罪犯隐瞒罪行的人代罪犯自首或提出控告——犯“缘坐”之罪期亲以内的亲属将罪犯捕送官府并对其提出控告注:缘坐——古代连带处罚罪犯一定范围内亲属的制度。
由先秦孥戮发展而来,秦汉称族诛。
西晋规定夷三族不及妇人。
南北朝改称缘坐。
唐律缘坐仅限三谋等政治性重罪。
唐律缘坐的范围:犯谋反、谋大逆,本犯斩,父子16岁以上绞,男子15岁以下及妇女等没为官奴,伯叔父、兄弟子(侄子)流三千里b、对自首后的量刑及处理办法:——轻罪被发觉后能够自首重罪的免重罪——在审讯中主动交代未被发觉罪行,不追究未被发觉之罪——自首不实,处罚不实之罪——自首不尽,处罚不尽之罪——知道别人要去告发而自首,处罚时减两等——逃亡、叛逃后投案自首或返回最初逃离地的,减两等处罚——作案后轻罪者将重罪者押送官府,或杀死应被处以死刑的罪犯,或抓住半数以上犯同等罪行罪犯的,均可免于刑事处罚c、不适用自首减免刑罚的情况:——有人代为自首,但罪犯本人拒绝去官府交代罪行的——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将所盗之物毁坏无法赔偿的——作案后私自越渡关卡的——强奸良家妇女的——私自学习天文的D、同居相隐无罪原则源于汉“亲亲得相首匿”a、唐律允许相互容隐罪行的3种人——同财共居者(同堂居住)——大功以上亲属——外祖父母、外孙、孙媳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子b、对其他人隐罪的规定——部曲、奴婢可为主人,但反之不可——小功以下亲属“相隐”,减三等处刑c、隐瞒罪行的种方式——隐藏罪犯——为罪犯通风报信注:犯“三谋”罪者任何人不得“相隐”E、共犯区分首从定罪原则首犯称“造意”(“倡首先言”者)从犯称“随从”,其罪减首犯一等F、二罪以上俱发从重原则西周时已注意该现象,秦时采取数罪并罚或处罚重罪的办法,汉代开始基本以重罪论处,唐律初步建立数罪并罚理论。
唐律规定:——二罪以上同时俱发(均在被告发之前),如轻重不等,采取重罪吸收轻罪办法,以重者论处;若相等,则只罚一罪。
——二罪以上先后败露,前罪已判,若后罪轻于前罪或前后罪相等则维持原判,若后罪重于前罪则依重罪加刑,但不累计G、更犯从重原则更犯——罪犯已被告发或已经判决执行之后得再犯罪西周时已受到关注。
秦时明确规定区分初犯和再犯,从重处罚再犯a、唐律关于更犯构成的条件——初犯徒刑或流刑,已被告发或已在服刑,又犯应处笞刑以上之罪b、对更犯的处理办法——加重处罚再犯之罪,并将新旧罪合计处罚(“并科”)H、类推判罪原则类推——对律文中无明文规定的罪行,可依照最近似的条款或判例定罪I、涉外案件处理原则唐朝称外国人为“化外人”——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犯,或中国人与外国人相犯,依唐律——同一国家的外国人相犯,依该国法律属地主义与属人主义相结合五、其他篇目的主要内容1、《卫禁》(33条)维护皇帝安全——严禁擅入宫殿、宗庙、皇苑等地,严禁在宫殿滞留、擅自开闭宫殿大门、窥视宫殿,严禁向宫殿射箭、抛掷弹石,严禁宿卫失职等维护国家主权——关于保卫城镇、关津、要塞及边防的规定2、《职制》(59条)——关于官僚机构设置,确定官吏职守,强化为官的道德标准,惩治官吏贪赃——关于驿传制度3、《户婚》(46条)关于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赋役征发的规定关于家庭婚姻的规定——确认包办买卖婚姻——禁止同姓结婚——禁止重婚——父母丧期或被囚,子女不得结婚4、《厩库》(28条)——关于公私牲畜的饲养与管理精心饲养官府牲畜使用官府牲畜时要爱护严禁杀伤官私牲畜规定牲畜伤人及毁坏庄稼的处罚——关于仓库管理严禁外借官物损坏官物受罚5、《擅兴律》(24条)——关于军队征调、指挥、行军出征、军需供给和兴造工程等方面的规定6、《贼盗律》(54条)——关于惩治危害国家政权的犯罪行为——关于杀人罪谋杀——徒3年已伤——绞已杀——首犯斩,从犯绞——关于盗窃罪窃盗——潜形隐面而取强盗监守盗(监临主守自盗,盗所监临财物)——关于买卖人口罪略人、略卖人为奴婢者,绞略人、略卖人为部曲者,流3000里略人、略卖人为妻妾、子孙者,徒3年7、《斗讼律》(60条)——关于斗殴和告诉的法规保辜制度:古代在被害人伤情未定的情况下,给予一定期限,勘察被害人伤情的发展,然后依据发展的结果论断加害人刑事责任的制度手脚殴伤:10天以他物殴伤:20天以刀、汤、火伤:30天折跌肢体、骨折:50天8、《诈伪律》(27条)——关于惩治欺诈和伪造的规定欺诈种类:政治欺诈、一般欺诈处罚原则:政治欺诈从重,一般欺诈若涉及财产以盗窃罪论,若涉及拐卖人口依略人罪处罚伪造:伪造御用宝物(御玺)、官府文书等9、《杂律》(62条)——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秩序(私铸钱、赌博、放火、决堤)——违反民事法律关系(缺斤断两,负债不偿)——各种和奸、强奸罪10、《捕亡律》(18条)——有关追捕逃犯的规定及时出击,严守秘密邻里、路人要协助追捕严禁藏匿逃犯逃犯若持杖拒捕,杀之无罪;若空手拒捕而被杀,杀人者徒2年;若未拒捕而被杀伤,杀人者以杀伤罪论11、《断狱律》(34条)——刑讯规则条件:被告拒不招供案情真伪难以辨别所在官府的长官在场限制:施刑部位:腿、背、臀施刑次数:不超过3次,每次间隔20天施刑总杖数:不超过200下贵族官员、小孩、老人、残疾人、孕妇等不能刑讯——证据规则证据确凿即可定案证言实行“据众证定罪”原则限制允许相互隐罪之人、小孩、老人、笃疾者作证,如作证,罪人之罪减3等——审级县——判决杖刑以下案件州——判决徒刑案件大理寺——审理朝廷百官和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刑部——审理各地上报案件——刑罚的执行死刑须3次奏请皇帝,皇帝批准后过3天才能执行六、《唐律疏议》的特点1、“一准乎礼”封建法律礼法结合的3个阶段:汉代:以经注律(“春秋决狱”)魏晋:引礼入律(《礼经》的丧服制度)隋唐:一准乎礼唐律“一准乎礼”的表现(1)贯彻礼教的核心——三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谋、大不敬——触犯“君为臣纲”恶逆、不孝、内乱——触犯“父为子纲”不义、不睦、恶逆——触犯“夫为妻纲”不道↑亲亲、尊尊:议、请、减、赎、当(2)一些律条直接来自礼教规定A、“八议”源于《周礼》中的“八辟”B、老幼残疾减免刑罚来自《周礼》中的“三赦”C、“七出”、“三不去”来自《礼记》D、律疏根据儒学经义解释律条谋反、谋大逆罪名成立的依据:“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春秋公羊传》2、用刑持平定罪量刑没有畸轻畸重、苟立罪名、轻纵罪犯诸现象(1)五刑的次序从轻到重——笞、杖、徒、流、死(2)刑罚的使用力求从轻——老小残疾犯罪减免刑罚——加不至死——减刑的方法为减刑种,而非减刑等(3)处刑较轻沈家本《死刑之数》:汉律死罪罪名610个,唐律233个、明律262个3、立法技术空前完善集前代法律之大成(1)篇章结构较为合理(2)条文简约、疏而不失(3)内部逻辑联系密切,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4)文字简要,概念明确七、《唐律疏议》的历史地位和影响1、中国封建律典的楷模表现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法律成果2、法律儒家化的典型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到唐律发展到顶峰3、立法技术趋于完善唐律代表着封建社会前期律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反映了唐朝前期空前高涨的文化成果唐律结构合理、文字简明、概念明确、逻辑严谨等特点,均达到封建社会前期立法的顶峰后世律学衰落,在立法技术上已无法超过唐律4、后世制定律典的蓝本五代梁、唐、晋的法典抄袭或删节唐律而成。
《宋刑统》是唐律的翻版,且照录律疏金朝《泰和律》是唐律的翻版元朝的司法实践主要依据《唐律疏议》《大明律》基本因袭唐律的内容和原则《大清律》沿袭《大明律》5、对周边国家封建律典制定的影响——日本《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均模仿唐律:五刑——近流、中流、远流十恶——八虐(不睦、内乱)八议——六议(议勤、议宾)——朝鲜高丽王朝律典共71条,69条来自唐律,2条来自唐《狱官令》——越南各代法典均承袭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