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论一、元代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概况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我国几个政权并立的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并且蒙古族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忽必烈像)1、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①蒙元不彻底的汉化政策;尖锐的民族、社会矛盾;多民族融合的社会。

国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②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2、社会经济:①元代初期社会经济遭受较大破坏,后虽有所恢复,但始终未及宋代。

②在经济上具有民族掠夺的性质。

③商人地位的提高,带来了都市经济的大发展。

元大都成为世界知名的商业中心。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长时期废止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思想: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②儒家的独尊地位和他的思想控制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早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时期。

③儒、释、道继续融合,产生了一种新道教——全真教。

二、儒生际遇与士人心态1、儒生地位低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谢枋得《叠山集》)主要原因: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收到民族歧视,少有进身之阶;科举时兴时废,制度不善。

2、士人心态多放任自流、隐迹江湖“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

”(余阙《青阳居士文集》)二、元代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一)元代文学的总体特点1、俗文学取代雅文学,占据文学的主体地位。

其主要原因:一是文人际遇的改变;二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改变了接受者的层次结构。

2、叙事文学较之抒情文学发达。

叙事文学——戏剧、小说取代了诗词的主体地位。

散曲在音乐属性上与戏曲一致,但属于抒情文学。

不过,中国的叙事文学也有着极为深厚的抒情传统。

3、具有自然显畅、活泼生动的美学风貌。

“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二)戏曲1、杂剧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元杂剧以成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以关、王、马、白、康进之、杨显之、纪君祥、石君宝。

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作品作家数量比之前期均为减少,这与南方人不适应北曲不无关系,杂剧由盛转衰。

2、南戏词与民间小调结合南戏得到发展,留下“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与高明的《琵琶记》以飨读者。

(三)散曲它承继了传统诗词的某些方面,又鲜明地体现出元代文学的新精神。

从内容上比传统诗词开拓了表现范围。

作家视野延伸到了富有活力多姿多彩市井生活。

思想性的历史进步意义集中体现在描述爱情的题材上。

另一方面散曲作家以士夫为主,他们在作品中既表达世变苍桑而带来的空幻感和凄凉感,也表达那种力图传统文化的束缚,真正转向世俗生活的愿望。

他们表达自己屈原式生活道路的否定和对陶潜式生活方式的追慕。

(四)小说由于城市经济的兴盛,元代的白话小说继续发展,并获得新的成就。

由于出版商力量的壮大,刻书摹印“成市成邑,散布中外,极乎四海”。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讲史类话本的最早刻本如《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均出于元代。

话本小《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

(五)诗文小说、戏剧、散曲引人瞩目的成就并不能使我们失去传统的文学样式,元诗并未失去其正宗地位,仍然是广大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审美趣味的主要艺术形式,同时也表现出与小说、戏剧、散曲同样的新动向。

元诗分三个时期1、元前期诗歌元世祖忽必烈统治北方和进而统一全国的30多年。

这一时期,社会充满兵戈饥馑灾难,无论是中原还是江南地区的士人,大多经历了亡国之痛、流徙之苦。

所以诗中笼罩着时代的浓重悲哀。

在艺术上元前期诗虽然没有唐诗的恢宏、宋诗的精深,但它能“力矫宋弊”,主张诗歌恢复抒情的传统,这一导向对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也正如明人李东阳所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却去唐近”。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刘因、赵孟頫等。

刘因刘因(1249-1293)是元初北方著名诗人,又是理学家。

其诗诸体皆备,各有佳篇。

七古受韩愈、李贺的影响较大,想象奇特,豪宕苍劲;七律颇有元好问之遗风,气骨超迈,沉郁雄浑;晚年有大量的“和陶诗”。

《渡白沟》刘因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观梅有感》刘因东风吹落战尘沙,梦到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赵孟頫等南宋遗民诗人这类诗人主要有方回、戴表元、赵孟頫等。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是赵宋皇室后裔。

因仕元而受“变节”的指责,思想一直矛盾。

诗文书画皆精通《岳鄂王墓》赵孟頫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赵孟頫的诗常反映出极度矛盾和痛苦的心态:既思念故国,又对现实担忧、无奈;既有自我忏悔的心理,又能自我开脱、排解。

在艺术上,其诗圆润流转,清邃奇逸,诗情馥郁,语言明净,七律尤为出色,以清丽委婉见长。

二、元中期诗歌“元诗四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此四家皆以盛唐诗风作为典范,但由于社会现实不尽如人意,他们并没有创作出盛世之音,在他们的作品中仍能够看到社会的疮痍与内心的不平。

虞集字伯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尊崇程朱理学,把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奉为诗歌的美学理想。

诗歌的题材狭窄,多寄赠题咏之作,缺乏广阔的社会内容,也常有叹老嗟卑和退隐归田感情。

诗风清雅俊逸,典正精切,注重规矩法度,讲究字句工炼。

《挽文山丞相》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三、元后期诗歌元诗的真正高潮是奇材益出的后期,主要作家有萨都剌、杨维桢、顾瑛、王冕等。

元后期,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商业、手工业都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准。

这一地区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即崇尚功利,重视个性,政治和伦理的色彩相对淡漠。

而以上所提诗人都居住在江浙一带,与城市生活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联系经。

——顾瑛是一富商、王冕卖画为生,萨都剌晚年寓居杭州。

他们的诗在两方面对于认识诗的发展趋向很有意义。

①诗富于世俗生活情调,讴歌城市繁华或人生的享乐。

②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种自我从儒家传统的政治依附与伦理信条中游离出来,带有个人化倾向。

他们敢于写前人不敢写的东西,敢于用惊世骇俗的语言、意象。

诗风表现出强烈的个人特征。

如杨维桢的“铁崖体”被称为“文妖”。

总之,元诗后期表现出新的历史意识,也给中国诗史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

性格愤世嫉俗、狂放不羁,隐居不仕。

善画、篆刻。

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矛盾,风格质朴豪放。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杨维桢及其“铁崖体”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

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本于性情,纵横奇诡、秾丽妖冶,充满力度感,人称“铁崖体”。

有力地矫正了元代中期缺乏生气、委琐靡弱的诗风,但有时不免失之怪诞晦涩。

《鸿门会》(节选)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余。

3、萨都剌的诗词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

有《雁门集》。

诗作题材广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兼有南北文学之长,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

《芙蓉曲》萨都剌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

绛袍春浅护云暧,翠袖日暮迎风凉。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

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萨都剌的词追步苏轼的词风,多怀古伤今之作,艺术上意境阔大,格调沉郁苍凉,语言刚劲。

如【满江红】《金陵怀古》: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率草,乱鸦斜目。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元词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张翥,有《蜕岩词》。

他与金元大部分词人不同,属婉约一派,近于周邦彦、姜夔。

【绮罗香】《雨中舟次洹上》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

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

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

渐凉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

……参考书目吴梅《辽金元文学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元代文人心态》王季思《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臧懋循隋树森《元曲选》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隋树森《全元散曲》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第一章元杂剧的崛起与兴盛一、戏曲的渊源于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戏曲的渊源对戏剧的起源,近现代学者多有争议。

大约有六种学说:1、巫觋说(王国维);2、歌舞说(刘师培、闻一多);3、傩文化说(董每戡);4、俳优说(王国维);5、傀儡戏说(孙楷第);6、梵剧说(许地山、郑振铎)。

诸家说法各有道理。

不过,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其起源也必定是多样的。

按照时间发展,中国戏剧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1、远古时期的巫觋等祭祀活动是戏剧的萌芽;2、汉代及以后的俳优,专门制造滑稽笑料,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3、唐代歌舞戏发达,踏摇娘、参军戏。

开始出现了角色的划分4、宋金时期,出现了院本、诸宫调等准戏剧形式;5、元杂剧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情节复杂、结构完整、人物角色众多的戏曲艺术形式。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戏剧是综合艺术,包含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文学性因素、服饰和扮相等造型因素、唱腔和伴奏等音乐因素、动作表情等表演性因素。

这些因素有机结合到一起,才造就了戏剧的成熟。

中国戏剧何以萌芽早而成熟晚?中国叙事文学较之抒情文学出现太晚,而戏剧较之小说的成熟又晚些。

个中原因十分复杂。

大约有如下:1、抒情传统的发达压制了叙事因素的成长。

2、崇尚礼乐的思想传统,使士大夫阶层严于雅俗之辨,而戏剧是平民化的。

3、中国戏剧综合性高,由于中国对技巧主义的重视,严滞了综合性戏剧艺术的成熟。

总而言之,早熟而大一统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是中国戏剧晚熟的潜在原因。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结构:“四折一楔子”。

“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

“折”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四折之间有情节上的起承转合。

2、剧本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