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学校代码: 10128学号: ************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论农业机械的发展****:***学院:机械学院系别:机械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制15-2指导教师:杨红艳老师二〇一六年一月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Abstract:At present, the basic poi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is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mprove agricultural quality, benefit and farmers incom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thesis,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Key words: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引言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它能有效减轻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不仅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是农业现代化历史演进的主要标志和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分析新形势,把握新趋势,确定新重点,对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
经过40多年的发展,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起来,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科研、推广、服务体系; 全国机械化程度达到45% ,一部分省区已经实现基本机械化; 取得了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 为全面机械化奠定了坚实基础[7]。
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以经营形式为标志,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
第一、国家经营为主时期。
该时期,农业机械化主要由国家投资办拖拉机站,为集体农民代“耕”,办国营机械化农场。
第二、集体经营为主时期,大体包括七十年代。
70年代全国国营拖拉机陆续下方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
第三、户营为主时期,1980年到当前阶段。
集体经营变为个体承包制。
农民开始经营农业机械化。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及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和发展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一在发展体制上,鼓励和支持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组织自主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初步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竞争并存的发展格局。
二是在发展机制上,面向农业和农村作业市场,积极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各级政府示范引导的发展机制。
三是在发展方式上,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与推广,初步形成了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农机与农艺相适应、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2.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稳步增长2004年.全国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647亿元[2]。
比2003年增长8.5%,分别比1980年、1990年增长了9 倍和2.6倍多。
乡村农户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原值1500多元。
占农村住户年末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33%: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6.41x108kW,比2003年增长6.1%,分别比1980年、1990年增长了3倍和1倍多: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571万台,比2003年增长5.2%.分别比1980年、1990年增长了5倍和1倍多。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11万台,比上年增长12%,占保有量的7%。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888.8万部,比2003年增长11.7%;联合收割机40万台,比2003年增长12%,分别比1980年、1990年增长了14倍和9倍多。
全国单位耕地拥有农机动力5.2kW/hm2(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4.7k ,每百户拥有拖拉机6.3台、联合收割机0.16台。
近几年来,水稻插秧机等发展迅猛,达到6.7万台,比2003年增长12.7%;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机动植保机械、牧草收割机分别达到1675.4万台、215.1万台和5.8万台,比2003年分别增长4.6%、10%和15%。
农产品加工、规模化养殖和经济作物生产所需的新型农机装备市场需求迫切,发展较快。
农民对农业机械化需求呈现出高性能、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2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比2003年增长了2.8个百分点。
耕整地、播栽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1%、29%和20%,机械化耕整地水平稳中有升,机械化播栽和收获水平比1980年分别提高9个和l7个百分点,比1990年分别提高4个和13个百分点。
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为79.5%和77%,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育秧技术取得新突破,育秧成本降低一半,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6.8%和29%,成为农机作业的新亮点:玉米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2.6%、50%,大豆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33%,农作物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机械作业水平稳中有升,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
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及牧草机械化的试验示范也取得新的进展。
2.3农机工业改革不断深入全国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万家,经过多年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国资控股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民营股份合作企业为主体、外资企业为补充的农机丁业体系,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
我国农机制造企业目前生产12个门类、120大类、1517个小类约6000多个品种的农业机械。
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农机制造企业1400个。
在国家支农政策的拉动下,农机企业面向市场,加快了改革步伐,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按现价计算完成工业总产值870亿元,仅次于机械行业的汽车制造和电工电器制造业,位居机械制造行业第三。
2004年全国农机企业产销两旺,农机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销售额达到860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22%和26%:销售利润总额达23亿元,比2003年增长33%。
近几年来,农机出口增势强劲,出口到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有1 1大类农机产品出口,出口额达24.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58.2%。
2.4农机社会化服务稳步推进2004年.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达到3224万个翻.从业人员3848万人,分别比2003年增长4.6%和4.4%。
其中农机户3198万个,比2003年增长4.7%。
占农村农户总数的l3%。
全国农机流通、维修、作业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农机化经营总收人达2421亿元。
比2003年增长6.7%,其中农机户经营收人达2176亿元,占经营总收人的89.8%,农机作业服务收人达2097亿元。
占经营总收人的86.6%。
多年来,农机作业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从有机户互助代耕作业,发展到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共同利用,以及跨区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
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与机械化作业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1996年以来,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获得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农机作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进程。
小麦跨区机收市场需求旺盛,参加跨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2004年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到35万台,完成小麦、水稻机收面积l5300hm 。
农机手通过跨区机收获得收益25亿元左右,农民通过机械收割节本增效80多亿元。
目前,跨区机收已从小麦发展到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品种。
农机作业服务范围正逐步从产中扩展到产前、产后,从种植业发展到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推进了农业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了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发展活力。
2.5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撑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健全的农机管理、科研、鉴定、认证、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理、维修及社会化服务等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撑体系。
2004年,全国有省级农机管理机构31个翻。
地级农机管理机构348个。
县级农机管理机构2753个乡镇农机管理机构32821个。
地、市以上农机试验鉴定机构48个,农机科研机构105个。
县以上农机技术推广机构2437个。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2964个,农机教育培训机构2156个。
全国县以上行政区域都设立了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和监理机构,农机管理、推广、鉴定、监理等人员达到2l万多人,其中科技人员占5l%。
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2004年1 1月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人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重要的惠农支农政策,2005年中央1号文件又强调要继续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要求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国家重视和支持农业机械化,法律保护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机遇期。
2.6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第一、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
发展水平低,生产力落后,部分地区仍主要靠手工和畜力劳动;结构性矛盾突出。
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机械化应用范围小。
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