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以短歌为基础,在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之间,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写了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故事,“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木马计。
奥林匹斯神系: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宙斯为众神之王的神的大家庭的故事。
宙斯是雷电神,他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神后赫拉是婚姻生育神。
宙斯的子女中,阿波罗是日神,阿特米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赫淮斯托斯是匠神,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
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时期的生活。
《旧约》:是《圣经》中的一部分,也是希伯来人的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
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其文学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性作品、史传文学、先知文学、诗歌、戏剧、小说等。
柔巴依:又名“鲁拜”,意为四行诗,波斯传统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类似中国的绝句。
主要探讨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
海亚姆被称为“鲁拜”诗圣。
吠陀——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吠陀”原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后成为印度人的宗教经典。
俳句: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体裁。
由“5、7、5”的3句式共17个音组成。
俳句一般表现人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含蓄、凝练,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
代表作家是松尾巴蕉,有“俳圣”之称。
物语文学:是中古日本文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物语”有语说事物之意,介于我国古代的传奇和小说之间,出现于公元七、八世纪平安时期。
最初有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种形式,以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近似长篇小说的物语作品。
其最高成就是紫式部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
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
具有贵族倾向。
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
七星诗社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
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它是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
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用法语写作。
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大学才子派: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他们是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被称为“ 大学才子” 。
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托玛斯·基德、罗伯特·格林、马洛。
他们是莎士比亚的先驱剧作家,为莎士比亚的成就准备了条件。
他们从语言、风格、情节方面影响了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戏剧的艺术手法,即要求作家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用形象化的艺术描绘和再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
《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
作者运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
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
它是欧洲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开欧洲近代短篇小说之先河。
巴洛克(baroque)语出意大利,原是畸形、矫饰(过分雕琢和华丽)的意思,曾用其标志16——18世纪的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一种艺术风格,后借用到文学
上。
(随着航海业及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刺绣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颓丧的特点,艺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异,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剧本创作规则。
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
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24小时)之内完成。
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炼集中,但作为一种规则,它成为束缚剧本创作的清规戒律,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
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
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描绘社会现实,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等。
“浮士德精神”:它是指歌德《浮士德》中的浮士德这一形象所体现出的精神特质,即,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惜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化。
“狂飙突进运动”或“狂飙突进”:德国在18世纪70-80年代中叶产生了“狂飙突进运动”。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它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
狂飙突进的主要精神:一是否定现存的封建制度,要求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秩序;二是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统一;三是崇尚感情。
推崇天才,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四是反对宫廷文学,重视民间文学,注重民族风格,歌颂大自然。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其代表。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塑造的一系列与社会对立,与命运抗争的孤独、高傲的叛逆者形象。
他们包括哈罗尔德(《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中的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和曼弗雷德(《曼弗雷德》)、该隐(《该隐》)。
拜伦式英雄的精神特征是反叛性、孤独性、浪漫性。
在当时具有积极的革命作用,也有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湖畔派诗人”或“湖畔派”和恶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
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塞结成的诗歌流派。
他们早年向往法国大革命,以后转向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
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
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
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他的代表诗作是《丁登寺》。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充满神秘怪诞色彩。
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谄媚英国王室之作)。
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
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
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士。
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丰富了诗歌形式和格律。
耶拿派和海德贝尔堡派:耶拿派是指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和诗人诺瓦利斯、蒂克等人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和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
其中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诺瓦利斯的诗集《夜的颂歌》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宗教神秘色彩。
海德贝尔堡派: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尔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掘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由此形成海德尔堡派。
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