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
他在1898年着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
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
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1898年的《劝学篇》,更肯定“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同心》),认识到“自琼森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智以救亡,学以益智”,相信“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利益》)。
虽然如此,1898年5月所奏的《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张的教育宗旨及作用,仍在于“令守道之儒为识时之俊”,未至于提高全民之智。
及至1902年的《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强调指出:“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
环球各国竞长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今日中国欲转贫弱为富强,舍学校更无下手处”,才开始重视小学,开始接受国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思想。
提出“所谓国民义务之宗旨,凡任学务者断断不可迷昧。
故此时各处兴学,首以小学为急”。
由于张之洞之国乃满清皇朝君主专制之国,故“小学教其为善良之人”,培养忠诚的国民,以实现清王朝的“自强”、“求富”“自主”的目的,而非今日国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生平教育活动张之洞生平从事过的教育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整顿、改革传统教育;二是创办新式学堂;三是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
(一)整顿、改革传统教育张之洞早年为清流派党的领袖之一,他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政,被称为“翰林四谏”之一。
他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积极无能,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腐败积弊,提出了整顿、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
首先,他主张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度。
在清末从变科举到废除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张之洞主张改革书院管理制度。
他先后颁布《两湖书院各分教规程》及《两湖书院学规课程》,对书院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 创办新式学堂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第三》中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
……县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学,尤善。
”并提倡因陋就简,利用各地书院、善堂、祠堂、庙宇等场所及其经费兴学,以及鼓励地方官绅捐资办学。
他说:“外洋各国学校之制,有专门之学,有公共之学。
”专门之学即各类实业学堂,他主张设立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等学堂。
公共之学即普通教育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外国学制完备周详,“吾将以为法式。
”他还提倡留学教育。
他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他认为,学生到国外培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留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成为他设计的教育框架的重要部分。
(三) 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 ,在湖北发展实业教育。
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培养了一批新式农业和工业所需要的人才。
在张之洞的经济近代化构想中 ,农业占有重要地位。
为改良湖北农业 ,张决定创办农务学堂 ,培养农学方面的人才。
1898年4月 ,农务学堂正式成立。
张在招生示文中阐明兴办农务学堂 ,讲求农学的重要性“: 富国之本 ,耕农与工艺并重 ,近来泰西各国 ,农务最为兴盛““, 中国地处温带 ,原隰活衍 ,甲于环球。
及因农学不讲 ,坐使天然美利 ,雍阏不彰 ,此农学不讲之故也。
“1900年 ,学堂设立蚕桑试验室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02年 ,学堂迁到城北武胜门外扩建 ,按照计划改制 ,并派15人赴日考察农业 ,归国后大部分被选为学堂教习 ,充实了学堂的师资力量。
农务学堂成为湖北实业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学堂 ,毕业后的学员也为湖北农业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张之洞在湖北兴办工业 ,需要较多的工业技术人才 ,因此他对工业学堂也较重视。
他认为“: 中国士人囿于传统观念不屑于学习‘工艺’,而一般的工匠又没有文化知识 ,缺乏具有理科理论知识的人才 ,因此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探寻其原因;对于引进的机器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这是中国人才匮乏 ,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
“所以 ,要发展新式教育就要有两类人才———工程师和技师 ,他说“: 工有二道:一曰工师 ,专以讲明机器学、理化学为事 ,悟新理、变新式 ,非读书人不能为 ,所谓智者创物也。
一曰匠首 ,习其器 ,守其法 ,心能解 ,目能明 ,技能运 ,所谓巧者述之也。
“基于这一认识 , 1898年春 ,张之洞创办了湖北工艺学堂 ,聘日本教习两人 ,分别讲授理化学和机器学。
学堂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又以‘必须亲手操作方能切实通晓‘为原则 ,让学生在教习及技工的指导下 ,从事实际操作四小时 ,晚间读中国书籍“。
1902年 ,张将工艺学堂改办于原江汉书院故址 ,打算办成一所高等学堂。
后因调职交于程颂办 ,使工艺学堂教学取得一定成效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
张之洞在《重订学堂章程折》中认为:“国民生计,莫要于农工商实业;兴办实业学堂,有百益而无一弊,最宜注重。
”在由他主持制定的《学务纲要》中,规定速设各项实业学堂“意在使全国人民具有各种谋生之才智技艺,以为富国强民之本”,“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目标。
在《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规定:“振兴农工商多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
”“意在讲求国政民事各种专门之学,为国家储养任用之人才。
”在这种“振兴实业、为国储才”思想驱动指导下,张之洞除了积极兴办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外,还借鉴国外设计了三等各类纵向衔接横向联系的完备的实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近代实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四)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张之洞曾在《劝学篇》中提出过建立三级学堂的构想。
1901年8月他和刘坤一在《变通政治人为才先折》中系统提出设立包括蒙学、小学、高等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大学的新学制设想。
1903年,奉旨与张百熙、荣庆一起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
该学制是张之洞学制改革思想的具体化、法规化。
在张之洞的教育近代化构想和实践中 ,师范教育居于最基础的地位。
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 ,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
普及小学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 ,这是发展小学的先决条件“, 查各国中小学教员都取材于师范学堂 ,故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1902年 ,除选派两院学生赴日本专学师范外 ,张之洞又在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 ,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
1903年张之洞在《学务纲要》中指出:“师范学堂,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此为各项学堂之本源,兴学人手之第一义。
”应“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尤其培养小学教员的初级师范学堂更应迅速办理。
他还强调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使之在癸卯学制中自成系统。
他认为,“学堂必须有师”。
因此,“办理教育,首重师范”。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张之洞在办学实践中,对师范教育格外重视。
在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中,三级师范自成体系。
1907年掌管学部后奏准颁发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是为我国女子师范教育及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的开端。
同年 ,出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又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选派科举出身的中学教习50人 ,讲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及体操各科。
中日教习也相互学习 ,就可以解决学堂的师资问题。
“为发展地方初等教育 ,张又令学务处在武昌设立师范传习所多处 ,令各届选派举贡生员前来培训 ,学习教育管理及有关初等小学堂的教学要旨 ,然后回各属地担任小学教员。
在张之洞的倡导下 ,湖北的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也初步形成新的教育行政体系 ,为推动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 ,同时 ,也为湖北的经济发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张之洞认为,师范教育必须突出以下特点:(1)重视教育类和教师技能类课程,突出师范性;(2)附设小学堂,以利师范生实习;(3)规定师范生享受免费待遇,以使人羡慕;(4)规定师范生毕业后最低从教年限6年。
张之洞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近代师范体系的确立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张之洞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
他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识趣”。
学中学的具体要求。
“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阅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