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成稿)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成稿)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
摘要:学前教育是指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有计划地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

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了很多种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思想也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沿革和演变。

本文综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并且对这些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作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沿革演变
学前教育是指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有计划地、科学地开发学前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超常儿童的产生与接受到科学的学前教育有关。

所以,从古至今有许多学者对学前教育进行研究,学前教育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沿革及演变。

一、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1.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在先秦时代的一些著作中就出现了有关学前教育的思想。

《易经》中就提倡对幼儿要及早教育,要重视家庭教育,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礼记》中也有相关观点,比如重视胎教,为儿童选择良师,重视儿童道德的培养等。

汉代,贾谊在其所著的《胎教》、《劝学》等书中提出了及早施教,为儿童选择良师,儿童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思想,贾谊的思想还注意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思想,包括要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对儿童的教育上要德艺双修,严格要求。

颜之推还指出熏陶教育的重要性。

宋代,朱熹专门编写了学前教育教材《小学》、《童蒙须知》等,朱熹的学前教育思想包括对儿童及早教育,注重礼仪、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的教育,并且他提倡教育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点,教学要循序渐进。

明代,王守仁在其《传习录》、《教约》等书中提出了学前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要重视德行的培养,并且还制定了儿童教育内容的顺序。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学前教育思想开始重视实践。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学前教育思想,比如陆世仪的熏陶教育思想、唐彪的“善诱”的教育思想。

2.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这个时期中西文化开始激烈冲突,很多仁人志士开始积极探寻教育救国的方法。

张之洞等人编写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前教育法规。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包括注意儿童的身体发育,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品德,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因势利导等。

该章程还提出了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讲话、手技等。

民国时期的蔡元培提出了崇尚自然,发展儿童个性的学前教育思想。

蔡元培还提出了公育的思想,建议建立公育机构专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

3.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五四运动之后,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席卷中国。

学前教育思想上,受到崇尚科学和民主思潮的影响,开始注意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

这个时期的学期教育思想还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因为各种思想不断交汇,涌现出大量的学前教育实践家和思想家。

陈鹤琴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陈鹤琴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

学前教育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
为中心。

他主张的课程包括五方面:(1)儿童健康;(2)儿童社会;(3)儿童科学;(4)儿童艺术;(5)儿童语文。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化的学前教育教育理论,生活化的学前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

4.当代学前教育思想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受前苏联的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思想、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影戏较大。

当代学前教育主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儿童教育观。

要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让儿童自由地发展,让儿童享有快乐的童年;(2)学前课程观。

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编制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3)学前教师观。

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沟通者,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等。

二、中国学前教育思想沿革及演变的分析
1.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受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影响较深刻
每个时期都有其主流思想,主流思想对当时的学前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刻。

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并辅以道家、释家思想,所以这三种思想对学前教育思想影响较大。

大儒贾谊提出针对君主的学前教育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最好解读,儒家认为出生时是一张白纸,还没有收到外界的污染,所以教育应该及早进行。

儒家比较重视教师的作用,所以贾谊提出要慎选师、保。

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调和,学前教育思想中存在着这三种思想的影子。

颜之推提出要对儿童风化熏陶的思想就受到释家的影响。

颜之推还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思想,这个思想受到儒家的影响。

到明清时期,学前教育思想除了继续受儒、释、道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这个事情的学前教育思想比较重视实践,比如张履祥“耕读相随”的教育思想就很重视儿童的实践。

到了近代,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学前教育上也照搬了很多西方的做法。

张之洞等人编制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蒙养院就是仿照西方的做法。

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思潮呈多元化发展,各种外国文化进入中国。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较深,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就受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较多。

2.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是在继承、吸收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是在继承、吸收中发展而来的。

每一个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都继承了上一个时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并且融入了当时的思潮。

比如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继承了前人的风气熏陶、循序渐进等思想。

张之洞主张学前教育应该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张之洞还主张儿童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应该超过四个小时,其他时间儿童可以自由活动。

张之洞还吸收了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引入了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课程。

比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因为受苏联教育的影响,陶行知提出幼儿教育应该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同时,他也继承了传统的学前教育思想,他比较重视学前教育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特点。

这些思想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

3.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还在继续发展
当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在继承古人的思想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教育思想,加之教育家们不断实践创新而形成的。

但是学前教育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总是发展着的,过去在发展,现在还在发展。

比如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就在不断影响着当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后一个时代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一个时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也是一个引进、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各种外国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被融入到其中。

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形成还是一个不断
奋斗前进的过程,大量的教育思想家在这方面积极努力探索。

可以预言,学前教育思想还将不断进步,学前教育理论还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季康,孔祥德.民国社会对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主动接纳[J].江西社会科学,2015(5);
[2]崔青华,张丽霞.杜威学前教育思想探析[J].河北学刊,2011(9);
[3]朱季康.民国学前教育“公育”思想本土化的建构[J].教育评论,2012(6);
[4]杜秀荣,蔡淑兰.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学前儿童教育观[J].集宁师专学报,2009(9);
[5]王炳照,秦学智.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J].学前教育研究,2006(3);
[6]叶存洪.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基本形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7]陈祥龙.贾谊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3(8);
[8]刘海红.“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