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师网络教育小学德育理论网上作业

福师网络教育小学德育理论网上作业

一、说理教育法的涵义、方式与运用要求答:(一)说理教育法的涵义:说理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二)、说理教育法的方式说理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通常采用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参观、调查和访问等。

1、讲解(报告)这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阐述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显性德育课程,即政治课、思想品德教育课、各科教学、时事政策报告及有关政治、道德问题的专题讲座。

讲解者和报告人一般是学校教师和领导人,也可请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和科学家来担任。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

在讲、听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

它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控制德育过程,启发学生思考,使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识,提高分辨是非、真假、美丑的能力。

但若运用不好,则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品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运用这种方式必须做到:①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讲解人或报告人要明确这次讲解或报告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②观点鲜明,主题突出。

整个报告要围绕中心。

③运用充分的论据和正反两方面的典范事例,进行科学的论证。

④内容系统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一般来说采用报告的方式需要较长的时间,较丰富的内容,阐述较深刻的道理,适宜于高年级的学生。

⑤讲解要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⑥语言要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谈话。

谈话是教师就某一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某一道理的方式。

谈话法的特点是学生直接参与交流讨论。

它的优点是便于师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解决品德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简便易行。

谈话可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骨干,开展同学间的相互谈心。

运用谈话法,必须做到:①事前要有准备。

要在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和所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的基础上,确定谈话内容和方式。

②要尊重事实,态度诚恳,使学生感到诚意,要使谈话具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必要时应是严肃的。

③谈话过程要有情感交流,与学生共欢乐,同义愤,说理与陶冶情感相结合,使学生感到亲切,力戒简单粗暴、成人化的训斥。

④切记不要在学生有错误时才谈,无错就不谈,避免学生误解个别谈话的意义。

⑤谈话要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认真思索明辨是非,得出结论。

3、讨论和辩论。

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个或某些思想品德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和争辩,得出结论,以提高思想认识的方式。

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

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争论,使学生明辨是非、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可以活跃学生思想,调动学生探讨思想道德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运用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思想道德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种方法常常在中学高年级及其以上学生中使用,并常结合讲解、阅读指导等方法进行。

要达到组织讨论和辩论的目的,必须做到:①要提出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做好发言准备。

②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

③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导而勿牵,循循善诱,使学生的讨论或争辩由浅入深,由脱离实际到联系社会、学校、班级和自己的实际,由分散意见到集中主题,最后抓住分歧,得出正确结论,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好品德。

④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总结,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以理服人,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或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继续发表意见,进行讨论。

4、阅读指导法这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报纸、杂志和文件,以领会和掌握有关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品德认识水平和能力的方法。

阅读是口头说理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进行自我教育。

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品德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进行自我品德教育的能力。

同时它可以弥补教师口头讲解的不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运用这种方法的条件是,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和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识,使用的书籍资料等应是学生自己能够阅读和领会的。

指导学生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德育性质课程的课本。

其次要课内外结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要根据德育计划,结合讲解、讨论的重点问题,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选读有关书报文章、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文学艺术作品等,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作摘记、提纲、概要和读书笔记。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书座谈会、报告会、写心得体会、开展书评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巩固阅读的收获和效果。

(三)运用说理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

说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需要、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说理切忌一般化,空洞唠叨,使学生感到单调、厌烦。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青少年渴求知识,期望更多地了解社会,人生,故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示、获得提高。

3、注意时机。

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被他们所接受。

4、以诚待人。

对学生说服,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

只有待之以诚,才能扣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被学生所接受。

二、榜样示范法的涵义、方式与运用要求答:(一)榜样示范法的涵义这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榜样的种类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很多,一般选作榜样的有以下几种。

1、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

他们是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他们的伟大业绩,崇高品德和光辉形象,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所以学校应向学生宣传各个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的英勇事迹和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

2、家长和教师。

这是学生最接近的榜样。

家长是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

家长的思想作风,言谈举止,经常在影响孩子。

马克思的三个女儿都是社会活动家。

这是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厦门大学科学院院士唐崇惕研究生物科学也受到她父亲唐仲璋的影响。

教师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良好品德作孩子的表率。

3、优秀学生。

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

这些榜样跟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年龄相近,经历基本相同。

因此易为学生所接受,易激起其上进心。

4、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

运用榜样教育学生时,首先要选好学习的榜样,使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思想和事迹,使其知道应当学习什么和从什么地方做起,调动他们学习榜样的积极主动性,自觉学习榜样。

其次,树立和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宣传榜样的事迹要实事求是,不能把一个人说得完美无缺,更不能任意拔高,而要真实地反映其所具有的良好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树立起学生所信服的榜样。

再次,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学校应当抓住时机,及时把学生的情感,愿望引导到行动上来,把对模范人物的敬仰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

只有这样对榜样产生的感情才能巩固和深化。

一些中小学提倡“学英雄,见行动”,这是个好经验。

三、知行统一原则答:知行统一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又要使学生作出相应的品德行动,以便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而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德行动。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以指导学生的正确品德行动,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错误行动的出现,同时加强实际品德行为的锻炼和训练,以便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使理论认识不断巩固、加深和发展,防止其变成空洞的教条。

据调查,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这与有些学校只注意道德理论教育,忽视学生的品德行为锻炼有关。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只有既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锻炼,才能使学生品德的知和行统一起来,促使其品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地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一)联系实际,讲清理论社会主义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法纪及道德规范教育,以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掌握明辨是非、真假、善恶、荣辱、美丑的正确标准,并学会运用它分析、评价、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包括自己思想行为中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认识及其能力水平。

进行这种教育的中心环节是要搞好认识性德育课程,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同时要注意通过各门文化课教学来进行,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课程,如劳动、科技创作活动、参观、访问等来进行。

否认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

但是这种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品德实际,使学生从中得到启示、鼓舞,增长见识和获取教育。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品德认识奠定在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使系统的理论教育成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有的放矢的说理。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很多:可以由教师介绍,或由学生去阅读和收集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实地的参观、调查和访问。

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德育要以实践为基础。

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

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也是学生重要的实践活动。

同时也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锻炼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和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就很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王夫之说:“习成而性与成也”。

我国当代有的心理学家也说:“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通过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他认为行为习惯在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他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样行为和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