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
思想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网络对传统德育教育的观点、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新挑战。
在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
网络德育已成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青少年心理特征与网络的关系
网络的产生对学校的传统德育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是很多青少年沉迷于虚幻的网络游戏,分散了学习的精力和注意力;二是无约束的聊天、交友、网下约会;三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低级下流的网页,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不健康的发展,甚至引发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网络和青少年身自的因素外,还有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因为青少年的主要精力是在学习上,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他们提供的环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与不成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产生各种阻力和障碍,学生的情感、尊重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
而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则使他们的心理获得了满足,把网络视为自己心理归宿的空间,特别那些成绩不好、被学校、家庭忽视的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网络的开放性、信息的丰富性、内容的即时性,在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
在强烈地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驱使下,面对网络,他们趋之若骛,不能自拔。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为生活环境、生活观点、社会阅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和父母在交流与沟通方面形成了一道不易逾越的屏障——“代沟”。
虽然众多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对孩子关爱有加,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因“代沟”的存有、教育方式不当等原因,造成相互间的信任危机,无法满足青少年对精神关怀的需求,导致他们到网络中寻求精神寄托。
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使青少年的生理发展速度加快,性心理发展提前,但却极不成熟,对性存有神秘感。
在这样心理的驱使下,绝大部分学生都只能偷偷地登录不健康网站来得到朦胧的印象,资源共享性的网络成了他们获取性知识的“书
本”。
二、网络信息时代的德育思考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正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作为人类文明奠基石的教育事业更应充分吸收它的营养。
网络时代的德育应该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扬传统德育的优点,吸纳和借鉴网络的优势,形成新时期的网络德育。
1、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容。
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这样“交换”成为最大限度的可能。
一方面,学生能够在网上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创新获取大量的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老师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查阅各地方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发展动态,学习新的详细方法,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2、利用网络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时空约束。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生上学时间,由“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渗透来展开。
而今,教育的时空因为网络的支持而得到了延伸,不必限制于上学时间,也不再拘泥于人数众多的课堂。
网络将现实中不同地域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老师与学生之间更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以更易接受的形式来实行个性化德育教育。
3、以网络为载体更新德育的形式、手段和途径。
因为网络的支持,生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媒体取代了原来教条、生硬的说教。
学生喜闻乐见的BBS网上论坛、聊天室和电子邮件等都可,成为新的德育教育形式和手段。
与教育者和学生的直接接触相比,通过网络可制止因为直接面谈带来种种不便,学生可更大胆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网络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4、让网络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展学生个性。
当前,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网络化教学,正是强调了教学双方的互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对象变成了主导力量。
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对世界文明及发体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所处社会的各种理解、潮流;还能够找到一些如何适合社会,如何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网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
眼界,培养创新理解,提升素质,促动个性化发展。
三、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
传统的德育活动载体往往是班级组织的班、团、队会,学校的各种大型的文艺汇演及综合性的汇报展示活动,这些都有不可取代的德育功能。
但如果仅是这些,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法参与,仅仅是观众,而且内容与形式司空见惯,没多大吸引力,更谈不上对学生主体的深刻教育意义。
设计网络德育活动应克服传统德育的那种单凭纯粹的理论教育实行的方式,将德育的内容穿插、渗透到别的内容中,使青少年轻松地在学习娱乐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从而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
所以我认为网络德育活动应该是形式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看法新颖独到、参与面广、操作性和互动性强的活动。
比如:在教育学生如何准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时,利用课件展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司机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三个人在加油站避雨,一个是正在生病的老太太,一个是以前救过司机命的医生(会开车),一个是他的最喜欢的偶像。
司机开的车只能载一个人走,他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讨论,并将他们可能给出的解决方案预先作成课件,生动直观的告诉学生如何处理各种利益冲突,选择出最恰当的方案,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四、创建开放式的德育立体网络
传统的德育网络是指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配合,产生教育合力的自发性组织。
但长期以来,因为联系不便,沟通不即时,操作性较差,效果不好。
因为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的开放式德育立体网络的创建成为可能。
1、创建网络家长学校
学校能够把基本教育知识和方法、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的发展动态等放到网络家长学校中,让他们学习和了解;还可把学生的表现情况、成绩状况、个性特长、获奖情况等通过网络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即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并配合学校对学生实行教育;
3、展开网络心理辅导
传统的心理辅导,往往是以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为主,或是以热线固定电话、信函方式实行,速度慢、效率低。
而且很多学校缺少心理辅导老师,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空白。
互联网的交互性、即时性优势为心理辅导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青少年营造出一
个相对个性化的辅导环境,并制止了因学生个体的理解误区而产生的羞怯心理,同时,网络的资源共享性优势还能够制止因欠发达地区和学校因师资问题影响学生接受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正因为网络心理辅导的种种优势,很多心理辅导类型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网(/)、青少年生理、心理网(/cms/2004/xlslnet/)、湖北的春雨网(/)等。
2、创建网络德育基地
创建传统的德育基地,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建设,组织学生参观既费时又费钱。
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网络德育基地比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基地更具有现实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将更大,教育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更强。
当前,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创建了一些网络德育基地,如:血铸中华(/n)、民族魂(/n)、“九一八”网(/)等。
各学校还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德育资源和优势,创建本校的网络德育基地,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介让学生在“参观”网络德育基地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五、完善网络监控技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品,在初期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象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一些学校、家长“谈网色变”。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保护青少年上网,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学小学能上网的电脑都安装“绿坝花季护航”软件,这是一款保护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计算机终端过滤软件。
能够有效识别色情图片、色情文字等不良信息,并对之实行拦截屏蔽。
还具有控制上网时间、管理聊天交友、管理电脑游戏等辅助功能。
网络德育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任重道远,增强网络德育建设,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需全社会的支持参与。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青少年儿童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还孩子们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