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婷婷陈锦聪苏伟华潘明水林剑英黄晓燕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4期
摘要:根据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的精神。
我市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耕地,有效防止抛荒,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一、南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在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工作的基础上,全市26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近几年来,我市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有16851户,流转面积达26339.9亩,流转方式主要是转包和出租。
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11年6月,我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南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我市的农村土地流转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向专业大户、种养能手、企业业主集中,形成连片专业规模经营,使农业与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接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
通过土地流转,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有利于推进农民的专业化分工。
土地流转推动了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一些外出经商、打工、办企业的人能安心经营,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推动农村城市化、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经营收益水平低下,农民对土地经营信心不足。
我市属于丘陵地带,人多地少、农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使农民对经营土地丧失信心。
如康美镇康美村副村长苏建南,立志解决本村的抛荒撂荒问题,联合9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670亩用于种植蔬菜,由于市场菜价低迷,加上农资成本不断升高,已连年亏损。
2.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不够完善。
一是由于时间久远、人员变动以及当时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存在个别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如面积与实际不符、东西四至不清楚等,甚至有个别村村一级和镇一级都没有档案;二是土地承包档案更新不及时。
如承包经营权已分立、承包土地被依法征用的没有及时变更。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
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大多是自发形成的,主要有转包、出租、入股、土地互换、代管等几种形式,这些流转行为或为口头协议、或有书面合同但不规范、或没有经发包方同意和备案,当发生纠纷时,调解起来往往十分被动,难度大。
4.土地流转面积相对较少,集约化经营较小。
现阶段我市土地流转营面积大都在100至300亩之间,规模较小,不利于做大做强。
5.土地流转供需信息不对称,流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市的土地流转工作主要是靠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以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健全,缺乏规范的中介组织。
三、工作对策
1.做好土地延包的后续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登记工作。
二是做好承包土地的管理工作。
要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防止耕地粗耕粗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耕地抛荒,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三是处理好土地延包的遗留问题。
认真做好农村因土地纠纷引发的矛盾调处工作,维护农村安定稳定。
2.创新土地流转的有效模式。
一是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鼓励农民将依法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以入股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经营或统一对外租赁,使农民在获得地租收益的同时又可获得薪金收入,实现农民与企业双赢。
二是继续引导建立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
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体系,形成现代规模农场、家庭农场、农业庄园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实现现代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
三是积极探索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的形式。
3.加大财政扶持。
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财政奖补工作,加大财政扶持,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农民自愿、有偿的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支持农业“五新”推广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健全土地流转信息网络。
进一步强化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的工作职责,深化服务,健全土地流转的组织体系。
依托“世纪之村”网络平台,建立市、乡镇、村三级工作服务网络和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打造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逐步实现土地流转信息的网络化管
理。
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中介平台,培育农村土地经纪人或经纪公司,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策划、寻求交易对象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翠丽,樊春辉.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 科学发展. 2011(11)
[2] 祝金甫,冯莉.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宏观经济管理. 2011(08)
[3] 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 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