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控电路PID参数调节方法

温控电路PID参数调节方法

在定值控制问题中,如果控制精度要求不高,一般采用双位调节法,不用PID。

但如果要求控制精度高,而且要求波动小,响应快,那就要用PID调节或更新的智能调节。

调节器就是根据设定值与实际检测到的输出值之间的误差来校正直接控制量的,温度控制中的直接控制量就是加热或制冷的功率。

PID调节中,用比例环节(P)来决定基本的调节响应力度,用微分环节(D)来加速对快速变动的响应,用积分环节(I)来消除残留误差。

PID调节按基本理论就是属于线性调节。

但由于直接控制量的幅度总就是受到限定,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三个调节环节都有可能使控制量进入受限状态。

这时系统就是非线性工作。

手动对PID进行整定时,总就是先调节比例环节,然后一般就是调节积分环节,最后调节微分环节。

温度控制中控制功率与温度之间具有积分关系,为多容系统,积分环节应用不当会造成系统不稳定。

许多文献对PID整定都给出推荐参数。

PID就是依据瞬时误差(设定值与实际值的差值)随时间的变化量来对加热器的控制进行相应修正的一种方法如果不修正,温度由于热惯性会有很大的波动、大家讲的都不错、比例: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差得越大,输出控制参数越大。

例如:设定温控于60度,在实际温度为50与55度时,加热的功率就不一样。

而20度与40度时,一般都就是全功率加热、就是一样的、积分:如果长时间达不到设定值,积分器起作用,进行修正积分的特点就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在可预见的时间里,温度按趋势将达到设定值时,积分将起作用防止过冲! 微分:用来修正很小的振荡、方法就是按比例、微分、积分的顺序调、一次调一个值、调到振荡范围最小为止、再调下一个量、调完后再重复精调一次、要求不就是很严格、先复习一下P、I、D的作用,P就就是比例控制,就是一种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它的控制优点就就是:误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就有控制作用,使被控量朝着减小误差方向变化,控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比例系数Kp。

举个例子:如果您煮的牛奶迅速沸腾了(您的火开的太大了),您就会立马把火关小,关小多少就取决于经验了(这就就是人脑的优越性了),这个过程就就是一个比例控制。

缺点就是对于具有自平衡性的被控对象存在静态误差,加大Kp可以减小静差,但Kp过大时,会导致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坏,甚至出现不稳定。

所谓自平衡性就是指系统阶跃响应的终值为一有限值,举个例子:您用10%的功率去加热一块铁,铁最终保持在50度左右,这就就是一个自平衡对象,那静差就是怎样出现的呢?比例控制就是通过比例系数与误差的乘积来对系统进行闭环控制的,当控制的结果越接近目标的时候,误差也就越小,同时比例系数与误差的乘积(控制作用)也在减小,当误差等于0时控制作用也为0,这就就是我们最终希望的控制效果(误差=0),但就是对于一个自平衡对象来说这一时刻就是不会持续的。

就像此时您把功率降为0,铁就是不会维持50度的(不考虑理想状态下),铁的温度开始下降了,误差又出现了(本人文采不就是很好,废这么多话相信大家应该明白了!)。

也就就是比例控制最终会维持一个输出值来使系统处于一个固定状态,既然又输出,误差也就不等于0了,这个误差就就是静差。

虽然简单的比例控制反馈能保证系统稳定,但常有较大的静差,满足不了稳态精度的要求,这就就是(I)积分控制引入的原因了,积分控制的优点就是能对误差进行记忆并积分,有利于消除静差,就像人脑的记忆功能,只就是传统的积分控制就是不加选择的“记忆”误差及误差变化的所有信息,人脑就没这么笨了,人脑就是有选择的记忆有用的信息,并遗忘无用的信息(又就是人脑的优越性)。

但积分控制的不足之处就在于积分作用具有滞后特性,举个例子:一个电源通过一个电阻对电容充电,要过一定时间后电容两端的电压才会等于电源的电压(理想状态下),这就就是一个积分电路。

而且存在积分饱与现象,如果积分控制作用太强会使控制的动态性能变差,以致使系统变得不稳定。

由于通常被控对象都就是具有惯性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就是不能忽略的,为了加快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减少超调量,人们引入了(D)微分控制,微分作用的优点就是它具有对误差进行微分,敏感出误差的变化趋势,增加系统稳定性。

就像人脑的预见性。

只要控制系统的误差有变化,微分就起作用。

它的缺点就是对干扰同样敏感,使系统抑制干扰能力降低。

对于加热系统的控制,如果要采用PID控制的话就是需要结合不同控制要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的,如果对升温阶段的曲线不要求可以直接用P(或PD)控制升温过程,保温段再采用PID控制,这样的好处就是升温速度快。

保温段最好用PID控制,积分相当重要,就是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否则保温段很容易出现振荡或静差,如果您最终稳定了并保持在给定温度,最好还就是把微分去了,否则来个信号干扰它就不得了了。

加热对象惯性都比较大,温度就是不会突变的。

如果您的PID参数调整的好的话,保温段的控制效果就是非常好的。

如果要求升温曲线(也就就是升温的速度要也要控制),那升温段最好还就是用PID(或PD),这个阶段想控制好不就是件容易的事,特别就是那些大滞后的系统。

升温段积分只就是“配角”,“主角”就是比例控制,如果积分利用不好就是很容易就是系统超调的,对于加热系统来说,超调就是很麻烦的事,您必须尽量保证您的控制系统不超调。

此时最好的方法就就是改积分时积分,不该积分就不要积,搞这么复杂还不如直接分离积分得了。

fengxianjin“请问,m(t)怎样跟OCR1A联系起来,它们的关系就是怎样的? ”PID并没有对输出做太多描述,也没有指定对象与作用域,它的输出就是很灵活的,您可以自己定,再把输出域映射到您的控制部件上去,例如m(t)规定为0-100来代表输出功率(分辨率为1%)。

再将这个范围与您的PWM占空比对应起来(通过映射转换成OCR1A值)。

很简单吧?超级灵活,您想咋整就咋整!误差也一样,直接用采样的16进制或转成温度再用,都可以。

AI智能调节器在湿热箱温控系统中的应用一、概述露点式湿热箱可供各种产品与材料进行不同规范的潮热试验与干热试验。

某精细化工厂有一台90年初代生产的Y61320温热试验箱,由于就是采用模拟电子电路设计,电路较复杂,在元器件老化及发生温控故障时很难找到替代品维修,并且试验箱的温度测量不就是数字显示,显得很不直观,有必要进行技术改造,应用智能PID调节器可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这个设想,将试验箱的后热器、热套与水箱的加热器的温度控制改用智能自整定PID调节器控制。

二、仪表选型在湿热箱温控系统中,就是通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与断开来实现温度调节的,为了能够更精确的调节温度与尽量延长加热器的使用寿命,采用可控硅移相触发模式工作。

仪表选择宇电AI人工智能调节器,具体型号为AI-518EK5L2L2。

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 采用万能输入,使仪表仅通过简单快捷的菜单选择,即可实现仪表的各种分度号、标准信号及远传压力信号、毫伏信号的输入。

(2) 采用模块化通用电路结构,通过简单的模块组合,即可实现仪表的各种功能变换,通用性与灵活性显著增强。

(3) 采用了集成度更高的IC芯片与先进的SMT表面元件贴装工艺以及独特的电路屏蔽技术,从而具备超强的抗干扰力与可靠性,可在十分严酷的电磁干扰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

三、控制原理原有湿温箱电路的温控原理如下图所示。

先把空气加湿到饱与状态或接近饱与状态,然后把湿空气加热,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所需的湿度值。

箱内的空气经螺壳通风机进入加湿通道喷雾加湿后,空气达到或接近所需的饱与状态,再经后热器加热,空气达到所需的空气状态。

只要适当地控制后热器及水箱水的温度,就能达到所需要的湿度与温度。

采用AI智能PID调节器控制后热器、热套与水箱的加热器的温度。

在实际应用中,当箱内实际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由感温元件热电阻将温度变化转化为电阻值的变化,测温直流电桥的不平衡输出经差动放大与相敏检波后,产生频率不同的触发脉冲,加到可控硅的控制极上,使其导通角变化,从而获得升温过程所需的功率。

当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相等时,测量电桥平衡,只有频率较低的触发脉冲输出,使可控硅以很少的导通角开启,提供一个小功率以弥补自然散发的热量而维持恒温。

当实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触发电路无脉冲输出,可控硅完全关断,加热器两端无电压供给,试验箱停止加热。

应用AI智能PID调节器后的控制加热应用电路如下图所示,采用Pt100作为测温元件输入到控制仪中,与改进前电路不同的就是加热功率的大小就是由AI智能PID调节器输出信号控制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上,控温更加准确与直观。

速度,改善控制品质。

针对控制参数较难确定的现实,表内设有自整定专家系统,可使系统的控制参数确定简单,准确度提高,因此,自整定系统的引入,不仅使复杂劳动简化,节约了调试时间,而且提高了控制系统的调节品质。

对于许多复杂的调节对象,例如电炉温度控制中的电网电压变化、外界干扰因素与工作环境多变等,针对有严重非线形的控制对象,国外仪表公司也推出了不少对策与方法。

例如,日本导电公司生产的仪表中,采用了多组算法;欧陆与欧姆龙仪表中采用了自适应功能;KMM智能调节仪表中采用了折线模块来适应系统的非线性;还有的仪表公司在仪表中采用辩识方法来提高仪表在非线性系统中的调节质量。

在AI系列智能工业调节器中,针对有严重中非线性的控制对象,选择了自适应方式来解决。

其改进的特点就是:当控制偏差大于估计的误差时,自适应系统不三、AI调节器PID算法、自整定与操作1、AI调节器PID算法AI系列智能工业调节器中的人工智能控制算法,既对PID算法加以改进与保留,加入模糊控制算法规则,并对给定值的变化加入了前馈调节。

在误差大时,运用模糊算法进行调节,以彻底消除PID饱与积分现象,如同熟练工人进行手动调节。

当误差趋小时,采用改进后的PID算法控制输出。

其控制参数采用被控对象特征描述方式。

一组(MPT)参数即可同时确定PID参数与模糊控制参数。

系统具有无超调与高控制精度等特点。

针对不稳定的非线形复杂调节对象,表内设有自适应调节规则,可使系统进一步加快响应就是修改MPT 参数(国外仪表的自适应功能就是修改控制参数),而就是修改输出值来降低误差。

虽然修改范围有限,但不会出现将原来正确控制参数改错的现象,使响应速度加快,使控制精度大大提高。

PID算法的改进:常规PID算法构成如下:输出=比例作用(P)+积分作用(I)+微分作用(D)在常规PID的控制系统中,减少超调与提高控制精度就是难以两全其美的,这主要就是积分作用有缺陷造成的。

如果减少积分作用,则静差不易消除,有扰动时,消除误差速度变慢,而当加强积分作用时,又难以避免超调,这也就是常规PID控制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在AI系列智能工业调节器中,当控制参数在比例带以外时,采用模糊控制,不存在抗饱与积分问题,而对PID算法部分又加以改进如下:输出=比例作用(P)+积分作用(I)+微分作用(D)+微分积分作用(∫I) 由于仪表中增加了微分积分作用,所以,使常规PID算法中的积分饱与现象得到较大缓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