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中国历史上刑罚体系的演变

试论中国历史上刑罚体系的演变

试论中国历史上刑罚体系的演变引言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发展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的漫长发展。

主要刑种大致可归类为肉刑,流刑、徒刑、死刑四种。

随着时代演进,法律儒家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刑罚制度逐渐摆脱野蛮残酷的外衣,开始向更具人道精神、更加文明的近现代刑罚制度变革。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发端于夏、商两代,于西周时期实现了奴隶制五刑的完善和制度化。

西汉文、景二帝对肉刑的改革和武帝时期开始的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是中国封建制五刑的发端,使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进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加快,最终完成于隋唐。

《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律,它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完善和最终确立。

唐之后的宋、元、明、清历代均对刑罚制度做过修改,但基本维持笞、杖、徒、流、死五刑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一、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起源关于中国刑罚制度的起源学界争论颇多,主要有法源于天说、刑起于兵说、法源于苗民说、皋陶造律说、法源于定分止争说和法源于习惯说等。

参照《中国法制史》(马志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所阐述的观点,法律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战争导致“刑始于兵”,依据如下:1、有关文献兵刑同一与“刑始于兵”。

2、上古三代和秦汉的司法官名称也有兵刑同一与“刑始于兵”的痕迹。

3、中国历代正史的体例反映了兵刑同一和“刑始于兵”的事实。

此外,“刑以威四夷”即以重刑对待异族,也是刑罚制度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奴隶制五刑在夏、商、西周三代的发展和演化(一)夏、商两代的奴隶制五刑中国奴隶制时代,墨、劓、剕、宫、大辟为五刑,也称为“正刑”,其中既有生命刑,也有身体刑。

奴隶制五刑是夏、商两代的主要刑罚。

《魏书·刑法志》载:“夏有大辟二百,劓辟三百、宫辟五百、髌、墨各千,殷因于夏,盖有损益。

”应该是对夏、商两代奴隶制刑罚残酷性的真实写照。

夏桀、商纣是两代末期有名的暴君,其当政期间还有炮烙之法、脯等酷刑。

夏商时期还出现了后世的赎刑和徒刑的雏形。

(二)西周时期奴隶制五刑的发展1.奴隶制五刑西周延续了前代的奴隶制五刑,据《尚书吕刑》记载:“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可见当时刑罚的处罚范围之广,处罚之严苛。

2.徒刑周朝继承了商的徒刑,并对此进行了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对刑徒的管理制度。

西周将刑徒囚禁在圜土,“以圜土聚教罢民”。

西周的徒刑分三年期、两年期和一年期。

3.拘役拘役是对有罪过但又不够判处徒刑者适用的一种较轻的刑罚,源于“坐嘉石”,即对轻微犯罪者施以刑具,让他坐在嘉石上思过。

根据罪过的大小确定坐嘉石的时间分别为三日、五日、七日、九日、十三日。

坐日满,去其刑具,在司空的监督下分别服三个月、五个月、七个月、九个月、一年不等的劳役。

4.赎刑西周穆王时期吕侯制刑,参考了夏的赎刑制度,所谓“训夏赎刑”。

凡被处五刑,但其罪可疑,可以选择赎刑。

此外,西周还有流刑、没为官奴婢等刑罚。

三、秦朝刑罚制度概述(一)秦朝的刑罚制度秦朝以“缘法而治”、法令由一统、严刑峻法的法家理念为其立法和治国的指导思想。

所以在其刑罚制度上的体现,就特别残酷和严苛。

《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的相关秦朝刑罚制度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死刑、肉刑、笞刑、徒刑、羞辱刑、财产刑等数类。

具体细分(1)死刑含:戮刑、磔刑、弃市、腰斩、枭首、定杀、坑、具五刑、族刑、车裂;(2)肉刑含:黥、劓、斩左趾、宫刑;(3)徒刑包括: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隶妾、司寇、候;(4)羞辱刑包括:髡刑和耐刑;(5)财产刑主要指赀刑和赎刑等等不一而足。

(二)秦朝与隋朝刑罚制度之对比考察史学界往往倾向于将秦朝与后世的隋朝相提并论:在于这两个朝代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在于这两个朝代都制定了为后世所延续的行政制度——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于这两个朝代所完成的历史性工程——秦的万里长城和隋的京杭大运河,在于这两个朝代相似的最终结局——二世而亡。

秦亡于始皇帝、秦二世的横征暴敛、不恤民力、滥施刑罚。

隋亡于炀帝之手,几乎原因如出一辙。

而刑罚苛暴也一直被认为是秦和隋灭亡的共同原因之一。

对比后世的隋朝,虽然文帝在位时颁布了《开皇律》,在北齐律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确立了封建五刑制度。

而炀帝即位之初,一度以“高祖禁网深刻”为名,更定《大业律》。

但炀帝好大喜功,三征高丽、修东都、开运河、修直道、游扬州,滥用民力如此,致使民怨沸腾、盗贼蜂起,于是炀帝又重蹈秦朝旧辙,专任刑罚,恢复了车裂、枭首、株连九族等早已明令废止的刑罚,窃盗罪无轻重,皆斩。

“由是峻法治之,所杀三万余人,皆藉没其家,枉死者大半,流徙者六千余人。

”遂使隋朝转瞬覆亡。

四、两汉刑罚制度的重大发展及其儒家化(一)文帝、景帝废除肉刑随着西汉社会民本观念的加强和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汉文帝在少女缇萦上书的感悟和推动下,终于采取果断措施废除了肉刑,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刑制由野蛮趋向文明。

此后尽管在司法实践中新的刑制出现了种种问题,一度遭到了“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这样的非议,但由于废除肉刑是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民心的善政,所以到景帝时期,又对具体刑具进行的改革,直至后世西晋彻底废除了肉刑。

(二)汉代法律和刑罚儒家化的开始汉武帝时期,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始。

儒家化在律法上的体现首先是以礼入法。

诸如汉律中首创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春秋决狱原则和秋冬行刑原则等都是儒家道德规范的直接体现。

在刑罚方面,法律儒家化使刑罚更加人性化,推动着肉刑等暴刑的改革,推动司法官员守法慎刑,推动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由野蛮走向文明。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的进一步发展(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的进一步儒家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变革时期,期间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出现过《泰始律》(或称张杜律)这部总结历代立法、司法经验的统一律法,但总体而言,立法、司法审判、刑罚制度因这一时期中国的特定历史环境呈现出跳跃式前进和间断性、保守性的往复回归和流变相杂糅的特征。

这一时期刑罚的发展总的趋势是逐渐宽缓,并进一步渗入了儒家思想,如“重罪十条”制度、“准五服以制罪”制度、“八议”制度、“存留养亲”制度、官当制度入律。

因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刑罚执行方面也更加人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进一步废肉刑汉文景改革刑罚以后,肉刑废复问题一直持续,至西晋仍在进行:晋惠帝时,廷尉刘颂曾大力倡导恢复肉刑,他在频频上奏的表彰中认为,西晋现实中实行的刑罚多有不宜之处,死刑过重,生刑过轻,这样就造成了“非命者众”及“罪不禁奸”的情况,解决的方法是在死刑和生刑之间设一过渡刑,即肉刑,“今宜取死刑之限轻,及三犯逃亡淫盗,悉以肉刑代之。

”但从刑罚及文明的发展史上来说,刘颂主张恢复肉刑的恐吓主义理论是反动的,是历史的倒退。

也许正因为如此,刘颂频表而未见省,西晋之世,肉刑一直未曾实行。

至北齐天统五年,后主诏:“应宫刑者,普免刑为官口。

”从此肉刑正式退出了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历史舞台。

2.族刑连坐范围缩小魏晋以来株连亲属受刑的范围逐渐缩小,从曹魏律“不及祖父母、孙”和出嫁女“从夫家之罚”到晋律“除谋反适养母出嫁女皆不复还坐父母弃市”再到南梁律中“母妻姊妹及应从坐弃市者,妻子女妾同补奚官为奴婢”,均可见株连范围的限缩。

尽管连坐之刑并未彻底废除,但连坐范围逐步缩小,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3.定流刑为减死之刑北魏、北周历代流刑成为法定刑,逐步作为一些犯罪死刑的替代刑。

流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隋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

(二)封建制五刑雏形的形成随着肉刑被废除,和徒刑、流刑等新的刑种的制度化,封建制五刑逐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

至《北齐律》已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种刑罚制度,成为后世封建制五刑的鼻祖。

六、隋唐时期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和法律儒家化的形成(一)《开皇律》及隋朝刑罚制度概述在中华法制文明史上,隋朝《开皇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承前启后,对唐及唐以后的法制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开皇律》确立了为后世所沿用的12篇体例;其次,将北齐创立的重罪十条有所损益,是为“十恶”,编入律法;再次,法律扩大了封建特权,通过“议、减、赎、当”制度,减免特权阶层刑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皇律》确立的封建五刑制度继往开来,趋于定型:法定刑由死、流、徒、杖、笞五种,二十等组成。

死刑分绞、斩两种;流刑分为三等:一千里居作二年、一千五百里居作二年半、二千里居作三年;徒刑分为五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由六十至一百分为五等;笞刑自十至五十,也分为五等。

(二)《永徽律疏》及唐朝刑罚制度概述唐朝立法者因循隋《开皇律》而制定《武德律》、《贞观律》,及至高宗时修编的《永徽律疏》集前代立法之大成,确立了十二篇,五百零二条的结构并且它以“礼”为立法标准,礼与法的结合臻于成熟和定型,“一准乎礼”成为了对唐律的评价。

唐律具有高度的完备性,不仅调整范围广泛,而且内容丰富,逻辑严谨,高度概括,所创设的多项刑罚原则也影响深远。

故为后世延用及日本、朝鲜、越南各国效仿。

《永徽律疏》中所规定的刑罚制度大体与《开皇律》相当,只是局部略有调整:1.笞刑自太宗时,不得拷打背部,从此以后笞刑只以臀部和腿部分受。

2.唐代流刑根据刑罚轻重分为两种:(1)普通流刑,其内容一是从流放二千里始,以五百里为等差,到三千里为止共三等。

二是三等流刑都服苦役一年。

(2)加役流,即流三千里服苦役三年。

七、宋元时期刑罚的嬗变(一)《宋刑统》及宋朝刑罚制度概述《宋刑统》承袭唐律在《名例律》中规定了笞、杖、徒、流、死五种法定的刑罚,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有做了或多或少的变通。

在此不一一细述,主要就宋朝新出现的刑罚制度作一概括:1.折杖法:宋承唐末五代,因有感于刑罚的苛酷,曾实行折杖法,进行了一次改革刑罚的尝试,总的趋向是从轻的。

具体是将笞、杖、徒、流等刑罚折成杖刑的代用制度。

2.刺配刑:宋真宗时,刺配刑被引入编敕,使之上升为普遍使用的刑罚与法定的刑罚。

这种刑罚甚至比唐朝的加役流还要严酷,即不仅要杖脊、刺面,还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苦役。

3.凌迟刑:北宋仁宗时期开始使用凌迟刑,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刑考》载宋朝凌迟刑“先断其支体,次绝其吭,当时之极法也。

”凌迟刑是中国古代最为严酷的生命刑元、明、清三代一直沿用,直至清末变法方告废除。

此外,终两宋之世还存在许多非法定刑罚制度,从中可见宋朝刑罚制度的历史倒退性。

(二)元朝刑罚制度的特色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且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所以其刑罚制度显现出多民族性和包容性以及对前代刑罚制度的继承性。

其刑罚制度的变化主要在于:1.笞、杖刑以“7”为尾数。

相关主题